原油价格上涨
对我国
汽车行业的影响分析
石油作为一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历来是影响各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世纪90年代末期,
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低迷。但到了1999年, 国际石油价格竟然涨破了30美元/桶的9年来历史高位。此后, 国际油价缓慢波动,
但从2002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又开始不断攀升, 2004年1月后国际油价更是直线上涨, 一再突破历史新高。
国际油价的长期走势是有迹可循的,
国际油价稳中有升将是必然趋势。从佐思能源网对2001年——2008年原油价格走势图分析可以看出:国际原油价格在稳中上涨,同时带有小幅波动(见图1)。
图1 2001年——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图
数据来源:佐思能源网
一、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原因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需求旺盛但是产能不足。国际石油主要产地多在沙特和伊拉克,
而沙特生产的重质油对提炼技术和条件要求较高。即使各国目前都在增加炼油能力,
仍存在落后问题,全球炼油加工能力“瓶颈”、欠佳的成品油“相对库存”, 所以现在一有炼油厂出现问题的消息, 市场油价就会飙升。
其次,投机资金。国际投机资本在石油市场的空前活跃,更加大了国际油价上涨的幅度, 只要大量游资依然在油市,
油价短期内就不能回落。
再次,政治格局与突发事件。石油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各国对其的争夺日益激烈, 使得石油成为一个敏感产业。如美国出兵阿富汗,
使中亚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进入美国的控制范围,
使得美国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更大。同时产油国政局和突发性的重大事件也会对油价产生很大的影响。
总之,
国际油价的上涨一定程度上是由世界经济状况所决定的
石油需求、主要产油国的产量政策和非经济因素等因素影响的。
二、原油价格的上涨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
汽车使用的燃料油是从石油中提取出来的,石油价格的上涨必然会带来燃料油价格的上涨。而汽车与汽油的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讲,是互补性非常强的产品,即一种产品的价格上升必然会带来另外一种产品(互补性产品)需求量的减少。因此,受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国内石油价格一路攀升,从而使近年来高速增长的中国汽
车行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造成我国汽车行业在长期和短期内受到不同的影响。
(一)原油价格上涨对我国汽车行业的短期影响
汽车产业受到石油价格上涨的短期影响是立竿见影的。在2004 年3
月份,我国原油价格的上调,汽车产销量出现明显的回落。从去年汽车产销量的大体走势上看,汽车市场略显疲软。毫无疑问,汽车产销量发生的波动变化和原油价格上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1.导致汽车制造业短期内一定程度下滑
借鉴世界历史经验来看,石油危机导致的油品涨价,会使宏观经济减速,汽车制造业的产销量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世界汽车业有史以来的两次衰退,主导因素都是石油危机。以产量最大的美国为例,1973年爆发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美国汽车产量1974、1975年连续两年下滑,同比分别下降19%和9%。1979年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机中,美国汽车产量在1979—1981年中持续低迷,同比分别下降12%、30%和0.01%。由此看出,原油价格上涨不仅造成汽车制造业本身的成本增加,同时拉动了汽车制造业上游如钢铁、有色冶金、零部件等部门成本上升,汽车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使汽车产品没有涨价的机会,制造商利润下降不可避免。从市场角度讲,汽车燃油价格上涨使消费者信心指数下滑,从而使汽车产销量下降,汽车减产不可避免。由于国际原油价格走高的因素,我国汽车产量及出口增长受影响,2005年产量由上半年的0.7%下降为第三季度的0.2%,销售在第三季度明显出现下降趋势。中国2005年9月份的月销售量267万辆,比上年同期上涨为1.1%。中国汽车工业是发展较快的重工业之一,经过多年的稳步增长,汽车工业对石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关联度大幅提高,持续高位运行的成品油价格必将会对国内汽车产业发展产生影响。
2.抑制国内汽车消费的增长
油价的持续上涨加剧了市场对未来汽车消费环境恶化的担忧,从而产生抑制消费的负面作用。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初次购车的消费者(占我国轿车购买比例80%以上)主要关心车价和性能,对油价相对不敏感。根据市场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油价上涨到5元/L,约有2%~4%的潜在消费者会放弃购车,而油价涨到6元/L,则有5%~8%的潜在消费者放弃购车。调查显示,近5成的车主表示将会减少汽车的使用频率。对有车族来说,油价的持续上涨,用车成本增加,一旦用车成本超过消费者的承受极限,则适当减少汽车使用频率改用公共交通工具就自然成为应对的第一举措。对于经济型轿车车主而言,汽车消费的这种变化更为明显。对于潜在的汽车消费者,原油价格上涨造成宏观经济放缓,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者信心,造成汽车产销量下降。在被调查的潜在消费者中,44.1%的人表示将会推迟购车计划,32.9%表示将会选择小排量汽车,13.0%表示将会放弃购车计划,仅有10%表示没有任何影响。可以看出,在潜在用户的购车决策中,油价已逐渐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的潜在用户因为汽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已做出改买小排量汽车或放弃购车计划的打算。
(二)原油价格上涨对我国汽车行业的长期影响
石油价格上涨对汽车产业影响长期大于短期。当前汽车市场缺少推动力,一方面是中国加入WTO
逐年调低进口汽车关税之预期,另一方面油价的上涨也加剧了消费者持币待购的心理,且临近年末,消费者更难做出购车安排,大部分都会持币观望,从而把原油价的上涨对汽车市的影响推向长期。但可喜的是,同时也加快我国开发新能源汽车的步伐,缓解原油上涨对我国汽车行业产销量的危机。
1.原油价格上涨促使我国汽车消费结构的调整
从长期看,高油价带来的最终结果是推动汽车消费向经济节能型转变。目前中国车市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家庭月收入2000-8000元的人群,经济适用是他们对汽车产品的首要标准。随着油价的上涨,油耗对汽车产品经济性的影响越来越重要,自然也成为潜在用户在购车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价格、性能、油耗是潜在消费者在购车时首要考虑的三大因素。因此,随着油价不断走高,我国居民对汽车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转变,更多消费者正从以前的注重车型、车价转而更加注重用车的燃油经济性,节油型的小排量车型会更受青睐,使经济型轿车的市场需求量相应变大。目前,小型轿车在我国已成为日常的家庭用车,市场份额已达27%,预计中国市场上对小型车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从生产厂家角度讲,油价的上涨将使节油性能好的车型竞争力大大提高,促进节油车型的发展。据中国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公布的数字,小型轿车市场份额已占中国轿车总销量的1/7,并将会在今后5年内扩大到20%。汽车制造商已开始响应高油价对汽车消费市场的影响,加强了经济型轿车的研发和生产力度,去年第三季度国内上市的新车主要以排量在1.5L以下,价格在5~10万元的经济型轿车为主。
由此看来,油价上涨将推动我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小型、节能、高效、经济的车型和新型汽车的发展,同时将制约高能耗、大排量汽车的发展。从此可以看出我国消费者购买绿色环保汽车的意愿(见图2)。
图2 选择购买绿色环保汽车的倾向
资料来源:长城证券汽车行业投资报告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知道,消费者认为未来汽车新技术发展趋势是新能源,节能,环保,但消费者目前最关心的是与自己有非常密切关系的安全性能方面的新技术,这是非常实际的想法.同时也表明消费者的普遍想法是目前的汽车技术潮流是“性能”,而将来的潮流是“能源”。
图3
购买新技术的意愿
资料来源:长城证券汽车行业投资策略
新技术通常是各汽车企业追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但是,消费者不会盲目为新技术买单,66%的被访者表示,如果新技术确实有用的话,才会考虑买单,只有18%的被访者明确表示会为新技术买单,而有16%的被访者明确表示不会为新技术买单,因为新技术高价格.从这些数据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大多数消费者对新技术的购买态度还是比较慎重的。
2.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
(1)汽车企业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
1973年和1979年的石油危机,对世界所有国家都是一个挑战,面对石油危机的严峻挑战,日本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开发出极具市场竞争力的小型车,占领汽车产业的前沿阵地,改写了全球汽车工业的格局。21世纪新的石油危机,使新能源清洁汽车成为各大汽车公司克敌制胜的关键,谁拥有了新能源汽车,谁就最终获得市场,新能源汽车也将导致汽车工业一次新的洗礼。在传统动力汽车生产领域,
我国与国外汽车企业在技术上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多数本土汽车生产商希望在新能源车项目上能尽快实现“与国际接轨”。因此包括一汽、上汽、上海通用,奇瑞和吉利在内的几乎所有本土车企,
都表示要进入这一领域。在第五届北京国际节能环保汽车展上, 参展的多数本土汽车企业都明确表示,
未来两三年将推出包括混合动力轿车、纯电动汽车和甲醇动力轿车在内的新能源车产计划。中国大型汽车集团将新能源汽车视为突围甚至是可能改变国际汽车版图的一种方式。一旦成功,
中国汽车产业将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据中国汽车网报道:我国一汽丰田的PRIUS( 普锐斯) 混合动力车也于2005 年12 月份下线,
上汽、东风、长安、奇瑞、吉利、华普、中兴、比亚迪等多家汽车企业也在加紧研发自己的混合动力车,在燃料电池技术方面加大研究力度。2007年,上海通用汽车即提前完成了所有投放市场的车型排放向国IV标准的升级,并逐步将车载诊断系统(OBD)这项新技术运用到汽车排放污染控制中去,确保提供市场的车辆排放和噪声不仅能够达标,而且远优于标准限值,因此在业内率先获得了国家环保总局授予的排放生产一致性免检资格。更重要的是,在新能源方面,上海通用已经明确表示,将于2008年量产混合动力车,并“以合理的价格把它推荐给中国消费者”。在2008年量产的混合动力车将是通用与上汽在新能源技术方面合作的一个重要成果。该款车将具有低成本、整体优化、低油耗的技术优势。
总之,油价上涨可能是个机遇,只要判明趋势、战略得当,市场份额不但不会缩减,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而整个汽车工业可能在应对这一挑战的过程中结构得到调整,资源配置更为合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组织更为顺畅。
(2)我国政府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
面对国际持续上涨的油价,无论是从国家能源安全方面,还是从我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角度,国家将会在汽车新能源领域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汽车替代燃料的研发,争取早日实现其产业化和商业化,为我国汽车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就已经被列为国家“十五”期间的重大科技课题,经过三轮技术研发,共安排160多个课题,国家为此投入八亿多元专项资金,地方及课题单位的投入超过20亿元,为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004年6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正式实施,政策中明确提出:“汽车产业要结合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战略和排放标准的要求,积极开展电动汽车、车用动力电池等新型动力的研究和产业化,重点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和轿车柴油发动机技术。国家在科技研究、技术改造、新技术产业化、政策环境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混合动力汽车的生产和使用。”
2006年6月,“十一五”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通过论证。其重点任务是: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和示范运行,实现混合动力汽车规模产业化,拓展纯电动汽车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代用燃料汽车的推广应用;促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法规和相关标准的研究与制订,完善相关检测评价能力,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和投融资服务体系,构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把握交通能源动力系统转型的重大机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自主研发创新体系。
2006年12月,由13名成员组成的“十一五”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正式成立。这些专家来自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比例为6∶3∶4,涵盖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技术研究开发、车用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燃料电池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研究方面,以及技术标准和试验测试技术研究应用方面,主要负责落实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的总体集成和技术协调工作。这一构成将有利于对项目整体技术方向的把握并促进项目实现产学研结合。
我国汽车发展的历史较短,但开发新能源汽车在全世界都是一个新课题,各个国家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不存在该领域的先行优势,我国应该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加大科研力度,开发新能源汽车,使我国的汽车产业挤身世界强林之列。
三、汽车能源结构调整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一)经济效应
1.微观经济效应
汽车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在中国主要乘用车企业销售方面得到有序的增长。我国经济在汽车市场发展当中面临的些许问题,在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初步投产使用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新能源的使用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影响略优于传统能源,还需在将来的使用和研究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新能源技术,进一步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向前迈进。
从08年3月份中国主要乘用车企业销量来看,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汽五菱、奇瑞、广州本田等销量名列前茅,排名前十的公司累计销量为41.47万辆,占基本型乘用车销量的59.21%,市场集中度较2月份有所下降。(如:表1)
表1 主要乘用车企业3月份销售及增减情况
|
公司名称
|
3月销售(辆)
|
本期止累计销售(辆)
|
环比增长(%)
|
同比增长(%)
|
比同期累计增长(%)
|
|
上海大众M
|
51388
|
141305
|
16.93
|
33.04
|
33.89
|
|
上海通用M
|
42288
|
125353
|
8.59
|
6.29
|
11.54
|
|
一汽大众M
|
54303
|
144876
|
118.40
|
34.23
|
48.77
|
|
一汽夏利
|
16790
|
54819
|
3.71
|
7.44
|
9.57
|
|
一汽丰田销售S
|
37296
|
95000
|
58.27
|
73.01
|
74.42
|
|
一汽轿车
|
9111
|
28993
|
58.81
|
85.30
|
76.38
|
|
海马汽车
|
12104
|
29870
|
58.43
|
-7.66
|
-18.86
|
|
奇瑞汽车
|
46181
|
108883
|
65.34
|
3.62
|
5.64
|
|
东风日产乘MS
|
27441
|
74325
|
46.80
|
43.09
|
35.02
|
|
东风本田S
|
16443
|
40991
|
61.52
|
82.11
|
70.48
|
|
神龙汽车
|
23373
|
54105
|
88.63
|
25.01
|
3.61
|
|
长安福特
|
22201
|
61994
|
43.70
|
35.07
|
58.56
|
|
长安铃木
|
13576
|
4.274
|
26.92
|
50.56
|
57.60
|
|
广州本田M
|
36494
|
71629
|
115.05
|
68.18
|
13.60
|
|
广汽丰田
|
16529
|
41367
|
35.65
|
6.36
|
4.44
|
源自:08年汽车行业四月月报
但是在名列前茅的汽车企业中,上海通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汽车生产方面推出“绿动未来”的战略,在汽车新能源技术方面有所突破,整体销售数据中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持续增长,也就是说汽车新能源技术替代传统能源在上海通用汽车中投入使用并量产,能够让新能源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得到使用,在节能减排方面得到相应的控制,在能源危机问题上得到相对的缓解,在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得到相应的提高。
2.宏观经济效应
在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下,促使我国汽车能源结构的调整,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的力度,新能源汽车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从长远来看,解决能源短缺之道不是限制汽车工业发展,而是寻找石油的替代品,开发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车的发展是21世纪中国汽车产业追赶上发达国家进程的惟一契机。尽管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呈“井喷”态势,
但许多汽车的高科技配备以及核心技术目前仍然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的手中。作为支柱性产业,
我国汽车产业的相关高、精、尖技术仍十分匮乏。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短缺, 生产出具有替代功能的驱动系统则成为当今汽车产业的难题,
替代能源车的推出及使用已被部分汽车产业发达国家所推崇, 但至今仍未研制出可以大规模替代现有燃油驱动系统的新能源车, 因此,
要赶超汽车发达国家, 当下的新能源车发展是最好的机会。
(二)社会效应
新能源汽车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同时为实现北京“绿色奥运”的理念,实现绿色科技奥运中心零排放,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供应以及绿色照明等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科技奥运”为落实“绿色奥运”的理念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在绿色交通、绿色能源利用、高效节能技术、生态改善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奥运绿色交通方面,研制和优化了一批纯电动、颜料电池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组成了奥运史上首支“绿色车队”,实现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交通“零排放”,中心区域、周边地区及奥林匹克优先路线交通“低排放”的目标;在绿色能源的使用方面,采用太阳能、风能等为奥运场馆提供绿色能源供应共计约6450万度/年,奥运场馆绿色能源供应达到26.9%,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7万吨/年;在高效节能技术方面,集成应用了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高新技术,实现节能60%-70%;在生态改善和环境保护方面,通过广泛应用新能源技术达到节能减排,促进奥运中心零排放的生态改善与环境综合治理的成果,为创造北京奥运会优美、洁净的环境提供了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汪刘胜:2008-2009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分析报告 2008年4月15日
[2]中国汽车新闻网
[3]刑海芝 信达证券季度报刊 2008年4月14 日
[4] 李春波 中信证券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 汽车行业月报
[5]《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
[6]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网
[7]《汽车电器》2008 年第1 期
[8]李谨 《汽车新能源新战略》 2006年3月
[9] 发改委文件: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2007年12月
[10]李春波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政策研究》 2007年2月
[11]李万里 贴别关注--李万里解读汽车新能源新政》
(写于2008年3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