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金大团:水乡桥韵(2)

标签:
浦东大团金大团的传说水乡的桥留住乡愁 |
分类: 陈志强情系家乡 |
话说金大团:水乡桥韵(2)
http://s7/mw690/001ppHqSgy6RosHnyYe16&690
http://s3/mw690/001ppHqSgy6RosLCCSSa2&690
童年时代,印象最深的是与老街相依的老市河(又称运盐河),上下塘之间的一座座石桥,像飞架在清波荡漾的小河上的一道道彩虹。义济桥、会隆桥、百福桥、太平桥、起凤桥、福善桥等等,从南至北共有20余座,构成了大团水乡古镇特有的秀丽风光。有这么多的石桥把上塘、下塘之间的街道衔接了起来,足见当年金大团的繁华。
http://s13/mw690/001ppHqSgy6RosORXRi4c&690
http://s5/middle/4cfd43d6g78d267dedc84&690
http://s14/middle/4cfd43d6gb837bfead94d&690
潜龙桥上的石雕
传说未必当真,但蟠龙桥的精美坚固,在当时是屈指可数的。蟠龙桥上雕刻着“双龙抢珠”图案,桥两侧还刻有一副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对联并非空穴来风,当年的蟠龙桥,是通往西面二灶港轮船码头的要道,往西经浦东运河可直抵黄浦江,东南片各镇的人们都要到大团乘坐轮船。蟠龙桥附近店铺林立,茶馆、旅馆、饭店、酒楼很多,确实是生意兴隆,十分热闹。
http://s8/middle/4cfd43d6gb837c7f51317&690
http://s7/middle/4cfd43d6gb837cc25ad06&690
浦东民间素有“东有蟠龙起凤,西有洪福千秋”的民谣。“蟠龙”、“起凤”是大团镇上的两座石拱桥,“洪福”、“千秋”是新场镇上的两座石拱桥。民谣所指的这四座石拱桥,在当时堪称一流,代表了明清时期的造桥技术。
http://s2/middle/4cfd43d6gb837cfd2edb1&690
http://s14/middle/4cfd43d6gb837d3c60cdd&690
http://s13/middle/4cfd43d6gb837d1c98bcc&690
http://s1/middle/4cfd43d6g78d263100560&690
展凤桥上的石雕
古桥总是与先民的生产生活相伴而生。桥龄最长的要数谱云桥,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开凿运盐河之后,为方便盐民去塘东放牛运柴草,架设了一座木桥(俗称牛桥),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改建为石桥。到1973年被拆除,经历了570年,因此又被称为“寿星桥”。
http://s2/middle/4cfd43d6gb83831e302c1&690
义济桥
http://s3/middle/4cfd43d6gb8383b3d8152&690
义济桥
http://s9/middle/4cfd43d6gb83840871e58&690
义济桥上的石头
古桥的故事,常令我莫名感动。车站村1组的石皮泐港上的“来鹤桥”,传说建桥时从远处飞来了一只白鹤,帮助石匠们造成了桥。传说寄托着人们对造桥人艰辛劳动的赞美之情。我的老家附近有一座单跨石板桥,名叫“义济桥”。它的模样很简单,不像石拱桥那样漂亮,也不像大桥那样有气派,甚至连桥栏杆也没有。我不知道它从什么时候开始横卧,只知道自我开始学走路、懂事的时候起,它就已经出现在我的视野里了。
在新中国诞生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团镇上的这些石桥还保存完好。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从蟠龙桥至三角街的老市河被截断填埋,改建成防空洞,一座座小桥也随之被拆除,被拆除的有蟠龙桥、起凤桥、谱云桥、福善桥等13座桥梁。
http://s13/mw690/001ppHqSgy6RotmAujq4c&690
http://s3/mw690/001ppHqSgy6RotmMoqm82&690
http://s15/mw690/001ppHqSgy6Rotn3mQC4e&690
http://s13/mw690/001ppHqSgy6RotndXwEbc&690
如今,永春北路的老市河等河道上,还能看到潜龙桥、花园漾桥、钦飞桥等7座石桥,明清建筑傍河依水,小桥流水风韵犹存,只是规模仅是原先的三分之一不到。大团镇永春北路已被列为上海郊区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这一段古镇文化风貌得以保护下来,还应当感谢原全国政协常委王艮仲老人。1986年,他回家乡探亲,看到昔日小桥流水的美丽风光已不复存在,痛心疾呼:要治理市河,恢复水乡古镇的风光。在当时做出这样的选择,是需要远见卓识和勇气的。几经奔走呼吁,终于由上海市政府拔款将仅存的北段市河疏通治理,砌造石驳岸,并从绍兴请来石匠建造了小桥,竭力恢复原貌。在蟠龙桥西侧建造的潜龙桥,长8米宽1.5米,桥面中央刻有蟠龙图案,桥栏上还有石狮子、石荷花等,据说很像过去的蟠龙桥。
http://s7/middle/4cfd43d6gb83848f86ef6&690
《汪露滨木行》中展现的大团水乡风貌。 孙友祥/绘
古桥的记忆,常令我冥想。人们的认识往往有局限性,与5里长街相伴的20余座石桥,现在想想是那么的珍贵。艺术大师陈逸飞生前以一幅《故乡的回忆》(双桥)而闻名遐迩,而周庄也因此画扬名天下,四方游客云集。对于大团古桥的记忆,已经疏远了、模糊了。但我曾在退休教师孙友祥的画册中看到了当年起凤桥、二灶港桥、瞿家桥等古桥,尤其是一幅《汪露滨木行》上画的双桥景色,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风景可与《故乡的回忆》媲美。
http://s6/mw690/001ppHqSgy6Rotyjzpj15&690
http://s8/mw690/001ppHqSgy6Rotyuckf27&690
画中大团石桥,乡愁记忆
正是有了前车之鉴,就更能引起我们的反思。一座座精美坚固的古桥,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智慧结晶,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先民用艰苦劳动建造的古桥被一一拆除,甚至没有留下更多的图文资料。现代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开发建设如火如荼。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正确处理好现代建设和保护文化古迹的关系,都是亟待引起重视和予以解决的问题。
(2013年发《东方建设》《浦东时报》副刊)
http://s16/mw690/001ppHqSgy6RotI5NYbcf&690
http://s8/mw690/001ppHqSgy6RotIbkZp77&690
http://s16/mw690/001ppHqSgy6RotIgG8Ddf&690
画中大团石桥,难忘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