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话扁担

在那悠悠岁月里,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他们与扁担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连我这个农村出生的城里人,偶尔在家乡的老房子里发现了一根尘封已久的扁担,就好像见到了久未谋面的老朋友,勾起了我许多早年的记忆。
扁担,作为一根扁圆长条形的竹木用具,从形状上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普通的如同长长的“一”字。从材质上看,木扁担多用有韧劲的桑、榆、柳等木料加工而成,既结实、耐腐,又有弹性;竹扁担则用半片老毛竹做成,轻巧光滑。扁担没有具体的长度,但有长短或大小之分。长(大)扁担一般在两米以上,较厚而硬,适合长途挑担使用;短(小)扁担相对短而薄,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扁担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担”字上。担的本义是用人的肩膀挑。所以,扁担是挑东西的用具,主要用于人们搬运货物。在那交通不便、运输落后的年代,人们搬运货物最简单便捷的方式就是用扁担挑或抬。即使在交通运输发达的今天,在一些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人们依旧使用扁担运送货物。
扁担的发明凝聚了劳动者的智慧。据考证,商汤的祖先汤人因居天山,取水于天河,汤人旦部为减轻山地负重,发明了竹扁担。人们借助扁担来挑货物,主要是为了省力。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当人们用扁担挑起重物的时候,因为扁担发生形变,肩膀和扁担的接触面积加大,减小了压强,加上扁担上下颤动,让人们受到交变载荷,所以感到非常省力。
人们挑担是靠肩膀来挑的,受累(力)的当然是使用扁担的人。因此,通过使用扁担,劳动者们练就了一副坚实耐磨的铁肩膀。他们常年扁担不离肩,挑种子、挑肥料、挑粮食、挑泥土、挑水、挑柴、挑蔬菜······。在坎坷的道路上,人们肩挑沉重的担子,挺直的扁担被压得弯曲起伏,好似一张拉开的弓箭。小时候在家乡,我经常看到那些挑庄稼、挑肥料、送公粮的男子汉们,扁担被压得弯弯的,汗水湿透了衣衫,但他们却有说有笑,昂首阔步勇往直前;还有那些姑娘媳妇们,挑着沉重的柴草、肥料,负重前行,一路欢声笑语。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村庄的父辈们几乎形影不离扁担。他们每天天蒙蒙亮就开始到村头的井里挑水,开启一天的挑担工作,在繁忙的生产劳动和艰难的生活中靠肩挑运送各种生产、生活资料和劳动成果。几乎所有需要运输的货物,都靠人的肩膀和扁担搬运。那时的扁担如同人的精神脊梁,它挑起了一个普通家庭的重担,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期盼。那沉甸甸的扁担上,挑的是劳苦,挑的是希望,挑的是期待,挑的是梦想。
我的父亲经常肩挑一副扁担,在挑起了生产队重任的同时,也挑尽了家庭的重担。从我记事起,就很少看到父亲空着手走路,不是肩上挑着担子,就是手里拿着赶牛的鞭子,就连上街赶集都要挑着一、两百斤重的柴草去换钱。那根长长的扁担,压弯了他那原本挺直的腰杆。他用宽厚的肩膀挑起一家九口人的生活重担,挑出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而换来的却是年纪轻轻就身染疾患。即使在重病初愈的时候,他也不忘挑着粪担为生产队积肥,好赚取工分减轻家庭负担。最终因旧病复发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我知道,那是扁担压断了父亲的脊梁,是家庭的重担夺去了父亲的生命。
农村的孩子早当家。为了生存,他们必须早早学会诸如洗衣做饭、挑水担担等基本的生活技能。只要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就会把小扁担交给你,让你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记得,我用扁担是从挑水开始的。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接过了家里挑水的担子,每天早晚要到离家三、四百米的井里挑两担水。起初,两桶水挑在肩上,要用两只手抱着扁担向前吃力地走,走不多远还要放下水桶歇一会儿,一担水挑到家也撒了仅剩半桶。就这样,挑的多了,不仅磨炼了我的意志,也慢慢熟悉了使用扁担的技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体力的增强,我便开始干那些挑粮食、担肥料、拾柴草等活,每天除了上学,就与扁担为伍。记得十五、六岁时,多次跟随村里的大人们挑着七、八十斤黄豆赶十几里山路扒火车到大城市卖,好为家里赚点零花钱。遗憾的是,有两次被有关部门以涉嫌投机倒把行为抓到后没收了待卖的黄豆,无奈的我们回家时只能空扛着一根小扁担。幸运的是,我初中毕业考取了一所中专学校。从那以后,我上学、参加工作就很少再拿起了家里的扁担。
岁月匆匆。待我再想到扁担的时候,发现它早已被各种现代化的运输工具所取代,同其他老农具、老物件一样,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但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在那悠悠岁月里,广大劳动人民正是用扁担挑出了农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挑出了时代的变迁。那小小扁担浸透着多少劳动者的汗水啊!今天,我重提扁担,是让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继承扁担精神,发扬前辈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倍加珍惜当今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