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燕子与麻雀

(2017-08-17 15:37:17)
标签:

时评

娱乐

文化

对于农村生长过的孩子来说,燕子和麻雀是最熟悉的鸟了。因为,它们是农村数量较多且都生活在家前屋后、人们周围的鸟儿。当你还睡在草屋襁褓里的时候,你听到的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或是看到体型较小、动作轻盈飞来飞去的鸟儿,那不是燕子,便是麻雀。

  我们能够最先认识燕子或麻雀,是因为燕子和麻雀最愿意接近人类,生活在人们周围。它们“不傍豪门亲百姓”、“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春天从久远的南方回归农家繁殖,在上年农家屋檐下的房梁上营巢、孵鸟。白天叽叽喳喳穿梭于屋外屋内,夜晚在屋内巢中歇息。所以,燕子与屋子的主人和谐生活在一起,几乎是家庭成员。如果哪家没有燕子筑巢居住,在农村来说像是缺少点啥。

麻雀天性性极活泼,胆大易接近人;但警惕性较高,好奇心较强。它多营巢于人类的屋檐、墙洞等处,有时会占领燕子的窝巢。可以说,麻雀同样长期生活在人们的视线中,但人们对麻雀却没有对燕子的感情深厚,甚至于非常讨厌麻雀,大人小孩都把它作为捕杀、打击对象。

燕子和麻雀这两种同样生活在人们周围的鸟儿,为什么一个让人喜欢、一个使人讨厌呢?本人凭借对燕子和麻雀的一点点认识,来破解这一疑惑,供大家参考。

首先,从长相上看,燕子明显优于麻雀。燕子拥有靓丽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和紧俏的翅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好感;而麻雀却相貌平平,色彩灰暗,给人没有好印象。

其次,从食性上看,燕子仅食昆虫,是扑食害虫的天敌,保护庄稼的能手,人们自然喜欢;而麻雀除扑食昆虫外,还啄食粮食,一度被列入“四害”之一。虽然麻雀扑食害虫的能力高于燕子,列入“四害”也被平反,但凭借人们对麻雀的第一印象,自然不会喜欢它。

   再次,从生活规律上看,燕子作为候鸟,春来秋去,成为美好春天的象征,人们的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如宋代王令的《送春》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描述了三月的花谢了又开,低矮的屋檐下燕子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光生机犹在,写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机犹存的特点。而麻雀作为留鸟,终年生活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人们天天见、处处见,难免生厌。至于有没有描写麻雀的诗句,本人找了一下,少得可怜,且都是表示对麻雀厌恶的诗句。如清代李调元的《麻雀诗》:一窝两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食尽皇王千盅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是从性格上看,两种鸟儿截然不同。燕子最有智慧,它的智慧在于与人类保持着适当的距离。燕子善于研究人类的心理,更看懂了人类,能够做到既亲近人又不受制于人,保持着自己精神的独立。它控制人类的第一招就是信任。燕子将自己最脆弱的一环——巢及卵放到了人居住的屋梁上,你一抬手就可以捣坏,这是最彻底的信任。于是人被感动了,像是找到一个相知的朋友一样对待燕子。但燕子并非长期与人保持这种关系,而是适可而止地拉开了同人类的距离。它知道,人类能容忍它把巢建在屋梁上,但未必容得了它在人类生活空间里长时间地没完没了。它在人类的私生活空间求生存,担心时间长了会出现不愉快。于是,在农家住上几个月,便举家搬迁。人类刚有些厌烦了燕子的时候,想不到燕子知趣地搬走了。人类没有了燕子的陪伴,时间长了,又念起燕子的好来,当开始思念燕子的时候,燕子又回来了。

而麻雀就不同了。麻雀一向不信任人类,却又不远离人群,它虽然胆子大,但进进出出很小心,怕被人发现,在人的眼皮底下飞来飞去、争夺食物,惹得人类很不高兴,极大地伤害了人的自尊心。所以,麻雀的最大缺点是既防着人,又不远离人,整天围着人骚扰,而且一旦住下,就再也不走了,让人烦不胜烦。

说到现在,我们得出一个普通的结论,是人们喜爱燕子而讨厌麻雀。但我想,人们喜欢燕子自不必说了,而讨厌麻雀则不应该。不错,麻雀形不惊人、貌不压人、声不迷人,只因和人类太熟悉了,反而使人们对它们了解得并不多。实事求是地讲,在以谷物为主要作物的粮食生产区域,在那个严重缺少粮食的时代和地区,麻雀的确抢走了不少的粮食,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害群之鸟。但是,我们一分为二地看,麻雀对有害昆虫的控制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有数据表明,在麻雀多的地区,害虫特别是鳞翅目害虫的数量明显少于其它地区;1958年,全国城乡在规定的时间内捕杀麻雀,一年以后,各地陆续发现园林植物出现虫灾,有些还是毁灭性的。这就说明麻雀对农业生产同样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可惜,由于过去我们在生态认识上的不全面,对它们没有好感,甚至于进行过大规模的围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明的遗憾。因此,借此机会,我想呼吁一声:人们在喜爱靓丽、机灵、聪惠的燕子的同时,也不能冷落和讨厌那平凡、木纳、死板的麻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放猪的年代
后一篇:小偷杀人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