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澳门的人都知道,澳门有三多:教堂多、手信多、赌场多。
澳门天主教堂有十八座,确实不少,但与四十多座中式庙宇相比又觉得不多;澳门有林林总总的手信数百款,但你最爱的不过三五种;澳门什么都可以赌,赛马、赛狗、足彩、篮球博彩等等。单是大众博彩业,已有博彩场所四十多个,真叫作“娱乐博彩,百家争鸣”。
从前,澳门喜与摩纳哥赌城蒙地卡罗相比;眼下,它已经把拉斯维加斯抛在身后。估摸着拉斯维加斯也还是想不通,这个经营面积及游客量仅为拉城1/10
及1/2
的澳门,怎么就稳坐了全球博彩业的宝座?所以,澳门给人的印象总与“纸醉金迷,灯红酒绿”脱不了干系,博彩场所的金璧辉煌、金光闪闪、富丽堂皇、奢侈极致更是小菜一碟。我们走过的新老葡京、英皇、新濠、威尼斯人等几个地方便是如此。很多到澳门旅游的人,都想在第一时间去见识一下澳门的博彩文化。
殊不知澳门半岛除了有声色场的喧闹外,也不乏老街巷里的市井慢生活情调。澳门本地人很悠闲,走进澳门半岛的内街,跟外面的繁华截然不同,小小的街巷充满着小小澳门的独特魅力。房屋挤压着街道的空间,让街道显得很狭窄,这里更适合徒步。潜入老街深巷,能给我们的游历带来更加原汁原味的濠江古韵。
来澳门的第三天,我们从酒店步行去妈祖阁,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街巷行走,一路上我们便偶遇了三座教堂、修院(圣奥斯定教堂、圣若瑟修院、圣老楞佐教堂),两处前地(岗顶前地、亚婆井前地),一座古厝(郑家大屋),一座洋楼(港务局大楼),它们让我渐渐地发现和了解澳门的历史与文化。包含前两天走过的市政署、玫瑰堂、大三巴、大炮台等,总数达22处的历史建筑,正是最能代表澳门,也最具澳门特色的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都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一方宝地。“东方拉斯维加斯”的澳门,不光有繁华赌场,还有着自己不可复制的一面。
我们先拐到岗顶前地,这处古称磨盘山的地方,虽然地段面积不大,但自然环境清幽典雅,人文宗教景观荟萃,著名的建筑物有圣奥斯定教堂、圣若瑟修院、岗顶剧院等,加上由碎石铺成的波浪图案路面,散发着浓郁的欧陆情调。
圣奥斯定教堂由西班牙奥斯定会修士于1591年创建,教堂最初的建筑非常简陋,教士们便用蒲葵叶复盖屋顶来遮挡风雨。每当大风吹来,蒲葵叶便随风飞扬,华人远远望去,觉得这情景像龙须竖起,就称教堂作“龙须庙”。
圣若瑟修院于1728年由耶稣会士创办,在二百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修院培养了许多中国和东南亚各地的教会人才,被老一辈的澳门人称为澳门天主教的“少林寺”。与修院毗连的圣若瑟修院圣堂于1758年落成,本地人称它为“三巴仔”,具有巴洛克建筑风格特色
。
岗顶剧院(伯多禄五世剧院)建于1860年,但当时只建成主体部分,至1873年才加建具新古典主义建筑特色的正立面。它是中国第一所西式剧院,供戏剧及音乐会演出之用,也是当年葡人社群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
接着,我们来到圣老楞佐教堂。它创建于十六世纪中叶,是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目前的规模形成于1846年,华人称之为“风顺堂”,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教堂所在的地区昔日是高尚住宅区,所以教堂建筑也显得美仑美奂。教堂外观的特征是在欧洲古典式的基础上带有巴洛克风格。












亚婆井前地与郑家大屋离得很近。
亚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这里以前是澳门主要的水源,又靠近内港,是葡人在澳门最早的聚居点之一。澳门葡人中流传的民谣说:“喝了亚婆并水,忘不掉澳门;要么在澳门成家,要么远别重来”。





郑家大屋大约建于1869年前,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的故居,是一座院落式大宅。建筑虽主要以中国形制构建,但却处处体现中西结合的特色。中式建筑手法主要表现于屋顶、梁架结构、内院中多样的窗户,还有趟拢门等,而受西方或外国影响的,则印证于一些室内天花的处理、门楣窗楣的式样、檐口线以及外墙之抹灰等地方。我们去参观时,大屋内正在举办“2019
濠江爱茶日”活动,有小朋友在进行武术表演。
在靠近妈阁庙的街巷边,有一座西式大楼,即港务局大楼。它在1874年建成,原称摩尔兵营,俗称水师厂。由一位意大利人卡苏杜(
Cassuto)设计,是当时由印度来澳的警察的营地,可驻二百多名官兵。现为海事及水务局的办公大楼。
再往下走就到了妈阁庙,它是澳门最重要的文物和庙宇(详见下辑介绍)。


澳门走走:历史城区里遇见澳门古建(黄胖HP拍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