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路逛到了议事亭前地(喷水池广场),它的名字是因地处议事亭(市政暑前身)而命名,广场中央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有一座喷水池,所以,此地又俗称“喷水池广场”。开埠至今,议事亭前地一直是澳门的市中心,许多节庆活动都在此举行。整个广场由葡式碎石子铺成,组成波浪形的图案,烘托着周围的特色建筑,充满着异国风情,让人彷如置身于南欧。同时,它也体现了葡人的航海文化和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喷水池正在喷着水,池子四周还悬挂着花灯。
与广场中心隔着一条马路(俗称“新马路”)的建筑物是市政署大楼。它始建于十六世纪末,昔日称为议事亭或市政厅,曾作为澳门议事公局(又称议事会)及市政机构的办公场所。因过往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现今的大楼面貌乃是1940年进行大修后的大楼及其外墙。数百年来,大楼曾做过市政机构办公大楼、博物馆、邮电机构、卫生机构、法院及监狱等用途;如今仍有图书馆座落于大楼之中。我们入内进行了参观,大楼内的墙上嵌有具历史价值的石雕,仿佛在诉说着澳门数百年来的历史。二楼设有会议室,大楼的最里面平台是葡萄牙风格的花园,圆形亭子及鲜花、水池与雕塑,墙上的青花瓷砖和浮雕,给人以一种庄重平和的感觉。
邮政总局位于广场的一侧,原址是中国慈善机构“同善堂”。1929年,由澳门历史上第一位考取海陆工务厅总策划师的华人陈焜培设计。该大楼极具古典风格,为澳门人民提供邮政及储金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今日的邮政总局更提供电子邮务、推广等服务。游客入内参观时,可以选购喜爱的邮票,寄送澳门特色的明信片给亲友,别具意义。邮政总局的一侧、喷水池的边上是仁慈堂,它是澳门最古老的慈善机构,成立于十六世纪。仁慈堂博物馆展出该堂的历史文献、天主教教会的祭祀用品等。广场四周建筑物的建筑风格、色调以及拱廊、浮雕等,都显得十分协调。
从广场往内走,我们来到玫瑰堂,它是一座黄色外墙,十七世纪巴洛克式的建筑。教堂因供奉玫瑰圣母,故名为圣母玫瑰堂,又名玫瑰堂。1587年由西班牙圣多明我会(天主教托钵修会主要派别之一,1217年由西班牙人多明我创立)所建。数百年来教堂经多次改变其建筑用途,教堂内除了有礼拜堂外,还有圣物宝库,里面收藏了超过300件澳门天主教珍贵文物,如十七丶十八及十九世纪的雕塑、画像、服饰以器具等珍贵的宗教艺术品。教堂内常举行音乐会。每年5月13日,此教堂更会举行花地玛圣母巡游,吸引大批信徒前往一同朝圣,巡游队伍由玫瑰堂出发直至主教山小堂进行露天弥撒。
从圣母玫瑰堂门口再往前走,便是繁华的购物区。板樟堂街和伯多禄局长街本地人称为“白马行”。经草堆街及果栏街,可到被称为“烂鬼楼”的中式市集区。我们是径直经卖草地街,走到大三巴牌坊。这一条小街商铺林立,多是卖糕点、小吃的商家。我们在大三巴牌坊台阶的最底下往上拍了几张照片就离开,因为时间已不早了,人也累了;明天还会再来,我们决定不再往上走。在稍作休息,买了鲜榨西瓜汁、猪排包等补充能量之后,循原路步行返回酒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