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午,我们要去蒲津渡遗址、鹳雀楼和黄河岸边游览,我们包租了一辆小面包车。在去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一段古城废墟,于是立即停车下来观看。从牌子上得知这是蒲州古城遗址,此处为蒲州东城门。
东城门,始建于元魏,隋、唐、五代及北宋屡次修葺。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年)加固,元至正十年(1350年)宣慰使赛因赤答忽怀远与守御宣抚同知危国英增修。明洪武四年(1371年)千户张盖加土重筑,用砖裹堞,墙高三丈八尺,堞高七尺,上建三层楼阁,二层东向悬匾“迎熙”,故称“迎熙门”。其瓮城朝南,外有护城河,深一丈五尺,阔十丈。
眼前的东门虽门洞完好,但两侧只剩下一段残垣断壁,门顶和门前是荒草萋萋、一片荒凉苍黄的景象。






车子再往前走,来到古城的鼓楼遗址。四周已被围档围住了,并刷有“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标语,我估摸着可能要着手整修重建了。鼓楼遗址也同样只留存一个方形台基,鼓楼四面都有门洞,不过已被堵死。台基上楼阁已毁。
鼓楼地址在州衙门前,明嘉靖元年(1522年)蒲州知州宋训初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后重建。由砖砌台基和木制阁楼两部分组成,高十余丈,设鼓司更。楼为三层,重檐式,一楼布鼓、二楼挂钟、三楼为卫戍警戒之用。台基四面辟有券形门洞,十字通向城池东西南北瓮城。门洞上方均有青石匾额,并以砖雕图案镶边,各门洞两侧分别嵌有石刻楹联。东券门匾额书“曦光普照”,楹联曰“条岭云开丽舜日,涑水泽远千儒风”;西券门匾额书“应庚思过”,楹联曰“叠嶂充光连华岳,长河天险空秦关”;南券门匾额书“迎薰解愠”,楹联曰“对酒对歌好寿句,临风相见理玄诗”;北券门匾额书“仰望霄汉”,楹联曰“翘瞻北斗层霄处,近接龙门一曲中”。由此可窥见蒲州古城昔日的繁华与辉煌。






蒲州古城,传为“舜都”,盛极一时。城郭始筑于元魏,唐朝时繁华无比,两度被定为“中都”,称“河中府”,明时城郭“状峻而完固”,巷陌纵横,甲宅连云,楼台崔巍,高接睥睨,一派“大藩重镇”景象。据《蒲州府志》记载,蒲州古城高八丈、方圆一千六百步,内有二十五庙、一楼、两阁等建筑,是当时山西境内最大的古城。城内最著名的建筑是舜帝庙和薰风楼。薰风楼比名闻天下的鹳雀楼还要高6米,堪称一绝。“手把鼓楼往南看,二十四家翰林院,对门三阁老,一巷九尚书,大大小小州县官,三斗六升菜籽多。”从这首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我们不难想见当年的蒲州城该是何等地繁华与辉煌。
如今,历经风雨剥蚀,蒲州古城遗存仅剩东西南北四门、鼓楼及或高或低的土埂,残垣断壁,一片废墟。偌大的古城再无人居住。离离芳草,随着季节变换黄了绿,绿了黄,在消瘦下去的古城遗址上,岁岁年年,繁衍生长。古老的蒲州,繁荣与辉煌已成为历史。蒲州古城遭遇了与潼关古城一样的命运,三门峡水库的修建,蒲州古城被迫搬迁,一座城池变成了一片荒地,古城从此被废弃与毁灭了。我们只能透过这些历史的遗痕,寻找它几千年沧桑里繁荣昌盛的身影,探知那久经风雨的变迁。
当我们从鼓楼再往前走时,看见了一座石门坊,门坊上镌刻“蒲州古城”四字。我在想,蒲州古城的修复、重建兴许就是从这里开始。有消息说,山西有关部门将投巨资对蒲州古城分四步进行修复,我不知道到那时新修复的古城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失去的就失去了,无论怎样应用现代建筑艺术,新建的蒲州古城只能是现代的蒲州。蒲州古城曾经的辉煌是价值,千年后的今天辉煌不再,成了废墟、成了蒲州古城遗址,也是它的价值。我赞成,废墟就是废墟,盲目修复,就连废墟都不是了。学学意大利的罗马吧!

蒲州古城:已经逝去,辉煌不再(黄胖HP拍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