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鼓楼坐落于西安钟楼的西北方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楼和鼓楼有“姊妹楼”和“文武楼”之称,唐代诗人李咸用诗云“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对两楼来说是个精恰的写照。钟鼓楼相距仅200多米,互相辉映,为古城增色,同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

我们是从钟楼西北侧方向的地下通道出来,径直走不一会儿就到达鼓楼入口。



西安鼓楼呈长方形,分上下两层,基座宽38米,长52.6米,高7.7米,通体用青砖砌成。南北正中辟有券洞,供人车出入,高、宽均为6米。鼓楼主体建筑位于基座中心,结构为重檐、三滴水式。第一层楼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上覆盖绿琉璃瓦,属于重檐、歇山项式。上下两层面阔各为7间,进深均为3间,四周环有走廊。外檐和平座均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层次更为分明。
鼓楼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比当初的钟楼早建4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两次重修。鼓楼楼基面积比钟楼楼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杰秀丽不亚于钟楼。西安鼓楼是我国仅次于故宫太和殿、长陵棱恩殿的一座大体量的明代建筑,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鼓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鼓楼之一。
古时楼上悬挂一面大鼓,傍晚时击鼓向全城居民报时,故称鼓楼。历经岁月沧桑,如今巨鼓早已不存,而鼓楼却依然巍峨耸立。从50年代开始,人民政府曾多次修缮鼓楼,90年代又贴金描彩,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1996年西安市重制了鼓楼大鼓,恢复了“晨钟暮鼓”的传统。该鼓声音宏亮、浑厚,重槌之下,十里可闻,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鼓。在鼓楼的下层走廊上,摆放着24节气鼓,甚是壮观,可供游客拍照。













在钟楼和鼓楼之间,开辟了钟鼓楼广场,绿草红花点缀其间,造型独特的声光喷泉不时变换,是古城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广场上,我们仰望鼓楼,看见第三檐下,南北各悬匾额一块,南面为“文武盛地”,相传1740年(乾隆五年)重修后,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笔”为鼓楼书写;另外北面还有“声闻于天”匾额,字大盈间,苍劲挺拔,相传是咸宁县“名儒”李允宽所书。两组八字均为帖金凸体,字字精练,千古绝笔。





全国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安鼓楼(黄胖HP拍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