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塔巍巍 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2014-11-13 15:50:56)
标签:

见闻

旅游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据史载,法门寺真身宝塔始建于北魏时期,原名阿育王塔,是阿育王时期建造藏有佛祖真身舍利的19座中国境内宝塔中的第五座。原为单层木结构,除安放佛骨舍利外,还随藏大量金银珠宝、法器及锦缎。先塔后寺,后建的法门寺也因塔而神圣,经隋、唐两代皇家的供奉,成为了最为兴盛的佛家道场。而多次重修的宝塔,也在唐高宗时期改为四层木塔。时至大明朝,在1569年的关中大地震中,佛塔倾覆。明万历七年,神宗皇帝赐银重修,历经三十年浩大工程完工。塔也由原来的木结构,改为平面八角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度达到了60米上下。法门寺佛塔前后经历了木塔和砖塔两个时期:木塔有1502年历史,砖塔有372个春秋;从木塔到砖塔,坏了重建,建后又毁,经历了近两千年。  
    1981年的仲夏,连绵的阴雨为干旱的北方带来了一片勃勃生机。然而,对于历经了400多年风雨的法门寺明代砖塔而言,却无异于灭顶之灾。8月24日中午10时24分,一声轰然巨响,法门寺明代八棱十三级砖塔半壁坍塌了。
    1986年政府决定拆除残塔重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二十多年前重修的法门寺佛塔。它仍保留着明代重修时的建筑风格,平面八角形,楼阁式砖塔,通高达71米多。由于下部为有地宫保护罩作用的八角形台基,因此台基以上塔通高约62米,也与明代规模相当。在参观游览过程中,我从不同角度拍摄了法门寺佛塔的巍巍雄姿。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正因为法门寺明代佛塔的半壁坍塌,国家拨款重修佛塔。1987年4月3日,在清理塔基时无意发现了一个1300多年前巨大的由石函封闭的地宫。地宫内珍宝及文物之多,令人目不暇接。“法门寺地宫”是继“长沙马王堆汉墓”之后的一项重大考古发现,立即震惊了世界各国。法门寺佛塔唐代地宫的面世,恰逢四月初八佛诞日,“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及2490多件大唐国宝重器,重回人间。地宫内出土的稀世珍宝,不论在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详见下辑)。 
    在参观法门寺寺院的同时,我更注重于了解并参观法门寺的佛塔。通过二次验票及安检,我走进了佛塔地宫,观看了唐代保留下来的地宫通道遗存,同时瞻礼了地宫中供奉的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利。这在我的一生中,是个极为难得的机会,它将永远存留在我的记忆里。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佛塔巍巍 <wbr>地宫幽幽——秦晋漫行(6)
               秦晋漫行:法门寺佛塔地宫(黄胖HP拍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