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人石马 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2014-11-11 18:16:57)
标签:

见闻

旅游

分类: 驴友日记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在乾陵参观游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尽心尽责、无尽期地站立着的石人石马。宽阔的司马道两旁,现排列着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那大气的造型、精美的雕工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创意。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望着乾陵的这些石人石马,给人一种气势雄伟、高大壮观、庄严肃穆的视觉冲击。我为他(它)们感到骄傲:唐皇帝早已化为黄土,但只有这些石人石马是永生的,仍然在散发出千古不变的神韵。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最令我过目不忘的是陈列在“厥楼遗址”后的“61番臣石人像”,东边29尊,西边32尊。石人像采用的原雕的手法,残高在1.5米至1.77米之间,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们在习惯上称其为“蕃像”、“宾王像”。为什么用“外国使者”守陵?为什么这些石像大多丢了头颅?为什么采用单数和不对称的放置?人们看后总疑问重重。
    据史书记载,番臣石人像最初放置于两座大型侧殿的殿内,石人像雕刻的是参加唐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和特使。武则天为纪念此事,命人刻了石像来象征唐王朝的国威及与这些边境民族的睦邻友好关系。至于石人像头部的去处,民间有许多说法,是人为破坏?还是有别的因素?不得而知。专家们推测,明嘉靖三十四年的关中大地震是造成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除了石像颈部比较脆弱外,石像的材质也是造成头部开裂、掉落的因素。石像是单数和不对称放置,也不符合中国古代的建筑格局,于是有学者怀疑蕃像并非只有61尊。后来研究人员在陵区东侧陆续发现了三尊石像毛坯或半成品,证实了乾陵的蕃臣石像总数正好是64尊,一边则为32尊。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石人石马 <wbr>千古神韵——秦晋漫行(3)
                                         石人石马 千古神韵(黄胖HP拍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