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的风雨及地震等灾害,使官渡古镇饱经沧桑,许多古迹毁损。从2001年4月开始的官渡古镇文化古迹抢救工程项目中,土主庙,法定寺等古建筑也得了修复,同时被修复的还有上百间保存完好的“四合院一颗印式”古民居民宅。
在官渡古镇,建造时间最早的寺庙是当数始建于唐朝的供奉摩诃迦罗(大黑天神)的土主庙和宋代的法定寺。这两座寺庙同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妙湛寺、观音寺一起交由少林寺托管,成为“官渡少林寺”的一部分。土主庙与法定寺两寺我都入内进行了参观。
佛教奇葩土主庙

官渡土主庙建于唐南诏时期,庙内供奉的土主摩诃迦罗即为佛教的护法神。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建。全庙布局呈八卦形,为四大院附四小院,据称共六十四间。山门殿内为牵白马的千里眼与牵深棕马的顺风耳。山门进去数步为宽阔高台,大殿即在青石砌成的高台之上。
据《云南通志》载,土主庙“蒙氏城滇时建,滇人奉为土神,各村邑奉之,独在官渡者灵异”。故土主庙亦称大灵庙。土主庙大殿体量较大,前廊后厦,穿斗式七檀梁架结构,特别是大殿正面屋檐下的清式九踩四翘如意斗拱,规模宏丽,繁富华美。使人感觉仿佛有数百头彩龙跃跃欲出。此殿为云南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展现了清代建筑中追求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的特征。








土主庙院内山茶花开放得耀眼夺目,有小师傅在练习棒功。对外供应的5元自助素斋生意红火。




宋代遗迹法定寺

恢弘壮观的法定寺,始建于宋代,系大理国高氏所建。既是佛教密宗在官渡兴起的地方,也是其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寺内树林茂密,绿阴葱茏,故有“螺峰叠翠”之称,为官渡名胜之一。
现存的法定寺体量不大,但举架较高。斗拱出四十五度翼形拱,富于装饰。正面外檐装饰华丽,明间檐下饰双凤朝阳透雕,檐柱顶端饰木雕麒麟,四角梁出头刻成凤形状,造形生动,仍然保留了宋代建筑的风貌,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法定寺曾出土宋朝时期制作,深埋于寺内土里的石佛像。这个石佛像与乐山大佛极为相似,现已被作为法定寺的镇寺之宝,供奉在大殿门堂里。













法定寺内可与螺屿楼二层相通,能举目眺望妙湛寺的东西双塔。




自元代之后,官渡已成官家和商船及渔舟竞渡的繁盛渡口,熙来攘往的舟楫多集于此。每当夜幕降临,渔火点点,灯光片片,犹如天空繁星闪烁。官渡当时的繁荣景象,可见一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官渡兴建寺庙塔阁,文化建筑拔地而起,形成滇池之畔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
当我要离开官渡古镇,回首那宝贵的古迹景观时,不难感受到这座古镇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我认为,也还应该感谢各级政府投下7000多万元巨资,抢救和修复了古镇的遗迹。正是这种厚重的时代责任感,使各族先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弘扬,同时也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这种做法是值得赞扬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