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暗绿绣眼鸟一块在刺桐树上跳跃,在刺桐花间飞舞、觅食的还有白头翁鸟。白头翁鸟,中文学名叫白头鹎(bei),是我国的特有种鸟类,雌雄同色,常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性活泼、不甚畏人,鸣声悦耳。
白头鹎头后的白色羽毛是它的显著特征,“白头翁”因此得名。白头鹎不仅是自然界的常见鸟,在画中也常能看到它的身影。宋朝皇帝宋徽宗所作的“腊梅山禽”,画的就是一对白头翁栖息在腊梅之上,并有诗曰“山禽矜逸态,梅粉弄清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





这种鸟在厦门很普遍。只要稍加留意,无论房前屋后、公园、校园及行道树,还是郊外的农田旷野或山林灌丛,都可见到白头鹎三五成群。它们发出清晰嘹亮、音韵多变的鸣声,在灌木和小树枝间跳跃飞翔啄食果实,或者栖息于矮树篱、灌丛的高处,伺机飞捕过往的昆虫。和其他鸟类习性不同,白头鹎性格活泼好动,喜欢与人类接近。在万石植物园、南普陀等一些地方,它们甚至比麻雀的胆子还大,会主动接受人类的投食,在靠近人两米左右的范围内活动。甚至于在居民家的阳台上,也能看到它们敏捷的身影。
据观鸟会介绍,由于人为捕捉、觅食和繁殖环境的变化,厦门的麻雀在减少,但白头鹎的数量却在增多,甚至已经超过麻雀了。在厦门,白头鹎的数量远远多于其他鸟类,这主要和白头鹎的食性有关。白头鹎食性极广杂,春夏繁殖季节以昆虫为主,秋冬则以果实、种子为食,如女贞、樟树、苦楝树的种子,甚至阳台上晾晒的辣椒、掉到地上的饼干、面包、破西瓜等,它们也会抢着吃。厦门地带性植被属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一年四季皆有绽开的花朵和累累的果实,为白头鹎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繁育后代的条件。另外,较强的繁殖能力,也是白头鹎保持族群庞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厦门市民已形成的良好的爱护鸟类风气,同样成为白头鹎数量增加的关键因素。







白头鹎依赖人类生存,也依赖人类来保护。但由于白头鹎性情活泼,羽色较美,鸣声悦耳,性不惧人,较易驯养,不幸成为我国南方著名的笼鸟。在笼养鸟类盛行的地方,随着画眉鸟数量的逐渐减少,白头鹎已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成为这些人捕捉的下一个目标。快乐的白头翁鸟,终于步画眉鸟悲惨命运之后尘,成为了很多所谓“爱鸟人”手中的“笼中鸟”,白头翁鸟还快乐吗?






快乐的白头翁鸟(黄胖HP拍摄于3月25、26日清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