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台缘博物馆根据闽台关系的“五缘”即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法缘相循、商缘相连、文缘相承,分7部份设计布展。依照顺序,我们脚步匆匆地参观了展览,拍摄了部分的场景照片。
博物馆展示的七个部分是:
第一部分:远古家园——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闽台两地原始文化密切联系,共同开辟了远古的家园。
第二部分:血脉相亲——闽台两地同根同宗,血脉相连,骨肉相亲。
第三部分:隶属与共——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
第四部分:开发同工——明清时期,数以百万计身强力壮的福建移民,渡台把宝岛从荒芜之地开发为富庶之区。
第五部分:文脉相承——今天台湾的方言、祭器、民间工艺、手工技术等,仍保留着浓郁的闽南和客家传统。
第六部分:诸神同祀——福建移民赴台,带去祖籍地的神像或香火。台湾民间供奉的各种神灵,绝大部分由福建传入,其祖庙皆在福建。
第七部分:风俗相通——台湾与福建尤其是闽南,风俗相通,习惯相同。

二楼展厅平面图


远古家园


血脉相亲



隶属与共

施琅雕塑






共御外侮



开发同工



文脉相承




风俗相通(拍摄于11月21日 泉州)
资料:展览介绍:
第一部分为“远古家园”,分“陆桥相连”、“史前文化”二个单元。重点体现的是: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民众往来有地缘相近的优势。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开辟远古的家园。这部分以砂岩材质模型再现远古时期海峡陆桥相连,古人类、古动物互相迁徙的地貌景观。同时,以单体展柜、大通柜照片、灯箱等展示闽台史前四个文化类型的考古实物资料,印证可闽台的“地缘”关系。
第二部分为“血脉相亲”,分“闽越东徙”、“大陆民众迁台”二个单元,介绍了自古越族开始的各个历史时期,东南沿海民众纷纷移居台湾的情况,而到台湾后,他们通过修族谱,建宗祠、修祖厝、寻根认祖等活动与祖籍地保持联系,并以祖籍地名作为在台定居地的名称,以激励子孙勿忘故土。
第三部分为“隶属与共”,反映闽台间的“法缘”关系。这部分是这个陈列馆的灵魂和重点。内容上以“早期经略”、“府县初设”、“清初统一”、“台隶闽省、“台湾建省”、“回归祖国”等实物图片组合,阐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个展区的展墙、展柜等,由黄色琉璃顶、红色宫墙、青石墙基组成,象征历史上中央政权对台湾的统辖,与内容相和谐,视觉上产生了庄重宏伟的气魄和效果。这一部分的另一版块,反映的是“共御外侮”运用现代展示手段,以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向观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四部分为“开发同工”,分“农耕水利”、“手工制造”、“商贸交通”三个单元。这部分通过大量的实物资料,多元化、全方位地介绍两地农耕水利,手工制作和商贸、交通等方面的交往,以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为了重现早期商贸交易的郊行会馆,采用等人比例的幻影成像技术使观众有贴近真实的感受。
第五部分为“文脉相承”,由闽台两地方言国语、科举考试及戏曲,民间艺术四个单元组成,展示海峡两岸文脉相承、同礼同俗。利用影响技术手段,再现了当今台湾祭孔的全过程。这部分在设计上还留出大空间,大比例塑造“古戏台”,演示民间演义节目,气势宏大。
第六部分为“诸神同祀”主要通过展示两岸道教信仰、佛教信仰和民间信仰的情况,揭示闽台人民的信仰同流。在这一部分
,展览了大量闽台人民共祀的神像。配以从福建分灵的台湾的宗教寺庙及福建祖庙的图片加以比较,让人们认识到台湾民众宗教信仰是其祖先祖籍地信仰的沿袭,是福建移民心中故乡文化的代表。
第七部分为“风俗相通”,以闽台两地岁时节庆,生命礼俗和衣食住行等共同的习俗为主要内容。这部分在设计上尽量造景,增强地域性的环境气氛,将“端午划龙舟”“中秋赏月”(动态演示)、“冬至吃汤圆”、“除夕围炉”等众多喜庆节日节俗的场景,共同组合在圆型穹顶之下,皓月当空、喜气洋洋,意喻期盼两地亲人早日团圆,共同振兴中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