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届文博会里,唱得最响、最引人注目的展示非南音莫属了。原因很简单,福建南音刚刚入选联合国“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且南音是由厦门、泉州启动申报;所以在文博会的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泉州馆、厦门馆都同时在向观众展示南音这音乐文化的“活化石”的魅力。
在三个展馆里,我们听到:琵琶与洞箫沉柔和鸣,典雅的音韵如丝如缕,那颇具中国古典气质的委婉唱腔,宛如经历一方圣水的浸润,空灵悠远,缠绵深沉,沁人心脾,令听者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正应了杜甫在《赠花卿》中所写下的千古名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具有千年历史的闽南文化瑰宝——南音。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南音展示



泉州馆南音展示与演唱
南音是曲艺的一种,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为我国“四大古老乐种”之一,是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戏曲音乐融合,同时吸收宋词、南戏、元杂剧的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至今,南音的曲牌仍留有唐代大曲的痕迹。南音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福建南音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福建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
过去,南音演唱曾相当活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南音和其他民族民间艺术一样,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发展遇到了困难。但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南音的发展翻开了新篇章。南音不断登上国际、国内的舞台,渐渐受到世界和中国人民瞩目。尤其在海峡对岸的台湾岛内,南音也有着广泛的爱好者。作为闽台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南音文化展示了闽台两岸在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上的亲密关系,印证了闽台人民同宗同族、闽台文化同根同源。






厦门馆南音演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