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寿山石雕是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以产于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为材料,通过特殊技艺制作出供人玩赏的小型雕刻。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寿山石亦称塔石,其石质脂润,色彩斑斓,温润如玉,为历代藏石家所珍爱,是进行石雕创作的上等原料。寿山石以独特的意蕴,融会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语言,构成了“寿山石文化”。
寿山石雕是天然造化与艺人智慧的结晶,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雕刻技法。在雕刻艺术上,寿山石雕讲究“相石取巧”,就是根据石料的形状、色彩和纹理等特点进行构思,因势造型,因材施艺,因色取巧,使自然色相和奥妙神工浑然一体。因此,寿山石雕是个地地道道的玉石宝贝,在厦门文博会里展示的寿山石雕精品让我们参观者大开眼界。


此卤鸭(板鸭)乃寿山石雕,非真鸭也!
黄胖HP拍摄于11月29日厦门文博会
资料:寿山石雕
寿山石雕是以福州市北郊40公里的寿山村出产的叶腊石为原料,经过精雕细刻而成的工艺品。寿山石温润莹澈,斑斓多彩,柔韧易攻。分为田坑、水坑、山坑等3大类120多个品种。田坑石极为稀少,石质最佳,按颜色分为田黄、田白、田黑、田红等4种,其中田黄石温润通灵,最为罕见,人称石中之王,价逾黄金。水坑石多透戎状结晶体,滋润雅洁,明泽如脂,主要品种有坑头冻冻、水晶冻、桃花冻、天蓝冻、鱼脑冻、玛瑙冻等。山坑石埋存在岩层夹缝中,往往一块料中含有红、黄、青、赭等多种颜色,瑰丽多彩,较出色者有白芙蓉、都灵坑、太极头和高山等。早在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前,寿山石就被开采雕刻。唐代时,当地僧人把寿山石琢磨成念珠、钵盂,作为馈赠礼品。宋代时,寿山石被作为贡品,《乾隆印章》是乾隆皇帝使用过的“宝印”,还被刻成石俑,用作殉葬,风行一时。明代时,出现寿山石章印钮雕刻。清代,寿山石雕名家辈出,如杨玉璇、周尚匀等,流派纷纭。现代“薄意”雕刻大师林清卿的作品就可与同时代的吴昌硕媲美。
现代寿山石雕,继承传统技艺又有创新,其工艺分为圆雕、浮雕、镂空雕、高浮雕、薄意和钮雕、印雕、链条雕刻、线雕、镶嵌雕等充分利用材、色、势,精心构思。既有花果、人物、动物、山水风景等艺术品,又有印章、文具、烟具、花瓶等实用品,花色不下千余种。作品明快生动、质朴大方,富有装饰性。其中陈敬祥的《求偶鸡》、冯久和的《花果累累》、周宝庭的《古兽》和林寿煁、林元康、林廷良、郭功森、施宝霖、林发述等6人的《长征组雕》等,都有很高的声誉。1996年马达加斯加以寿山石雕为题材发行国家邮票,1997年,以寿山石雕为题材的中国邮票又公开发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