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师典礼从中原到高原,令人震撼和遐想


标签:
中学教育毕业季谢师典礼爱护书籍诺贝尔奖 |
分类: 教育述评 |
谢师典礼从中原到高原,令人震撼和遐想
借助网络传来一组照片,记录了保定市育德中学2017年初三年级毕业典礼实况。现场典礼程序:升国旗,奏国歌,学生代表发言,向老师敬献鲜花等。会上毕业生纷纷表示:感谢母校辛勤培养,感恩老师谆谆教诲。
母校情深,师恩难忘,莘莘学子,悠悠情长。
中学校园毕业季,学生感恩老师的场面早已久违,今日重现,倍感欣慰和亲切,仿佛自己又重返了当年的二尺讲台。
中学生,翩翩少年,活泼、幼稚、单纯,同时追求时尚、爱跟风、好起哄,诸多优缺点均系年龄和性情使然。学生集体表象出怎样的行为和情感?仰仗教育者的疏导和教诲。引导得法,学生可以举措有适、善解人意;训导不利,可能无事生非、一哄而起,且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中学生临近毕业,教师一定要时时告诫这些孩子们,要遵纪守法、尊师爱校、热爱书籍、懂得感恩......。
保定育德中学初三年级毕业典礼,师生间惺惺相惜的情感令人深受感动。活波可爱的中学生,天性善良,阳光向上,他们曾把“这是我们老师说的”一语奉若神明,执行“师教之说”丝毫不走样。“老师”这一神圣称谓,曾是他们心中的楷模和天使。曾几何时,由于不良社会风气的濡染,使得其中有些孩子滋长了些许的市侩和任性。但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孩子们内心深处善良的天性尚存,只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付出足够的努力,依旧可以唤起学生的一片爱心。地处中原的“保定育德中学”做到了,边缘藏区的“卓尼县藏族中学”也做到了,而且堪称楷模和典范。
2017年全国高考后,网络上曾传出“卓尼县藏族中学”考生特殊的谢师礼仪。这些藏族孩子们走出高考考场,不是狂欢,不是撕书,而是真诚地俯下身来跪拜学校、恭献哈达、感恩老师。简单而朴素的屈膝跪拜,掷地有声的三个响头,胜过信誓旦旦的豪言状语万千。一磕头,忘不了父母般的恩师教诲,二磕头,道不尽恩师知识的启迪;三磕头,注定了一辈子的师生情缘。一条洁白的哈达,三个跪地的叩首,倾注了莘莘弟子所有的感恩情话。
物欲横流,世俗泛滥,在教师职业饱受争议的今天,回首校园,依然有无数弟子良心未泯,记挂师恩,怎能不令为师者泪奔与动容?在经济和文化落后的藏区,朴实善良的藏族孩子们,坚守了尚未污染的心灵阵地,以特殊的谢师典礼告别老师和校园,这一动人的场面深深震撼了世人的心灵。
此情此景入眼,无论从教生涯中蒙受过多少误解,今日能收获弟子一片赤诚的感恩之心,足以令冷漠的心灵复苏与震撼!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曾激励几代教育工做者为之奋斗的名言,依旧掷地有声、光芒四射!

回顾近几年毕业季的有些中学校园,毕业生离校的场面令人汗颜无比。高考过后,考生泄愤,疯狂撕书,青葱校园,纸片纷飞,狼藉一片,曾陪伴考生备考的书籍瞬间化为乌有,如漫天飞雪于空中婆娑起舞。中学校园,原本远离尘世的一片净土,但如今,即将离校的学子却以亵渎书籍的方式与之告别,或木讷、或愤然、或嬉笑......,一片茫然。一时蹿红网络的现实校园“风景”入眼,着实令人痛心不已和不可思议。
高中结业,入学高校,全国统考,顺理成章。高考过后,考生放松,情理之中,但学生借撕书发泄私愤,行为未免过分。几乎人人都要经历的人生历程,值当如此发泄与癫狂吗?懵懂青少年,三观尚未成型,一时任性放荡,可以谅解。但面对学生的过激行为,学校和教师不劝阻、不引导、不制止,而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那就是教育工作者的失职了。
相比之下,与热爱书籍、尊重教育的犹太人相比,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何等的苍白与失败?
这里简述犹太人的故事,无关历史渊源,无关社会政体,也绝非妄自菲薄。任何事物,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也就无所谓差距所在,那教育改革又何从谈起?
犹太人从不焚书,即便对攻击犹太人自己的一本书,也毫无例外。回顾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焚书坑儒,又是何等令人悲愤、无奈与汗颜!
一个民族的强盛与伟大,与历史的悠久、人口的众多、幅员的辽阔等等因素无关,而是要看其对人类历史的贡献、对科学文化的尊重、对书籍知识的崇尚程度。
据记载,古代犹太人的墓园里都摆放着书本,他们相信夜深人静时,死者会出来看书的。犹太人认为:生命可以结束,但求知却永无止境。
犹太人爱书成癖,并成为一种民族传统,世代相传。如家庭书橱必须置放床头,若放床尾,则是对书籍的大不敬。如此热爱书籍的一个民族,不强盛,不称雄,天理难容。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科学文化奖项,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专项奖励对化学、物理、文学、和平和生理及医学这五个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士和组织。
据世界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犹太人最多时期人口总数不过1500万,但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全世界的获奖者犹太人占22%!惊人的统计数据,令人对犹太人真得刮目相看,这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饱经摧残、流离失所,但却对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追根溯源,是犹太人整体民族意识对教育的尊重、对知识的崇尚、对书籍的热爱。
回顾我国现行教育,对历史、科学、文化、书籍、人才等等,有无、有过最起码的敬畏和尊重?
只有崇尚教育、尊重历史、相信科学、忏悔过失、懂得感恩的民族,才有希望和未来。相反,亵渎知识、厌恶书籍、憎恨学习的少年,将来难以撑起“国智、国富、国强”的重任。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知识可以重读,但人格难以重塑。将品德教育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应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对学生进行“爱心”和“感恩”教育,爱心,就从爱书开始:感恩,就从谢师起步。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如今此语堪称教育阵地的至理名言。但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将其精神实质落实到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中。热切期盼着:一个真正强盛而伟大的中华民族,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