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京紫竹院竹荷花郑板桥 |
分类: 小桥文集 |
基于对“竹”的情有独钟,常到此园观光游览。时逢盛夏,步入园区,湖光山色,风送荷香,叶摇竹影,实乃避暑消夏的不二之选。
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在此园彰显无遗,矗立在湖畔的“菡萏亭”尤为典型。亭前亭后悬挂着两幅醒目的对联。南侧一联为:
“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
“藕虽有孔胸中不染尘埃”

北侧一联为:
“月移竹影疑仙苑”
“风送荷香度画廊”。
金光闪闪的绝对映入眼帘,倍感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遨游紫竹院,“竹、荷”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濡染,就足以令人流连忘返,受益匪浅。
沿着青石板小路缓缓步履,路边两排竹篱蜿蜒开去,疏影横斜的竹叶隆起长长弧形凉棚,宛如绿洞长街般通往竹林深处。独自漫步于竹林景区,于无声处,悠闲自得,心绪的轻松和愉悦,溢于言表。紫竹院竹林之美,于北国京城绝对首屈一指,不是江南,胜似江南,浩瀚竹海,一望无边。

“竹”,品格完美,性情高洁,未曾出土先有节。源远流长的民族“竹”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神韵和审美情趣。
被誉为诗、书、画“三绝”的清代郑板桥,一生爱竹、赏竹、画竹、颂竹,留有传世诗作: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将“竹”的完美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颂“竹”的千古绝唱。
基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每到一地,我格外留意那里的竹林风景,北京紫竹院的竹韵风情,便成为心中的挚爱。
最是钟爱密林深处的那座精美的竹楼,幽雅寂静,亭水相依,苍松翠竹,古树环抱,绝佳的消闲之地。也许,因今年夏季降水过多,此处竹林生长十分茂密,错落有序的青竹已将竹楼遮挡得严严实实。江南格调的精致竹楼,于青翠竹影间若隐若现,倒是别有一番意味和风情。
苏东坡的诗句历经雨水冲刷显得格外清晰:“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代文豪的名篇之作,为竹林深处的景致增添了无穷的诗情画意。
赏竹韵风情,风摇竹影清新。品诗词歌赋,豪唱大江东去。于密林深处饱尝精神文化会餐,实乃三生有幸,令心情无比惬意和欢畅。
紫竹院的荷花,远不及莲花池的品种繁多,更不及圆明园荷塘规模宏大。但该园将“竹”与“荷”风景巧妙地有机结合,又格外注重传承与渲染民族文化,将游园观光提升到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领域和境界,致使游客从中受益,此举正是紫竹院“竹”、“荷”风情的独到之处。
“菡萏亭”,犹如矗立在紫竹院湖畔的万人警示牌,细细品读,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出污泥而不染尘埃,为莲的优秀品质;虚心进取高风亮节,是竹的高尚风格。
为官者,应甘当不染尘埃的莲藕。当权者,要甘做无私心的青竹。既为人民的勤务员,必须且只需:将洁身自好作为立身之本,将清正廉洁作为立世之道。
紫竹院竹影清新情归“荷”处?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
但愿我们的人民勤务员,能汲取这些为官之道和至理名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