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大江南北赏竹韵风情


标签:
江南竹林北京紫竹院月光下的凤尾竹竹韵风情 |
分类: 莫名其妙 |

“未曾出土先有节”,此乃“竹”天生的气节和风骨。
中华民族的竹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墨客为“竹”泼墨书豪、吟诗作赋,泼撒在历史长河里的颂歌和画卷不胜枚举。源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对“竹”的喜爱,我也是情有独钟,每到一地,便格外留意那里的竹林风景。
朋友从苏州发来几幅照片,拍摄了当地园林的竹林风景,浩然不失江南的清秀,茂然不失翠竹的高雅。烟雨江南,天时地利,竹林风景自然较北国青翠茂密了许多。
一眼望去,枝叶疏影横斜,交相辉映,密不透风地遮挡了整个天空。林间石板小路径直幽远的僻静之地,宛如一条通向天边的绿洞长街,冥思遐想,密林深处不知孕育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浪漫情怀?


相形之下,北京大观园里的潇湘馆、紫竹院公园里的听竹亭等景区,其实也都培植着规模可观的大片竹林。但因北国气候的干旱,无论园林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竹林的风景,总是带有先天不足的沧桑之感。
尽管如此,遨游北京的竹林景区,也能阅尽“江南”竹林春色。最是喜爱竹林里的幼竹出土,雨后春笋,拔地而起,齐齐欻欻,密密麻麻,犹如千军万马整装待发。刚刚出土的幼竹,身着深褐色的包衣还未曾退下,就抿着尖尖的小嘴直刺苍穹,向世人顽强展示着新生命的勃勃生机,那无尽的风趣景致,令人叹为观止,过目难忘。
京城毕竟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即使身处园林的幽深之地,也能品味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紫竹院里的听竹亭,位于竹林深处,那里矗立着一座精致的竹楼。周围山水相依,古树环抱,郁郁葱葱,步入其中,犹如跨入待字闺中的绣楼,竹栏、竹柱、竹梁、竹棚、竹窗、竹屏、竹凳……,应有尽有,竹乡风韵,妙趣横生。
竹楼一侧的青石上,雕刻着苏东坡的诗句: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一代著名文豪的传世之作,为竹楼增添了无尽的诗情和韵意。不由得令人吟诵其名篇之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竹林的青翠风景,洋溢着古老民族文化的气息,漫游其中,真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青翠竹林,于无声处,偶然清风乍起,风摇竹影,瑟瑟有声,清风与竹叶的交响,真是一曲美妙的天籁之音,优雅、动听与和谐。
远处传来游园者演奏的葫芦丝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曲调深沉、婉转、悠扬......,顿感心神轻松了许多,愉悦、恬淡、惬意的情怀,溢于言表
竹林如海,碧波荡漾,身居北国,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好一派“江南”竹韵的好风光!
竹林深处,常常寄托着游人的哀怨与情愁,目睹那一幕幕场景,也着实令人心痛不已。曾记得,一次游览紫竹院,由听竹亭竹楼返程途中,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面对竹林纵情放声高歌:
“你是我心中的玫瑰,开在我的花园里,比含苞待放的花儿还美丽……。”
歌者嗓音略显嘶哑,声调也非专业,但似乎是用歌声倾诉着满腔的哀叹与忧伤。我不曾记得、也不曾听过如此的歌词和曲调,但从中可以断言,老翁的心中积淀着不可释怀的忧愁与寂寞,是祭奠亡妻?是怀念初恋?不得而知。
人至暮年,一切均成过眼云烟,但沉积心底的真爱,永生无法释怀。此景此景入眼,不由得令人心中一阵黯然神伤。人生苦短,最苦莫过于老年的孤苦伶仃与无地诉说。
隐隐约约,远处传来老年“心连心”合唱团的歌声:
“十五的月亮升上那天空吆………,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吆……。”
渐行渐远的歌声中,有追忆,有联想,有怀念,有企盼……。此时此地,又有几多欢乐?更有几多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