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年大学生被战备疏散的日子

(2016-06-01 06:55:26)
标签:

文革

大学校园

战备疏散

吃派饭

杂谈

分类: 蹉跎岁月

“政治可靠的才能留校,他们不怕打仗,炸弹也有眼睛,会绕着那些人飞行的。苏修、美帝打过来,必须首先把‘黑五类子女’看管起来,防止这些人叛国投敌!想想看,为了国家的安危,不疏散你,疏散谁?哈哈哈!”

面对荒诞的年代,扭曲的历史,黑色幽默成为同学间彼此寻欢开心的灰色途径。

当年大学生被战备疏散的日子

历经辗转,我们曾在西北留、卧庄、邓庄等村庄驻地,但无论身处何地,都是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每日三餐,轮流指定到农家吃派饭,向用户交付政府规定数额的票款。当地农民的生活十分艰苦,玉米、小米、红薯、胡萝卜是多年一贯制的口粮和蔬菜。在农村驻扎的日子里,曾见识过许多趣闻轶事,如今忆起,依旧令人啼笑皆非。

当地农民晚饭用餐方式,十分奇特。已是初冬时节,西北风呼呼作响,夜幕黄昏,各家各户的男主人却手戴棉手套,捧着偌大的海碗,蹲在自家的大门口前就餐。碗里盛满稀粥、胡萝卜和咸菜,稀汤寡水的中央坐落着一个超级的玉米面窝窝头。只见蹲在各家门前的男人们,好一阵西里呼噜,风卷残云一般,无比香甜可口,刹那间,海碗空空。平生第一次面对如此的饭场仪式,倍感新鲜和诧异。心想,戴棉手套,必定为御寒,户外尘土飞扬,冷风嗖嗖,何不回自家的热炕头就餐?着实令人不可思议!也许,一方水土一方人,隶属当地的千年风俗吧。

曾记得,驻地西北留村时,路遇一位年逾六旬的疯癫老妪,虽大字不识,但“红宝书”中条条语录背得滚瓜乱熟,着实令人匪夷所思。闲暇之时,同学们常唤其背上一段取乐,此老妪来者不拒,不假思索,倒背如流,但每每背到最后一句,便呼出惊人之语:

“背这一条条语录,能顶胡萝贝吃嘛?”

一语既出,当场令人倒吸一口凉气,真是胆大包天!接下来,在场之人好一阵哄堂大笑。老妪超常的记忆力,令人震惊和狐疑,是否装疯卖傻?不得而知,其中必有奥秘,也许有着鲜为人知伤情和隐秘。

动荡年月,人人自危,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实难自控,难于预知。如今看来,荒唐可笑,但在当年,必有当事者不可言状的苦衷。

当年大学生被战备疏散的日子

同学中也有一些激进分子,有一位身材高大的男同学,天天黎明即起,大清早就独自背着粪筐,沿着大街小巷一路的寻寻觅觅,在学着农民的样子拾捡驴粪蛋。当年即使在农村,沿街捡粪也已销声遗迹。大学生放下知识分子的“臭”架子,游荡于乡间小路捡粪,却是为当年一道奇异的风景,显得格外扎眼另类。对这种故作姿态的政治作秀,至今,都令人不屑于顾,大学生一辈子农民?只有鬼相信!

早在下乡之前,校园里就疯传一种口号:

“大学生不能在城里吃闲饭,誓与贫下中农共甘苦,一天只需二两粮,我们要吃窝窝头!”

一时间,学校食堂的主食,果真换成一码的玉米面窝头。至于那些口号的制作者,是否一天仅吃二两粮?已无法考证。荒诞年代,荒唐事,令人真是啼笑皆非!

再说下乡那年,新年伊始,我们进驻了邓庄,这是一个相对富裕的村庄,此村落没有农民外出晚餐的习惯。我们到各家吃派饭的伙食也丰盛了许多,偶尔还可以吃到罕见的细粮。因长期处于营养匮乏和半饥饿状态,能在谁家吃饱吃好,便是一天最大的乐事。

在生产队晚间政治学习会上,我认识了一位女孩儿,年方二八,名唤“邓果尔”。这女孩生得几分模样,明澈的双眸,略尖的下颚,齐肩的小辫,处处显露着农家女孩儿的清纯、质朴和热忱。这女孩儿见我到场开会,便目不转睛地将我上下打量一番,我借势也就凑前与之搭讪:

“你们现在正学习什么材料?”

“就学那个什么来着?对了,叫原子弹社论。”

话音刚落,令我不禁哑然失笑,她指的是人民日报新年发表的《元旦社论》看来,她的文化程度有限,“原子弹”与“元旦”的概念还不清楚。但她的单纯、直率的性情深深打动了我。偶然的初见,使我们很快成了朋友。此后的日子里,邓果尔便成了我天天不请自到的来客。

邓果尔的母亲是一位快言快语、豪爽泼辣的女人。好心的老乡事先提醒我:

“你去她家吃派饭,可得小心点儿,那女人可真敢下茬,她看不上的人,一点儿情面也不给。”

出乎预料的是,邓果儿母亲对我格外热情,招待我的伙食竟然是暄腾腾白面花卷,油乎乎、热腾腾,味道极好。当年在农村,细粮、食油、肉蛋,几乎被视为奇缺的奢饰品,能受到如此高规格的礼遇,足以令人受宠若惊。至今,邓果儿母亲谈笑风生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

当年大学生被战备疏散的日子

在邓庄滞留的日子里,还有一位令我终生难忘的曹大娘,此人细声慢语,面善温和,古道热肠。我曾在她家先后吃过两天派饭,每逢午饭,大娘都会从厢房里端出一大盘白面饺子,香气喷喷,热气腾腾。嘴里还不停地对我说:

“闺女,快吃吧,家里没啥好吃的,白菜鸡蛋馅的,可一定要吃饱喽。能来我这儿吃饭,俺可高兴啦!”

那年代,当地农民只有在除夕、元宵节等重大节日才能吃上白面饺子。曹大娘以过节方式款待客人,定是倾全家之所有。如此隆重招待,令人盛情难却。几十年过去了,这位善良、纯朴、热忱的农村妇女形象,一直深深扎根于我的心灵深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清晰如初。

荒诞的世界,惶恐的年月,异化人性曾无情地摧残过共和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尊严。阶级斗争,家庭出身,政治歧视,令人时时处处诚惶诚恐,万念俱灰。

在战备疏散的日子里,虽然生活艰苦,但远离了无休止的政治斗争,那里没有暗算,没有歧视,没有冷漠,心情变得豁然开朗了许多。

人之初,性本善。

邓果尔妈妈曹大娘等等普通农村妇女身上,折射出人性固有的淳朴和善良,不管因何种原因造成社会的不堪乱象,人们总可以在茫茫人生之路上寻觅到一缕灿烂的阳光。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几十年逝去,只在弹指一挥间。闲暇之余,常常忆起战备疏散的那段岁月,怀念久已尘封的往事,思念那些淳朴憨厚的老乡。


http://www.xiami.com/widget/18912134_2105813,_288_118_5695c1_457cb4_1/multiPlayer.sw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