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物理概念加速度温度物理教师 |
分类: 小桥文集 |

物理教师遭遇的那些尴尬事
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多年,也许是出于职业习惯,总希望听到人们能准确描述物理概念和规律,但实际生活常常不尽人意。无论网上浏览,还是观看电视节目,物理概念被错误借用、混淆的现象,时有发生。每每遇此,如噎在喉,总想议论几句或敲上一句评论,予以解释和纠正。自己的好为人师,曾遭遇过许多尴尬和无奈。
有一位博友这样回复:“这是文学题材的一种,比喻和夸张,懂吗?”
曾在网上浏览过一篇自由体诗,其中写到“自由下落加速度增大”,此语映入眼帘,令人惊诧不已。物体既然自由下落,便只受重力作用,也只能产生恒定的重力加速度g,大小方向恒定不变,又如何增大物体下落的加速度?充其量是增大物体下落的速度而已,“速度”与“加速度”,一字之差,物理意义大相径庭,前者描述的是物体运动的快慢,后者描述的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岂能胡乱借用与类比?这与文学体裁有何相干?
平日,在电视媒体报道中,常以若干小时的车程描述两地间距离,听罢,心中很不是滋味。
前些时日,又在浏览博文时发现,一首诗的标题曰:“一秒钟的距离”。诗的大意描绘的是人们心灵间的距离近在咫尺。“秒”是时间的国际单位,怎么可以用来量度表示长度的物理量距离?在经典物理学里,一秒钟的时间是个常数,物体的速度不同,通过的路程不等,甚至有天壤之别。
人步行一秒时间通过的路程也就1米多;和谐号快速列车一秒通过路程90多米;假设物体以光速运动,一秒钟通过的路程竟能达到30万千米!比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还要快得多。这一秒钟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怎么可以用一秒钟表示距离的大小?
阅读网络博文时,常常发现如此这般描述天气的寒冷:“没有了温度”!
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物体无论是冷,还是热,都该有温度的具体数值。即使零下273摄氏度,这个能无限接近、但永远不可能达到的物体低温极限,也是有具体温度数值的。哪里会出现“没有了温度”的物理现象?假设没有了温度,物体将处于何种状态?我们的生活空间将又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实在想象不出!真不知,这句时髦流行语发源地于何处?又出自何人之口?
2008年9月27日16时43分,神州七号载人宇宙飞船,由航天员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当时,航天员出舱打开舱门的过程要比预期延时,舱门第一次被航天员打开后又被弹回,经第二次舱门打开,翟志刚才顺利出舱。这一惊险场面的现场直播,令电视机前的观众着实都捏着一把汗!
航天员开舱延时,纯属航天领域的技术问题,但无论何种原因,也不可能改变牛顿第三定律所揭示出来的运动规律。
物理学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永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同种性质的力,但因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所以它们永远不可能平衡,压根儿谈不上什么相互抵消的问题。
又一次,在央视《国际时讯》节目里,介绍了欧洲研制的一种航空飞机,当飞行到距离地面一定高度时,关闭发动机,飞机由于完全失重,返回地球。接下来主持人的解释,却令人膛目结舌:
“此时,由于飞机没有了重力......”
航空飞机也好,宇宙飞船也罢,只要没有脱离重力场,重力就不可能消失,这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倘若地处高空的航空飞机重力消失,又被关闭了发动机,不受任何外力作用,飞机岂不是沿着直线轨迹匀速运动进入太空了吗?那些参与太空遨游的游客不就成为永世无法返回地球的空中飞人了吗?
央视播报,面向全球。物理概念的错误,发生在国家主流媒体,影响之大,可想而知,对中小学生的贻误,不可小视。
为了我们的孩子们在学习上少走弯路、少受误导,媒体、报刊的编辑和主持人,对自然科学问题的报道和解释,要反复斟酌,尽可能做到准确无误,万万不可信口开河,谨防贻误中小学学生。
教育下一代,人人有责,且义不容辞。
http://music.sina.com.cn/shequ/player/sinablog/blogPlayer.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