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学校园情感爱情悲剧高考阅卷 |
分类: 莫名其妙 |

当年大学校园里的爱恋悲歌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出自剧作家王实甫剧中人之口,借此发出对人间美好爱情的呼唤。而现实生活中的有情人,因受来自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干扰和羁绊,往往并不能随心所愿。文革期间,我亲眼目睹了大学校园里的一幕爱情悲剧。
春燕是我大学的同班同学,来自河北的一个农村,天生一头淡黄而柔软的发丝,就像如今时尚女孩的那种流行发色。春燕的相貌端正,肤色皙白,性格开朗活泼,整天笑意盈盈,宿舍楼道里常常传来她爽朗的笑声。
文革前夕,国内阶级斗争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成为当年大学生的政治必修课。为参加全校新年晚会演出,班里编导了忆苦思甜的活报剧,春燕扮演剧中一位旧社会苦大仇深的母亲。那时的春燕,政治上十分活跃,可谓春风得意,红极一时。
春燕是学校电影放映队的成员,是全队唯一的女生。不久,系里便传出了春燕与高年级电影队长秋歌恋爱的传闻。
文革一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突然有一天,校园里出现了一张大字报,标题为“彻底揭开电影队阶级斗争的盖子”,连篇累牍,矛头所向春、秋二人,揭发秋歌曾经“恶毒攻击”过伟大领袖。校园里一时间像是爆出了特号新闻,沸沸扬扬。
“谁反对伟大领袖就打倒谁!”
“批倒、斗臭......,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
诸如此类的大型标语,铺天盖地!
秋歌和春燕二人,立即各自被关进了牛棚,三天两头被拉出来批判斗争。自此之后,我再也没有看到过春燕的笑脸,没有听到过她再说一句话。同学们对她,简直也就如同躲避瘟疫。
时常在开饭时间过后,春燕手里拿着饭盆,深深地埋着头,尾随在长长的专政队伍最后,缓缓步入饭厅。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专案组强大的政治攻势,迫使单纯的春燕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她沿着专案组设下的陷阱,一步步走下去,犹如竹筒倒豆子一般交代出所有的个人隐私,不仅承认偷吃禁果,还写出与秋歌做爱的细节,同时还揭发出秋歌曾有过对伟大领袖“大不敬”的言论。专案组竟然将这些书面的交代材料,精心编辑,添油加醋,以大字报形式公布于众,全篇内容,污言秽语,不堪入目。这就如同将一位妙龄女孩儿,赤身裸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任人践踏和宰割!
至今,我都不明白,那些政治运动的弄潮儿,那些阶级斗争的揭盖人,出于何等用心?是教育?是批判?是宣扬?还是欣赏?如此这般摧残一位柔弱女子,于心何忍?良心何在?
重证据,而不轻信口供,原本立案量刑的法规。但那个年代,判定是非的法律准绳早已不复存在。
专案组仅仅依据春燕的口供和书面材料,便将秋歌定刑为“现行反革命”,但秋歌始终不肯认罪,故而饱尝了皮肉之苦。春燕虽揭发检举有功,但仍以道德败坏为名,开除学籍,遣送回乡。
春燕与秋歌,热恋中的一对情侣,一夜之间,被一张大字报棒打鸳鸯。正所谓,大难临头各自飞。
一年过后,春燕又突然出现在校园里,莫名其妙的被校方落实了政策。但人已是声名狼藉,也无人与之交往。
文革结束后,被落实政策的秋歌被分配到乡下中学做了教师,春燕也被发配到边缘山穷的不毛之地。春燕曾千里迢迢寻到秋歌,希望两人能重归于好。因政治运动造成的积怨太深,秋歌感情上的纠结无法释怀,无论如何也无法再破镜重圆。前途和感情深受重挫的春燕,绝望至极。后来,她随便找人嫁了,因夫妻感情不和,多年饱受着丈夫的家庭暴力,症结源于春燕当年的“作风劣迹”。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省城参加高考阅卷时,意外在餐厅里与秋歌邂逅。只见他一身农民装束,目光呆痴,与人无语,木纳的举止、落魄的神情,令人好一阵惊诧。
当年的大学校园明文规定,不允许学生恋爱,但实际上男女学生的密切交往,系里班里也无人去干涉和过问。记得刚入大学不久,班里就传出新闻,好几个男同学已经有了乡下的妻儿老小。
如果不是那场政治运动,春燕与秋歌,可能是一对天长地久的伴侣,可以相濡以沫到人生百年。但动乱年代的狂风暴雨将两人的恋情和憧憬彻底摧毁,吹散,在被爱情遗忘的荒原里飘零得七零八落!
春去秋又来,北燕又南飞。春燕与秋歌演绎的一幕爱情悲剧,早已落下帷幕。悲剧的幕中人,如今已是桑榆暮景,夕阳西下,真不知当年他们是如何度过了那些不堪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