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父亲节孝敬父母骨肉亲情反省自问情感 |
分类: 小桥文集 |

“父亲节”过后,话说儿子的孝心
前天是父亲节,儿子给老伴儿打来电话问候,尽管只有三言两语,但足以令人满足和欣慰。话机里传来儿子熟悉的声音:“爸,今天是父亲节,祝您节日快乐!”听罢,老伴儿激动不已,连声称谢:
“谢谢,谢谢!”
“谢什么,这是儿子应该的。今天,看电视里竟是播放庆祝父亲节的节目,想起来给您打个电话。”
儿子自幼少言寡语,专心学业,26岁取得博士学位,35岁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孩子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功,一直令我们做父母的引以为豪。但儿子日常生活的低能和对骨肉亲情的淡漠,又着实令人郁闷和无奈。


平日里,除非过春节,几乎听不到儿子打来电话问候。一旦有他的电话来,一定是忙得不可开交,邀请我们前去帮忙料理家务而已。似乎“问候、祝福、客套”之类的话语,压根儿就没有编入儿子的字典里。这怪谁呢?正如老伴儿对我的回击:“教子无方,自食其果!”老伴儿天生性情和善,在孩子面前缺少权威性,因此,管教子女基本由我一个人承包。
我因早年丧失父母,未能为父母尽过半点儿的孝道,这一直是终生的心结和遗憾。基于此,倍感自己无权要求儿女的孝敬,只要他们个个学业有成,能在社会上闯出一片天地,就了却了自己一生的心愿。至于孩子们将来是否孝敬父母?从未在这方面引导过他们,反正老有退休金作保证,孩子们大了,就随他们去吧。正因为自己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不懂得什么是孝道,也不晓得孝敬父母是人生的义务,亲情淡漠,势在必然。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
记得儿子在大学期间,很少给家里写信,偶尔见到他一封简短的来信,最后一句话一定是:“妈妈,别忘了给我寄钱来!”看来,孩子来信目的明确,要钱!否则也不写信。可钱一旦汇出,便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尽管一再嘱托儿子要款到复信或回话,免得父母挂念,但儿子依旧如故。
儿子走上工作岗位后,时间紧,压力大,任务重,对父母的依恋日渐削弱,骨肉亲情更加淡化,是否知晓孝敬父母是何物?不敢想象,只有天之道。
每逢佳节倍思亲,十分惦念在外地工作的孩子,更盼望听到儿子一句节日的问候和祝福。但每每热切的盼望,都转变为彻底的失望,之后便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懊悔。老伴儿常常为此懊恼和自嘲:“到老了那天,儿子也不会打电话过问的,恐怕只能变成木乃伊了。”


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如今,儿子也做了父亲,几年来,他对家人的态度似乎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偶尔,我们也能接到儿子的问候电话,春节还能收到他的节日礼物。去年中秋节,还意外收到儿子寄来的“月饼”快件,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真是令人兴奋不已,喜出望外。
前年春节,儿子还为老伴儿购置了一件时尚的外套,竟然不惜花费上千元。同年,儿子去英国考察,活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根本无暇顾及逛商店采购,可孩子还是从英国带回两双皮鞋,老爸老妈,一人一双,以示孝敬父母之心。
一贯对家人漫不经心、粗枝大叶的儿子,如今也能惦念起衰老的父母,着实令我感动和欣喜。看到儿子身上发生的这些可喜变化,乐在心中,喜在眉间,以往对孩子的一切不满和误会均被抛掷九霄云外,仿佛心中汩汩涌动着一股暖流。也许,在儿子眼里我们真的已经老了;也许,是儿子自己也做了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