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物体“失重”,并非没有了重力

(2014-03-09 20:56:44)
标签:

国际时讯

物理术语

重力

失重

地球引力

分类: 评论杂谈
物体“失重”,并非没有了重力
物体“失重”,并非没有了重力
物体受重力作用,缘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如果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相对地面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则其重力与物体所受支撑面的支持力或悬线的拉力大小相等,达到二力平衡。但当物体具有竖直向下方向的加速度时,不管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状态如何,都会使支撑面或悬线的弹性力小于物体的重力,此现象物理学上称之为失重”。此情况下,如果物体向下的加速度大小恰好等于重力加速度,那么,物体对支撑面或悬线的弹性力会完全消失,即物体发生了“完全失重”。
只要物体没有脱离地球的吸引力,则物体的重力就一定存在,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即使物体发生失重现象,但重力依存,既不会减小,也不会消失。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知,物体对于接触物体的弹性力减小或消失了,但物体本身的重力大小不变,只是用于产生物体的加速度罢了。
物体“失重”,并非没有了重力物体“失重”,并非没有了重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关于失重现象的实质以及此现象中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式,物理教师会举一反三地强调与练习。因受日常生活中错误理念的干扰,学生真正把此教学难点掌握透彻、运用自如,绝非易事,也非一日之功。
学生对自然学知识的错误认知,可以原谅,可以更正。央视媒体,面对的是全国乃至于全世界观众,如果知识性、概念性的错误发生在媒体播报节目中,那就不仅贻笑大方,且会误人子弟,对中小学生造成严重的误导,后果可想而知。
刚刚过去的3月7日,央视《国际时讯》节目里,介绍了欧洲研制的一种航空飞机,当飞行到距离地面一定高度时,飞机发生完全失重。接下来主持人的解释,听来十分刺耳,说什么“由于飞机没有了重力......云云。航空飞机也好,宇宙飞船也罢,重力怎么可能消失呢?一句话,令人张口结舌,啼笑皆非。倘若地处高空的航空飞机重力消失,飞机又被关闭了发动机,不就沿着直线轨迹匀速运动进入太空了吗?那些参与太空遨游的游客岂不成为永世无法返回地球的空中飞人了吗?堂堂央视新闻,居然发生如此知识性的错误,着实令人不可思议!
我们不能苛求央视或媒体的编导者、主持人,精通物理学的概念、规律和术语,但起码不能发生严重的概念性错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们不被媒体误导和在学习上少走些弯路,建议媒体、报刊的编辑和主持人们,要认真学一点儿物理知识。略微懂一点儿物理规律,对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的问题解释,要斟酌再三,慎之又慎,不可信口开河。但愿今后在央视节目中,不要再出现诸如“冷得没有了温度”;“反作用力消失了”;“五分钟的距离”等等概念性的荒唐错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