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锣鼓巷所见所闻

(2012-03-22 13:36:06)
标签:

杂谈

北京

南锣鼓巷

帽儿胡同

四合院

文物保护

分类: 评论杂谈
南锣鼓巷所见所闻

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巷之一,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大都里坊风貌的传统民居区,这里有着保存最完好的四合院,最富有老北京的街巷风情。

 

 南锣鼓巷所见所闻

 

 

近年来,南锣鼓巷成为许多时尚杂志和影视媒体报道的热点,连美国的《时代》周刊,都将北京南锣鼓巷列为“你不得不去的好玩儿的地儿”,国内不少影视剧也都曾在这里取景拍摄。南锣鼓巷的火爆劲儿,可想而知。

游览南锣鼓巷,重温古都历史,领略古都文化,体验古都风情,成为不少观光者旅游生活的一种时尚。回归自然,还原历史,返璞归真,成为现代相当一部分人群休闲生活的向往。

 

 

南锣鼓巷所见所闻

 

 

锣鼓巷,始建于元朝,它与元大都同期建立,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地安门东大街,全长786米,宽8米。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曰:罗锅巷。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称南锣鼓巷。

锣鼓巷南北走向,以巷子为中轴,东西两侧整齐排列着八条胡同,菊儿胡同、帽儿胡同等等,整个街区犹如一条大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


 

南锣鼓巷所见所闻

 

 

由南锣鼓巷的南端入口,一排排平房宅院沿街巷两旁坐落着,灰砖、灰瓦、灰墙、灰色地砖,干枯的树木枝杈点缀着空间。这清一色的灰色由南向北贯穿开去,穿越时空隧道,遥望历史长河,深邃而悠远。今年初春,春寒料峭,北京的天气阴多晴少,灰蒙蒙的天空与南锣鼓巷灰色的主色基调融为一体,更显这条古老街市的苍劲凝重。在京城闹市区,高楼林立,灯红酒绿,喧嚣尘上,消遣之时能躲进这一幽静的世外桃源,漫游、休闲和稍息片刻,逃避红尘,忙中偷闲,乱中取静,真是一种难得的奢侈,又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

 

 

南锣鼓巷所见所闻

 

 

清晨,街道上游人稀少,街道两旁的的店铺生意并不兴隆,货物价签的不菲价格令人望而却步。临近午时,小吃店门前挤满了吃客,那里是否京都真正的历史名吃?有无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保证?实难考究。兜售旅游小商品的各色商店和小吃店,上家接着下家,原本寂寥的街市被这些商家的热闹经营打破了应有的寂静,大煞了古都街巷的桃源风景,不由得令人心中生出些许无名的郁闷厌恶。不知几百年前的南锣鼓巷原貌,是否也都是这样处处充满商机?

 

 

 

南锣鼓巷所见所闻

 

 

南锣鼓巷两侧分布的八条特色胡同里,分布着诸多的名人故居。帽儿胡同35号、37号院是清朝末代皇后婉容的娘家;后圆恩寺胡同13号是茅盾故居;国画大师齐白石曾居住在雨儿胡同13号......。

朝代更替,历史变迁,沧海桑田。

从明朝将军到清朝末代皇后,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滞留下历史的足迹,每一处宅院都曾有过道不尽的人物风流。

 

 

南锣鼓巷所见所闻

 

 

整体肌理胡同,四合院宅居形态,街市棋盘式格局,是元代典型的城市建筑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古老京城这一元代基本建筑特征早已面目全非,唯独南锣鼓巷地区还较为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的历史遗存。南锣鼓巷,真不愧为北京古都风貌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块“碧玉”。

 

 

南锣鼓巷所见所闻

 

 

南锣鼓巷所见所闻

 

 

但令人遗憾是的,无论这里的居民还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都缺乏怜香惜玉的精神和情怀。有些院落已经打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招牌,但院内却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堆放的杂物横七竖八,杂乱无章。目睹这一污秽不堪的场景,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到哪了去了?那块文物保护单位的招牌岂不是形同虚设?!这种对中华民族古老历史和文化的蔑视和践踏,真是令人伤心之至,忧心忡忡。

我曾旅游观光过西欧不少国家,旅游景点的合理规划和严格管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便是游览古罗马遗址的断壁残垣,周围的环境也相当整洁。我们国人的环保意识、文物保护意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南锣鼓巷所见所闻

 

 

历史上,南锣鼓巷是富人居住区,不少院落是达官贵人的官邸,八条胡同里曾涌现出不少社会名流,可谓风水宝地。今日情况又如何?出于猎奇,我悄悄溜进帽儿胡同的几处院落窥视,大跌眼镜的简易贫民窟涌入眼帘,真是令我大失所望。

 

 

南锣鼓巷所见所闻

 

 

一位79岁的老妪告诉我,这里原本是个整齐的四合院,院落中的乱搭乱建大都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唐山地震之后,有些建筑还是当年的房产公司所为。这位老妪在这里已经生活了50年,想当年,院落里只居住四户人家,但历经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这个院落里居住的人家竟然发展到了70多户。将近40倍居民增长数字的变化,真是令人张口咂舌。

 

 

南锣鼓巷所见所闻

 

 

生活的空间有限,各种原因的人口巨增,必然导致居民的乱搭乱建,原本四合院的格局早已荡然无存,地震棚似的违章建筑比比皆是。砖头瓦砾,车辆杂物,油毡塑料......,乱堆乱放,提溜甩挂,面对这杂乱无章的场景,真真是令人惊诧和无语。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如此这般混乱不堪的“生活小区”,竟然还能赢得“和谐示范院”的荣耀,真是天大的讽刺,令人啼笑皆非!

在偌大京城的闹市区,南锣鼓巷这个仅仅遗存下来的元代建筑群,理所应当是古都风貌中价值连城的“瑰宝”和“碧玉”,殊不知,其间竟然还夹杂着如此庞大的瑕纰?

南锣鼓巷一游,感慨颇多,心情沉重。保护和拯救各级文化遗产,势在必行,且任重而道远。承担此项历史重任,要靠政府的得力监管,要靠国家的大力投资,要靠国人的给力协助。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灿烂辉煌,欲发扬光大,必须依靠全民族的鼎力相助和精心呵护。

尊重民族历史,弘扬中华文化,捍卫国家尊严,人人都要从我做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