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景山公园的荷包牡丹


标签:
春天北京景山公园荷包牡丹玉女思君北海白塔旅游 |
分类: 散文纪实 |
又见景山公园的荷包牡丹
昨日傍晚,我散步到景山公园,牡丹园里的牡丹刚刚有了开放的迹象,但四周栽植的“荷包牡丹”已经开放。
昔日的皇家园林,时到黄昏后,方能恢复应有的僻静。夜幕即将降临,荷包牡丹独自绽放着自己绚丽和风采,无人观赏,无人问津。
顿时,令我心中似乎生出一种怜香惜玉之感。这情景,真有一股“已是黄昏独自愁寂寞开无主”的滋味和意境。
牡丹园里的荷包牡丹,已经枝繁叶茂,呈现一片碧绿。弯弓形的花梗上,悬挂着一串串风铃般的花序,朵朵小花,小巧玲珑,精美别致。
花冠的色泽艳丽,桃红与粉白相间。低垂的花蕊,如同从花冠内流淌出的露珠,晶莹欲滴。奇异的花冠宛如一只只玲珑的绣花荷包,犹如一条条水中游动的金鱼,又浑似一个个彩色的花鼓,玲珑剔透,独具一格。
对荷包牡丹的喜爱,我情有独钟,曾拍摄过她很多照片。就在自己的博客首页,我也选择了荷包牡丹的图片作头像。这其中,有对荷包牡丹的欣赏和偏爱,更有对已逝青春岁月的追思和眷恋。春天美丽的风景值得欣赏和留恋,人生的春天更值得一生去回首和怀念。
在我中学时代校园的花坛里,就曾见到过一株荷包牡丹。几十年过去了,但荷包牡丹奇异的花朵,绚丽的色泽,精致的花蕊,一直牢牢复制在我脑海记忆的深处,多少年来不曾忘记。
记得是2008年春天,在北京景山公园牡丹园里,我偶然发现了盛开的荷包牡丹,顿感心中涌动出一阵阵惊喜和激动。自那时起,年年荷包牡丹花开之日,我都会前来牡丹园约会,拍摄,留影。荷包牡丹的美丽和风情,令我终生铭刻于心。
其实,荷包牡丹与牡丹并不同科,前者属于罂粟科,多年生草本;后者属于芍药科,多年落叶灌木。只是二者株叶极为相似,“荷包牡丹”也就由此得名。
荷包牡丹又称铃儿草、鱼儿牡丹、免儿牡丹、璎珞牡丹、荷包花、蒲包花……等等。总之,她是花中上品,名扬四海,称谓繁多,她的英文名称是:Showy Bleeding heart——滴血的心,极其富有戏剧一般的幽默色彩和诗歌一样的浪漫情怀。
荷包牡丹有着悠久的栽种历史和文字记载,还有许多风趣浪漫的故事和传说。
明朝永乐年间,皇帝朱棣与大臣马铎对联,朱棣出上联:“风吹不响铃儿草”,才思敏捷的马铎开口即出下联:“雨打无声鼓子花”。
朱棣与马铎的对联,生动形象,妙趣横生,一直流传民间。荷包牡丹的美丽像串铃,而不响;荷包牡丹的精彩像花鼓,而无声。
荷包牡丹有个美丽的传说——玉女思君。
相传,古代有位芳龄十八的美丽姑娘,唤名玉女,心灵手巧,因思念塞外充军的未婚夫,便每月绣一个荷包,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妻盼郎君,郎不回,天长日久,那一串串的荷包,就变成了如今的荷包牡丹。
诚然,“玉女思君”的爱情故事纯属虚构,只不过是个美丽的传说而矣。但赞赏和提倡忠贞不渝的爱情,是大多数人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和追求,也是文学和艺术作品颂扬和讴歌的永恒主题。在如今物欲横流的时代,玉女般的痴情女子何处去寻?用情专一的郎君能有几何?
我赞美荷包牡丹的靓丽风采,欣赏荷包牡丹的独特风格,崇尚荷包牡丹的低调风骨:“风吹不响,雨打无声。”
登上景山公园的“万春亭”,极目远眺,夕阳西下,北海的白塔映照在落日的余晖中,西天布满了绚丽的晚霞。远处的风景开始渐渐淡出我的视野,但那桃红色的小小风铃——荷包牡丹,却在眼前一直不停地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