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市街头乌鸦树

标签:
万寿路乌鸦鸟粪人行便道自然界环境保护杂谈 |
分类: 小桥文集 |
闹市街头乌鸦树
傍晚,伫立街头眺望,步入眼帘的景物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映红了西天的晚霞,炫丽多彩多姿,如诗如画如歌。
翘首仰望,铺天盖地的回巢乌鸦在天空尽情地舞蹈、盘旋,时时发出“嘎!嘎!”的一片嘶鸣。这一阵阵并不动听的揪心嚎叫,为北京冬至时节的这段街头,又增添了几分彻骨的寒意与苍凉。
在北京的闹市区,路遇如此规模的乌鸦积聚群体,是我平生的第一次。真不知为何长安街延长线的复兴路上,竟然在万寿路口一带,有这样一段长达将近两公里的乌鸦栖息之地。那不计其数的乌鸦,为何对此地情有独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也许其中必有鸟类自己的道理吧。
“啊呀!快来看呀,树上长满了乌鸦,它们就像树上结出的果子,这里有这么多的乌鸦树!哈哈哈!”
站在身旁的孙女突然这样大声惊呼着。此言出自一个七岁孩童之口,令我由衷地惊喜和惭愧,天真的孩子对景物的描绘和比喻恰到好处,生动、恰当、形象,又不失孩子童心的清纯、幼稚、活泼,真是妙语连珠!与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浪漫的情趣相比,我自惭形秽,力所不能及。
抬头望去,公路两侧高大的白杨树冠上,乌压压一片,直挺挺的枝头上落满了乌鸦。它们似乎各有各的领地,彼此间拉开的距离几乎均等,将夜幕沉沉的上空点缀得斑斑点点,错落有序。
冬至时节,白昼极短,下午17时天色已晚。街头的照明灯已经闪闪烁烁,公路两侧已是万家灯火,来往的车辆瞪着两只明亮的眼睛鱼贯疾驶,人行便道上的行人熙熙攘攘.....如此喧嚣的场景竟然对树上的乌鸦没有任何惊动,着实令人费解,难道京城的乌鸦也因见过大世面?

今年夏日的夜晚,我常常在这里的街头树下乘凉。默默地数点着过往的行人和车辆,欣赏着姑娘们摆动着的漂亮衣裙,沐浴着楼群狭管吹来的阵阵晚风,悠闲自得,好生惬意,但从未注意到树上还有那大群的乌鸦在栖息过夜。也许,那时正值盛夏,碧树参天,枝繁叶茂,层层叠叠的枝叶将浩浩荡荡的乌鸦屏蔽在上方的另一个世界,天上、地下,人、鸟相安无事,各不相扰。
如今,入冬了,早已风扫树叶如卷席。林阴道上的白杨树,依旧参天耸立,但枝干上早已是一无所有,直挺挺地径直苍穹,将上面的天空暴露无遗于大千世界。夜幕降临,不知来自何方的乌鸦,成群结队,成了那些光秃秃枝干上的唯一点缀。那呼呼啦啦令人唏嘘的阵势,实在是让人大开眼界!
一夜过后,棵棵树下布满了乌鸦的粪便,白色的、黑色的、绿色的……,密集的程度如同夏日暴风雨突然降临时,泼洒在地面上的雨迹,点点滴滴,密密麻麻。此景此情,收入眼底,令人心中十分作呕和郁闷。原本平整洁净的人行便道,可歇脚、可乘凉、可散步,但经历了这将近半个冬季鸟粪的累计濡染,竟然成了图片中这不堪入目的污秽之地!
鸟类与人类共存,人类与自然和谐。但步履在京城闹市区的人行便道上,不知何时何地,头顶将随时面临坠落一摊鸟屎的尴尬局面,也着实令人扫兴与无奈!聚集公交车站候车,四周鸟粪遍地,头顶鸟粪的威胁防不胜防,也实在是大煞首都市区的风景。
自古以来,对乌鸦是非功过,兆凶吉祥,各有评说;不同地域和民族,也有着不同的解释和传说。
乌鸦的浑身一片黢黑,连两只眼睛也不例外。对视它们眼睛发出的两道寒光,深邃莫测,令人不寒而栗。如果身处空旷的原野,或身临漆黑的午夜,再传来乌鸦“嘎!嘎!”的几声惨叫,着实令人胆战心惊、毛发耸立。
“乌鸦反哺”的典故在我国由来已久,所以乌鸦在我国有一个“孝鸟”的称谓。鸦雏被老乌鸦生养孵化,而当乌鸦妈妈老了,小乌鸦会捉来食物喂养自己的母亲,以尽孝道,报答养育之恩。这个动人的故事,给人们深刻的教育和启迪,鸟兽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如今的人们,心甘情愿善待老年父母者,能有几何?
读过一篇有关乌鸦的报道,令人十分震撼,因此,我对乌鸦的偏见减少了许许多多。
有一个电影摄制组准备拍一个乌鸦外景,便扑捉来一只乌鸦,为防止它飞走,就用铁丝将乌鸦的双脚绑在树上。结果开拍时,乌鸦不停地啄,不停地向上飞,不停地扑动翅膀……。最后,乌鸦飞走了,天空久久滞留下乌鸦悲号惨叫的长鸣,树枝上还留下被铁丝固定下来的两只血淋淋的乌鸦脚!乌鸦倔强的性格,不可征服的野性,可见一斑!倘若,有志者能像乌鸦那般坚贞不屈和宁折不弯,世上万事岂能还有不成功的道理?!
对于乌鸦,“凶鸟”也好,“孝鸟”也罢,无论如何,乌鸦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无权无故地伤害它们。
今天,乌鸦能在城市的闹市区栖息,与人类生活空间共享,表明我们的自然保护意识有所增强,也说明我们的环保工作有了十足的改善和进展。但我们要呼吁城市环卫有关部门,要考虑和制定一个万全之策,既保护鸟类,又要维护人们生活环境的卫生,有效地解决因鸟粪给市民带来的尴尬和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