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山接受再教育的日子


标签:
流年似水往事如烟深山老林清纯自然杂谈 |
分类: 蹉跎岁月 |
在深山接受再教育的日子
流年似水,往事如烟。平淡无奇的往事早已在人生的长河里冲刷殆尽,唯有那触及心底的岁月如陈年老酿般回味悠长。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令文革中毕业的三届大学生深入到社会的最基层。
1970年我被发配到承德隆化县大庙公社、团瓢大队的第八生产队劳动锻炼。当年,我从天津离校,先乘火车,后改乘长途公共汽车,又换乘敞篷大卡车,再乘坐生产队的大马车,最后徒步跋涉,直插河北边陲燕山余脉的深山老林——小八沟。现在回忆起来,交通工具与生存环境是一对孪生姊妹,乘坐的交通工具日渐趋于原始,生存环境便日渐趋于荒芜,最终如果再要越过山岗,就渺无人烟了。与我同行的大学生一行32人,到小八沟的只有我们四个同学,其中包括我现在的先生,我们是大学的同学。在这里我们开始了整整一年,黎明即起,日落而息,刀耕火种,灯光如豆的生活。使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社会的最底层?懂得了什么是贫穷?
小八沟总共八户人家,交通闭塞,只有一条长达15华里的羊肠小道,由山坳沟里通往公社驻地。视野只有南北两山峡谷间的一线天空,两山间的空隙不过几十米,地无三尺平一点都不夸张,当地农民的房屋就紧靠着北山脚下建造着。山间的流水顺着山势流淌着,所谓的饮水泉井与河水相连,井口水位与河水相平,人们可以直接用葫芦瓢舀水喝,河水没有污染,清澈见底。
那里没有新闻广播和通讯设施,只有公社邮电所的邮递员一个星期送信一趟。邮递员一出现,我们就如同见到了星星和月亮,一窝蜂似地围拢上去,查看有无自己的鸿雁传书?这是大家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通道。
久居深山与世隔绝的生活,简直令人发狂。那时,我们绝对没有今天城里人的闲情逸致,在大城市呆腻了,到山村体验一下农家乐生活的情趣。如今细细品味起来,小八沟也算得上是个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遗憾的是,在那动荡的年代,个人前途尚且渺茫,心境惆怅,受挫的神精临近崩溃的极限,哪里还会有观赏山水风情的心境?鲁迅先生评论红楼梦时说得好:“饥区的灾民不去爱兰花,贾府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我们是一帮前途未卜的远来游子,有可能一辈子在偏僻的“沙家浜”扎下去,一辈子与寂寞孤独为伍,什么理想、抱负、个人幸福统统化作水中月、镜中花!失落、懊悔、惆怅种种复杂的心情萦绕心底,无望的生活何日是尽期?心中一片怅然。
我们和当地农民一样,早出晚归,出工下地,记工时。初到小八沟,因开始不会烧大锅,常常把屋里搞得是狼烟地洞,一把鼻涕一把泪,顿顿饭菜简直就是哭熟的。
我时常木纳地矗立在沟口,顺着蜿蜒崎岖的山路向沟外的东方眺望,思念着家乡的开阔视野,一马平川。幻想着,登上眼前的山峰,就可以看到平原,便邀请房东家的女儿小枝陪同前往。谁知,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一山更比一山高,一山更比一山险。蜿蜒曲折的群山,重峦叠嶂,我绝望了,欲哭无泪。我的幻想和举止是何等的幼稚无知、荒唐可笑!脚踏山顶居高临下,忧心重重,“何苦上这个大学,知识有何用?如今可好,当了农民,进了夹皮沟!”长期忧郁汇成疾患,开春时我病倒了,发烧两个月不退,先生用毛驴送我到公社卫生所就医。那情景,活像电影《地道战》中,汉奸诈扮新媳妇回娘家,蓦然回首,观众哗然,滑稽可笑!为了照顾我的身体,我们顺便到公社登了记,两人将行李搬到一起就算是成了家。我的先生出生在农村,环境适应能力比我强得多,总是那种无所谓的样子,还故意挑着粪挑子扭秧歌逗我开心。他干农活也很内行,当地农民对他评价不错,他最早离开生产队到县城安排了工作。
小八沟的农民劳动很原始,秋收场院里脱粒使用的工具,居然还是古代的“连枷”,我无法考证这种工具的起源,但我曾在唐诗中看到过 “一夜连枷响到明”古代秋收意境的诗句。农民耕种的土地都分布在山坡上,土壤贫瘠,远远达不到大寨式梯田的水平。一切农活都靠肩扛背驮,能代替人工劳力的唯一机械就是那毛驴子了。这里最大的优点就是烧柴方便,桦树林和荆条布满了南山坡,随意砍伐,然后人们如牛负重般顺着山路将柴禾拖下山来。
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灯油和咸盐要靠自家母鸡下蛋来保障。家里如果有劳力,遇上好年景,可以采集些山杏核、榛子、蘑菇、药材等山货,换点杯水车薪的零花钱。面对这些穷苦农民的生活状况,感慨万千,怜悯与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他们何时能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何时能改变刀耕火种的生活?那时我才理解了,为什么老百姓会说“一块钱攥在手里捏出汗”,“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农民缺医少药,不管患的是什么病,都是自己开着同一个药方——去痛片。
教育在那里更是不值得一提,生产队长的儿子是小八沟唯一的秀才,他在公社念中学,其他各家的孩子基本都不读书。衣衫褴褛的孩童,赤脚于漫山遍野,司空见惯。就是女孩,也常常是衣不遮体。记得刚到小八沟那天,我们在老武家吃派饭,只见门框上扶着一个七八岁女孩,生着一对犹如葡萄般水灵灵的大眼睛,长长的睫毛忽闪着,双眼皮,黑眼球黢黑黢黑的,白眼球呈现淡淡的青蓝色,一看就是营养不良所致。她打着赤脚,只有上身披着一件大人的上衣,这就是武家的女儿。她尽管衣衫褴褛,污秽不堪,但无法淹没她那俊俏的五官和面容。人们都说高山出俊鸟,这深山老林中的漂亮女孩实在是令人哀叹和惋惜。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我们的国家竟然还有这等贫穷落后的地方。
寒冬腊月,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生产队副队长家的清一色梯子凳般的七个男孩,一丝不挂赤身裸体地围着火盆取暖御寒,炕席上只有一床脏兮兮的破烂被絮,此景此情,令人惨不忍睹。我真的很茫然,既然如此贫穷,农民为何还要无节制的生育?次年初夏,端午节之后的一个黄昏,天气已经很热,早该是夏装着身的季节了,这七个孩子的母亲,在自家门前赤膊上阵,粗针大线地,手工缝制着自己深靠色的上衣。我的突然出现,令她惊慌失措,慌慌张张回屋,取来破旧的棉袄遮体,见到她狼狈不堪的样子,令我忐忑不安。愚昧和贫穷使她失去了做女人起码的尊严。
不同于下乡知识青年的是,我们吃的是商品粮,还可以暂时拿到一半的实习工资。我们的粮食指标中配备细粮比例,当地农民也只有用小米兑换我们的白面才能吃上一顿细粮。粮站距我们的驻地70华里,同学中有位老李,还有段骑毛驴买粮的惊险故事。一天,老李骑着生产队的毛驴去买粮,这头秃尾巴驴性情暴躁,难于驯服,出沟没多远就将老李翻倒在地,老李是个天地不怕的人物,奋起直追,跑出十几里路才发现自己手表被驴摔掉了。等他返回原路寻表时,只见手表被几个男孩围拢着,令人吃惊的是,竟然没有一个孩子敢动手触摸一下那块手表,那群孩子根本不知道手表是何物?当地农民的贫穷落后令人揪心和酸楚。
有时,艰难的生活环境是所难得的学校,苦难和挫折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她磨练你的意志,培养你的爱心,铸造你的灵魂;教你如何积极面对人生的风霜雪雨,教你如何逆境中等待人生的柳暗花明;教你如何珍惜人生转瞬即逝的际遇。
一年后,我离开小八沟进了县城的一所小学,打钟和烧锅炉是我开始的工作。当时,离开偏僻的山沟来到县城,心中犹如一步登天般的喜悦。下课钟声一响,孩子们涌出教室,我简直如同第一次见到大海的浪潮那样,惶恐和惊讶,心里还着实有一股子成就感。同事们打趣说:“全校你的官最大,校长书记也得听着你的钟声上下班。”我高兴地给办公室送着开水,摆在自己面前的将是漫长的教学生涯。
2001年我故地重游小八沟,山河依旧,但树更高,草更茂,人烟更稀少,显得格外冷落萧条。改革开放的政策,使那里的农民生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也用上了电器,有了电灯和电视,飞蛾扑火的煤油灯已成历史。各家都有了学生,有的还进城上了中专,副队长家的七个儿子先后都参了军。年轻人已逃出大山,开始了新的生活……。我真为山里人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兴奋和欣慰。当年我的寄宿地已经荒芜败落,没有见到房东的女儿小枝,早就出嫁了,那是个温文尔雅的女孩,端庄秀丽,清纯自然,可叹贫穷落后误了她的年华。小枝曾给我讲述过大山里发生过的故事;曾陪伴我登山远望;曾陪伴我采摘山菜和野果,那酸酸的、甜甜的、形色酷似草莓的野果“托盘”的滋味,至今令我没齿难忘,不知她如今去了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