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官营及其清真寺的那些事
在大运河西岸的河北省临西县老官寨镇东南两华里处,坐落着一个绿树掩映、民风淳朴的古老村庄,这就是在临西历史上颇有名气的洪官营。由于村中大多是回族穆斯林居民,所以,在村中还保存着一座具有五百八十多年历史的清真寺。说起村子及清真寺的来历,这就要追溯到很久以前了,现在让我们穿过历史的云烟,去探寻那段尘封多年的神秘往事吧。
洪官营是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呢?据《临西县志》记载,大约在一千多年前的隋朝时代,此处有一东西大道,道旁有一店铺,店铺前有两口井,取名双井铺。明初,有回族洪姓二人自行东迁,兄择住山东临清城,弟落居双井铺。弟衍生五子,人丁兴旺,分支五门,随改村名为洪五屯。明燕王靖难之役路过洪五屯,并在此安营扎寨,改洪五屯为洪官营,就这样洪官营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那么,洪姓回族又是什么来历呢?他们的始祖又是谁呢?据清代《洪氏家谱》记载,回族洪氏是元、明两朝时期迁入中原的西域回回人。洪氏回族的始祖是古西域人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元朝铁米沙尔之官,“赛典赤”是对先知穆罕默德后裔的尊称。赡思丁是十三世纪中亚花剌子模伊斯兰国布哈剌城人(现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城)。在成吉思汗西征时首战夺取布哈拉城,赡思丁随父率千骑起义加入成吉思汗的队伍,立有大功,西征回师后,随成吉思汗返回中原,就任元朝财政官员,后出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参与过元大都(北京城)的规划建设,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贡献的人物,国内重要典籍均有记述。《临清洪氏宗谱》也记载,回族洪氏始祖是元朝大臣“赡思丁”,其后裔洪巴丹千户长是回族洪氏的先祖,此人是赡思丁的六世孙,明朝时曾在山东临清为官,身为武官千户长(四品官),洪氏回族的洪姓就是取洪八丹首字而来,与百家姓中的“洪”姓无关。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清真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意译,一般解为“清洁、真实”。阿拉伯语称为“麦斯吉德”,意为“礼拜的场所”,民间俗称“礼拜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举行礼拜和举办宣教活动的中心场所,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洪官营清真寺始建于明朝宣德至天顺年间。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军经此将寺焚毁。清同治十三年由掌教主持对该寺进行了大规模重修。此后,又几次被毁,近代屡有修缮。二零零五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翻修,迄今为止,洪官营清真寺已有五百八十多年的历史了。
在一个盛夏的清凉天气,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这座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寺。该寺占地约两亩,寺门楼上高悬金字“清真寺”黑漆匾,出自村里党支部书记李文明手笔。由于是盛夏,院内浓阴遍地,各种各样的花儿竞相开放,尤其是红艳艳的美人蕉更是把古寺点缀的生机盎然,艳丽与古朴在这里相得益彰、交相辉映。重修后的清真寺,是由望月楼、礼拜大殿、古棚等组成的建筑群体,高低错落、富于变化,而又紧凑严谨、浑然一体,寺院不大,但古朴精致、庄重肃穆。礼拜大殿和前边的穹形古棚相连,左右山墙都有角门,既可采光,又是通道。角门上的雨檐全是精美的透雕石刻,殿脊、兽头、瓦口都是砖雕精品。墙背面的“开天古教”四个大字是由清朝一品官员刘墉所题。由洪氏族人洪毓琛做官时所求。望月楼内部结构,不是通常的木框托架,而是上百根两米上的方椽,以螺旋形密排别插而形成顶架,颇具匠心,将伊斯兰教文化艺术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出古代回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修养。走近它,便使人领略到了浓郁的宗教韵味。该寺是研究明清卫运河漕运的重要历史建筑。它还是明清时期卫运河西岸八大寺之一。民国年间的文人张树梅曾写有《清真寺吊古》一诗,诗云:“五百年来建筑功,清真古寺旧知名。云帆移影依墙过,日照楼台背水明。蕃将拥旄传魏博,花门留骑说开平。萧萧芦苇秋风里,犹似当年草木兵”。形象地再现了清真寺当年的壮丽风采,也为后人研究清真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外,建于明朝弘治年间的清真北寺,也是洪家先祖独家捐银所建,它现位于山东临清市西北部,至今人们仍称此寺为“洪家寺”。除洪官营清真寺外,其实,在临西还有两座清真寺,一个是殷庄清真寺,另一个是八里圈清真寺,两座寺院都建于清朝光绪年间。中国现存最早的清真寺是广州怀圣寺,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年间。
明清时期的运河不但给当地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同时也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回族穆斯林在古代科举中有很多人金榜题名,史料上对当地回族有这样的记载:“文化卓然,人才蔚起,犹非他教所能及”。洪氏家族就是回族中的典型。洪氏回族在历史上是当地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清朝时期就出现过许多著名人物,其中以清朝咸丰、同治初期台湾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洪毓琛最为著名。据民国二十三年《临清县志》记载,他一八一三年出生在山东临清(今河北临西洪官营),字琢崖,号润堂,他二十九岁时,也就是道光二十一年,考中进士。道光二十五年,任福建沙县知县,咸丰四年,任台湾同知,后任台湾知府,他是台湾历史上唯一一位回族知府。洪毓琛不仅是行政官员,还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文人,任职台湾后,在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都有很大建树。他倡导文教,对传统诗文、书画艺术尤为重视,建设了不少名园、山庄和诗文社,成为文人雅集的地方。他对行书也有很高的造诣,在台湾的古代建筑天坛,就立有他书写的石碑,上面写有“道崇无极”四字,字迹遒劲有力,别具一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寿山岩观音庙正殿上也悬挂着他书写的“大观在上”的匾额。可以说,洪毓琛的墨迹遍布于台湾各地的名胜古迹。至今它的作品也曾出现在一些拍卖行,它的书画被视为珍品,被很多收藏家青睐。洪毓琛的叔叔叫洪梦龄。是道光六年的进士。他也曾是一个知县,酷爱读书,并且对文史考证和程朱理学有很高的造诣。在洪氏族人中曾经存有一道嘉庆皇帝的圣旨。从圣旨内容看,皇帝嘉奖洪秉智兄嫂教育有方,洪秉智是当时维护运河商旅航运管理河务的军官。由此可以看出,洪家回族在历史上真是人才辈出,在当时影响很大。
日月如梭,时光飞逝。几百年的时间过去了,回眸往事,模糊的是回族先人们那已然远去的背影,但是,他们曾经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造的辉煌,会永远留存在人们美好的记忆中,他们那昔日的风采也会永远在临西那灿若星河的历史上定格。
2017年9月16日发表在《邢台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