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一)

(2010-09-16 12:58:34)
标签:

孔德

功能主义

社会系统

社会学

教育

1     功能主义理论

第2章早期功能主义

第3章 

孔德(1789-1857):创始人,首创社会学一词,通过比较社会和生物有机体(该观点影响了整个19世纪),孔德创立了功能主义。

 

一、有机体类推

 

孔德的早期陈述

孔德认为社会学和生物学的亲和力在于这两门学科都关注有机体。这种亲和力使得他把社会学分成社会“静力学”(即形态学)和“动力学”(即社会发展与进步)

 

斯宾塞的分析功能主义

随着斯宾塞对有机体和社会之间比较的深人,他开始发展“条件功能主义”的思想。也就是,为了使自己适应环境,有机体和超有机体必须具备某些先决条件。进而言之,所有有机体和超有机体中都存在这些先决条件。

斯宾塞蕴含了普遍功能先决条件的思想。

结构功能必须满足一些基本需要或前提条件。四种需要/前提条件:

(1) 生产的需要                  运转的需要

(2) 再生产的需要

(3)控制的需要

(4)分配的需要

 

二、功能主义和涂尔干

大量的应用于生物学有关的术语,他的基本假定也反映了有机体论者的假设:

(1)社会是实体,不可还原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分析重点是社会整体(优先分析整体);

(2)把系统组成部分看作是完成整体基本功能、满足整体需要的必要条件。

(3)强调社会/系统处于“常态”和“病态”之中,若要避免“病态”的出现,就必须满足社会系统的需要。

(4)系统包含着一些均衡点,正常的功能围绕这些均衡点而产生。

他明确地意识到目的论分析的危险——某一事件将会有的后果是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因此,他告诫人们要将产生某一现象的原因同它产生的结果区别开来。

尽管告诫过他人,但在自己的著作中,迪尔凯姆还是误入了目的论的困境。其原因可能要归结于他的社会学分析中的有机体论假定。……在用坚定的社会学立场分析世界的自然属性—即整体对部分的不可还原性时,迪尔凯姆使社会学摆脱了那个时代的功利主义以及朴素心理学和人类学的束缚。

 

三、功能主义和人类学的传统

 

拉德克利夫一布朗的功能主义(1881-1955

对他来说,功能主义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分析中的目的论倾向。为了避免迪尔凯姆功能主义中“系统组成部分满足系统需要”这种分析中的目的论的纠缠,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去替代‘需要’一词是必需的”。他认为,无须假定存在着普遍的人类或社会的需要。相反,什么样的条件是生存所必须的条件才是一个经验性的问题,要求每一特定的社会系统去认识和发现。另外,由于认为不同的社会系统生存所必须的条件不同。因此,分析时就可以避免断言某种文化具有某种功能,且在任何时空都具有相同的功能。

    功能分析或结构分析(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用语)可以从以下假定出发,合乎逻辑地避免目的论:(l)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使其组成部分实现最低限度的整合;(2)“功能”一词是指维持这种必要的整合或必要的团结的过程;(3)因此,可以用对维持社会必不可少的一致的作用来说明每一社会的结构特征。在这种分析中,社会结构和社会结构生存所必要的条件是不可还原的。拉德克利夫一布朗与迪尔凯姆相似,强调把社会看成是一种事实,也就是社会本身。因此,他常常认为,可以用社会结构、特别是社会结构对团结和整合的需求来解释文化要素。

布朗承认“社会系统的功能统一(即社会整合)是一个假设”,但他却没有详细指出如何评估使社会系统存在下去的功能统一的必要程度,也没有说明检验这种假设所必须的操作步骤。因此,可以做的假设只能是:现存的社会系统因为它存在和维持着,所以它实现了最低限度的整合。这种研究方案没有详细地描述各种文化要素对社会整体的整合或解体的作用,因此,功能统一假设便陷入了同义反复:一个需要研究的社会系统必定存在着最低限度的整合,原因是社会系统的存在。

即使布朗对有机体论的危险,尤其是目的论和功能一致性假定的危险有着充分的认识,但他还是常常陷人目的论的推理模式中。他的分析也由于忽略了整合仅仅是一个实际应用的假设而陷人循环论证

 

马林诺斯基的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很难帮助社会学家研究复杂的社会。迪尔凯姆和布朗都假定存在着

社会基本需要即整合,然后再根据这种需要的满足来分析系统的组成部分。这种分析方法对关心高度分化的社会的那些社会学家来说就显得极为呆板。另外,这种功能分析法对那些并不能对整合产生积极作用的系统组成部分来说,难以奏效。

    在斯宾塞的基础上,马林诺斯基重新引入了两个重要观点:(1)系统层次,(2)在各个层次上,系统需求复杂多样。马林诺斯基的功能主义消除了上述限制。

马林诺斯基的理论框架有三个系统层次:生物的、社会结构的和符号的。如果生物体、社会结构整体和文化的一致想要存在,那么,这些需要和条件就必须得到满足。另外,这些系统层次构成如下等级阶梯:

                  符号系统

 

                  社会结构

 


                  生物系统

马林诺斯基指出,某一层次系统需要的满足方式必然制约着接近它的那个系统层次需要的满足方式。但是,他认为每一层次的系统都显示了其自身独特的必要条件和满足这些需要的过程,他并不提倡任何形式的还原论。另外,马林诺斯基还认为,结构的和符号的系统层次对社会学或人类学的分析来讲是重要的。并且,在实际的讨论中,人们关注更多的是社会一结构的系统层次。下表列出了两种社会学的系统层次的必要条件和需要。

    系统层次的必要条件

文化(符号)系统层次

    1、要求符号系统提供必不可少的信息,使之适应环境。

    2、要求符号系统提供对人们命运和偶发事件的控制愈识。

    3、要求符号系统向社会成员提供日常生活和活动的“共同节奏”感。

结构(工具)系统层次

    1、要求生产和分配消费品。

    2、要求对行为进行社会控制和调节。

    3、要求对人们进行传统和技能方面的教育。

4、要求权力关系的组织和实施。

 

    马林诺斯基在分析结构系统层次时强调了制度分析的必要性。在他看来,制度是行动被组织起来以满足必要条件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方式。他认为,所有制度都具有某些普遍的特征或“要素”,这些要素可以列举如下,用来作为比较不同制度的参照系。这些普遍的要素是:

1.人事组成:什么人和多少人参与了制度?

2.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它公开宣称的目标是什么?

3规范:什么是规定和组织行动的主要规范?

4物质设施:在目标的追求中,用来组织和调节行动的工具是什么?

5.活动:是怎样分配任务和活动的?什么人做什么工作?

6.功能:某种制度活动方式满足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他提醒社会学家在分析系统的必要条件时关注系统的层次。马林诺斯基强调:每一系统层次均存在着普遍的必要条件,结构层次对社会学分析具有重大的意义。他像之前的斯宾塞和十年后的帕森斯一样,指出任一层次上都存在着四种普遍的功能需要——经济适应、政治权威、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控制——在以后的功能框架中,这四种普遍的功能需要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另外,他还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法来研究制度。因此,客观地说,是马林诺斯基描画出了现代社会学功能主义的大致轮廓

 

四、默顿对宏大功能主义框架的批判

    默顿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功能主义假设,与此同时,帕森斯却想建立可以解释一切现实的功能分析框架。默顿认为,马林诺斯基和帕森斯分析框架的中心是创建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系统,但是,这样的做法既无意义,又无效果。对默顿而言,寻求“社会学的总体理论体系是一顶令人振奋的挑战,但也会和那些包罗万象并被废弃的哲学体系一样,前景暗淡,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对社会行为、组织和变迁的任一方面的观察都是被预定的”。

默顿认为,因为实现宏大理论体系必须的理论和经验基础还没有完成,所以,这一体系是早熟的。某些理论家,如帕森斯所倡导的方法并不是真正的理论,而是哲学体系,这一哲学体系只是形形色色的建议、华丽的知识结构和内容贫乏的思想。

默顿认为功能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了三个有问题的假定:

(l)社会系统的“功能一致性”假设。虽然无法否认人类社会具有某种程度的整合(否则它们就不再是系统),但系统整合的程度却是一个经验问题。

(2)社会事件的“功能普遍性”假设。我们很容易假定系统的某个部分具有一定的正功能,因为它存在。但是,经验上看,系统也可能具有反功能,甚至对更大的系统如整个社会而言根本就不影响功能整合。

(3)功能事件对社会系统的“不可或缺性”假定。莫顿认为这种假定可能是不真实的:是否存在普遍的功能需求?是否存在满足这些需求的特定结构?

 

小结

    通过将社会视为具有一些基本需求的系统,功能主义理论提供了一种研究复杂社会系统的途径。社会的每个部分都被看做具有某种“功能”,或是对某个基本需求的满足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样,通过发现子系统是如何实施其影响,就解释了该系统的存在和运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