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午夜之子》:用鼻子内视的小说】

(2015-10-08 23:37:45)
【《午夜之子》:用鼻子内视的小说】

【《午夜之子》:用鼻子内视的小说】
        所谓“魔幻“,大致为通感手法。若论及营造“气味”,非大师马尔克斯莫属。除其长篇之外,仅历数其中短篇,大概每一篇都涉及到“闻味”。当然,专门论此并有所归纳的则非中国作家莫言莫属。莫言另有小说名之曰《嗅味族》。
       很早就读过这个本子,兼顾英文原著。今日偶翻阅印度《舞论》及《诗镜》,涉及到印度美学范畴部分,那就是“味”与“情”的关系。“味”在《吠陀》中指“汁”、“味”,后来才作为五官感觉对象之一。《舞论》最早赋予“味”以美学意义,“正如味产生于一些不同佐料、蔬菜(和其他)物品的结合,正如由于糖、(其他)物品、佐料、蔬菜而出现六味,同样,有一些不同的情相伴随的常情(固定的情或稳定的情)就达到了(具备了)味的境地(性质)。”并引诗曰:“正如烹调的食物随许多种类的不同的(辅佐烹调的)物品而出现,同样,情与一些表演一起使味出现。”
      这是我阅读《午夜之子》后反复咂摸到的一点真髓。是的,它始终徘徊在舌尖上,鼻腔中,最终凝塑为视觉经验,以至于成了一种绵延不绝的物质材料并接合于记忆视像。大概这就是中国美学所谓的韵味和意境吧。
      小说从开篇并延伸至本文主体的至少三分之一部分,围绕着“鼻子”和床单上的“窟窿”来运事。叙述者耽溺其中,反复绕旋,念兹在兹,回味无穷。“我像个空酱菜瓶子那样坐在活动台灯的灯光底下,回想起六十三年前出现在我外公眼前的这一幕情景,我有责任将它记录下来,我的鼻孔里闻到了他母亲生疖子的恶臭,尴尬的是她这样还得出去看店;我又闻到了阿达姆`阿齐兹精力充沛的气味,他决心好好执业行医,使母亲不必再回到钻石铺子里去;我还闻到了那幢暗影重重的大宅子里难以名状的霉味……”叙述者的鼻子开始说话,即意味着嗅觉系统具备了发声功能,由此臻达的气味美学及其喷洒播放的浓烈情致,即便怪诞十足,幽默戏谑,却又契合本文语境及印度光怪陆离、频仍变动的近现代史。
      嗅味为鼻子之本能与特长,而鼻孔则像两只眼睛,鼻尖反倒衍生为无涯伸展的陌生化探触器,它极为犀利灵异的穿透力,受好奇心驱驰,在医生之“望闻问切”身体语法的构筑下,自然创造了一个有形和无形的“窟窿”。这“窟窿”既具黑洞特点,更像“虫洞”,叙述主体与主人公那游刃有余的想象触角,也成了穿越时光隧道的庖丁之刀。
      感性语词近似超弦线,它们四下辐射、断裂衔接,却又汁液鲜美、妙况十足,随之而编缀成的感官宇宙,扑朔迷离又黠意酷魅。
      《午夜之子》的确是一部能用鼻子来“内视”的奇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