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去B国】

(2015-06-30 20:31:57)
标签:

文化

佛学

     B国是一个地名,距离雨城上百里。至少有两次,凌晨出发,想搭乘早班车去那里,都半途而废。两次皆大雾,有烧红的月亮悬浮西方,人在雾中走,浑然如死魂。的确,所寄居的雨城山庄,总有很多坟茔的,夜里常有磷火,至若骷髅、骨头之类的,遇雨冲刷后,也会露出来。小孩子经常捡拾把玩这些玩意,当玻璃球一样的游戏。第一次下山准备上车的时候,因为站在路边树旁,车灯忽略了阅读,也没停。喊声随之被雾气濡化了;声音总很笨拙,大概其媒质传播过程中,遭受的阻隔太多。

 

    第二次则坐到几里路,又下车,走回去了。很多年来,这种归去来的宿命圆圈,也织造出一口涡旋状的井来,自己处于锥形井口的上空,好像一只摇摇欲坠却又极为牢固的鸟巢,而这鸟巢,实质也不过一只笼子。至于这笼子,大可视为一个匣子,或罐子。

    人不过会说话而不懂沉默的罐子。25岁发现这一点的时候,已没了打碎罐子的能力,缘故这罐子越发嵌入身体,以至于难以割舍。是的,它就是付诸肉身的肉刑。

    去B国干吗?也没什么目的,仅为了去而去。罐子怕老呆在一个地方,那就彻底罐化固化了,走动的罐子终究可以碰触很多声响的,这种自娱自乐,至少有脱壳的感觉。感觉即新鲜语汇,而新鲜语汇大部分又来自对老语汇的复兴或重现。人不过沉默中不得不趋于聒噪的罐子。

    因为去B国要坐车,无论什么样的车,只要坐上去,就可以好好睡一觉了。这就好像那个砍柴的人,去了深山,仅为了体验一次B国的生活,然后睡一觉,仙游了一次,从此醒来非自己。新的语汇生成新的自我,而这新又卑微并屈尊于那个永远挣脱不掉的罐子。

    人是会思想痛苦的罐子。痛苦与思想痛苦决然不同。痛苦太平实,付诸言辞或表情即可,而思想痛苦在于语词痛苦,思维逻辑痛苦,例证及论证过程痛苦,结论痛苦,被结论所承认的生活更痛苦。从车窗,看到了人在屠宰,——看到了痛苦并不要紧,在于脱壳而去承受那痛苦并体验享受思想这痛苦的极乐之境。它会绵延不绝地在记忆之宫的各个角落游走,你永远套牢不了这份感觉。它无法固定为一根生锈的词语。

    有时会想自己有奇遇,渴望奇遇,却从未有过奇遇。对于一个思想痛苦的人而言,说出痛苦最痛苦,因为那是羞耻感的领域。羞耻感与罪感一墙之隔,源于此。

    B国在哪里?任何之处。现在坐着,那床就是B国。窗外也是。作为他人的存在,唯一可感受到的不过这永无止境的罐子所造成的词语挤压。在否认天堂与拯救的可能性之后,B国为痛苦的渊薮。

    去B国,开动语词机器,如此而已。

    路途所经受的,也不过一个无我的荒凉村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