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孟頫】

(2015-06-15 13:42:23)
标签:

海派

松江

文化

赵孟

   松江“三文敏公”之一的赵孟頫是堪称艺坛的旷世奇才。然而作为一个宋室后裔,却拜官于元代朝廷,这段“贰臣”的经历令后世对其艺术的评价亦蒙上了一层阴影。甚至有人称其书法作品为“奴书”、“浅书”、“骨软字媚”。事实上,纵观赵孟頫充满悲情色彩的一生,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无奈出仕入元

  赵孟頫出身于宋室正统,是宋世祖十一世孙,照理应是富贵尽享的贵族子弟。但宋家兄弟姐妹众多,他排行第七,又系偏房丘夫人所生,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家族,地位可想而知。在他年幼之时,又遭遇了丧父之痛,家境每况愈下。母亲丘氏对他说:“汝幼孤,不能自强于学问,终无以觊成人,吾世则亦已矣。”语毕,泣下沾襟,“公由是刻厉,昼夜不休,性通敏,书一目则成诵。未冠,试中国子监,注真州司务参军”。(《赵文敏公行状》)

  起初,苦心孤诣“自强于学问”或许还可以改变他在家族的地位。但当宋王朝在蒙古铁骑的冲击下大厦将倾之时,倾巢之下安得完卵,个人的命运事实上已经不在自己掌握中了。

  南宋灭亡时,赵孟頫也曾痛苦彷徨,还一度归乡闲居,过着“闲吟渊明诗,静学右军字”的诗画生活。然而,与世无争的平静中终究要被残酷的现实打破。

  元王朝为了坐稳江山,必须要笼络贤才,俱为己用。作为前朝皇孙,一代才俊,赵孟頫的名字从未走出过当权者的视线。当尚书夹谷推荐他做翰林编修时,他拒绝了;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时,他又被作为“第一目标”,这次他没有,也不敢再推辞。元朝对他的评价是“帝王苗裔也;状貌眣丽二也;博学多闻三也;操履纯正四也;文词高古五也;书画绝伦六也;旁通佛老之旨,造诣玄妙七也。”同时具备这七大条件的赵孟頫想要找出借口拒任元官也是很难被应准的,此时,他就算再想归隐山林,也是“无奈君思不许归”。

  于是,赵孟頫来到了元首都燕京,出任兵部郎中,其后30年,至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元仁宗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赵孟頫的政治地位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

  高处不胜寒。入仕途给他自身带来了终身的苦闷,对于传统士大夫来说,“贰臣”关乎“大节”,是“降志辱身”的行为。后世因此对他多有诟病,更有甚者进而否定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有“赵书媚骨无力,不值习尔”之说。

  寄情诗词书画

  入元后的荣华富贵非但不能排解赵孟頫的忧愁,相反还成为他的一种负累和心结。他屡屡辞官不成,常空自嗟叹曰:“闲身却羡沙头鸥,飞来飞去为自由”,又有题画句云:“此山此水,未尝一息不在吾心目也……今年虽为衰,庶几斗健归休山中,有老稚田园之乐,琴书诗酒之娱,且当赓歌鼓腹,优游卒岁,以老吾志”。

  他的夫人管道升,诗画兼能,亦时时以诗句,声援夫君:“身在燕山近帝居,归心日夜忆东吴”, 《渔父词》一阙,规劝赵孟頫:并以

  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

  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

  赵孟頫也以“山似翠,酒如油,醉眼看山百自由”和之,并跋曰:“(夫人)《渔父词》,此皆相劝以归之意,无贪荣苟进之心”。不过,事与愿违,皇帝不愿放人,赵氏夫妇只好在低调的公职生涯之暇,全心寄情于笔砚书画,以低调的艺术风格,藉以抒发郁闷堪惭之情。

  赵氏在“二臣心结”的影响下,为官态度十分谨慎沉潜,只重实质的改革,不重风潮的掀动。这种心态,也反映在他的书画艺术上。他于画,无所不能,无所不画,无不透露新意,但却不急于建立自己的商标风格,大有“但开风气不为师”的意思。他的书法,也以谨守法度为纲,以魏晋为领,以苦练为要,不愿放纵笔势,一贯低调平和,但却从容婉丽。总之,他把深以为耻的“二臣心结”,完全转化为艺术的探索与表现,成为他生命的唯一的寄托与出口。

  在他衣锦还乡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重修家里的别居“菊坡园”。菊坡园是赵孟頫的祖父来湖州的时候造的,当时并不大,起名为“新兴郡国园”。此园之名暗喻恢复大宋江山之意。到了父辈赵与告,恢复宋朝彻底无望。赵与告极爱菊花,所以,将园子改名为“菊坡园”。如今赵孟頫重修菊坡园,因为自己两难的处境,只能再次改名。他信佛教,又喜欢莲花。莲花,也代表了赵孟頫的心境:出淤泥而不染。新园取名为“莲花庄”,也道尽了他一生的矛盾和挣扎。

  在莲花庄中,他“银钩铁砚传书法,金粉丹青化画师”,潜心修养,书画技艺也与日俱增。63岁时,他以诗明志,诗云:

  齿豁童头六十三,

  一生事事总堪惭。

  唯余笔砚情犹在,

  留与人间作笑谈。

  可见,他一生不离笔砚,勤习书画,实际上是寄情艺术,聊以抒怀。赵孟頫在艺术中有所改革,也都是低调安静的,他从来没有准备大张旗鼓,引领风潮,只希望以自己的作品,“留与人间作笑谈”。至治二年六月辛巳,他“薨于里第之正寝。是日,犹观书作字,谈笑如常时。至暮,倏然而逝,年六十有九。”

  书画重走“复古之风”

  《元史》本传上说,“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其中又以楷书与行书最为出色。因为赵孟頫毕生提倡尊古,他的书法作品也深深印刻了“二王”的烙印,观其楷书,“圆劲秀媚、端俊严谨”;观其行书,“流畅娟秀、飘洒自如”。如赵字《洛神赋》,结体严谨,用笔圆润,布局疏密有致,点画处丰腴而连笔处又灵动,字字间如翩翩舞动的歌女;《归去来兮辞》行中兼草,转笔流美,凸显灵动清秀之气;《前后赤壁赋》用笔圆润遒劲,分布疏朗从容,风骨内含,神采飘逸,尽得魏晋之遗风。同时,篆书来自于金石,石鼓文,古朴大方,又不失其雅致特质。其隶书学钟繇,平稳而又灵动,舒展而有筋骨。

  这种成就来源于他笔耕不辍的努力,和对书法的痴迷。赵孟頫从五岁起习书,几无间日,直至在仙逝前一直在研习书法。正如《跋赵文敏帖》所云:“盖文敏之书,根于英姿敏识,而成于清机绝鉴,非可以一蹴而就,犹记寒夕宿斋中,文敏谈余,试濡墨复临 颜、柳、徐、李诸帖,既成,命取真迹一一复校,不惟转折向背无不绝似,而精彩发越,有或过之,予问其何以能然。文敏曰‘亦熟之而已’。”有人评价说,他的书法气韵贯通,极易入画。最大的特点便是“中和”。如果说字如其人,那么他的字正体现了其为人谨慎谦和,不张扬的性格。

  宋代的绘画以院体画为主,具有浓厚的宫廷色彩。其宗旨在于迎合贵族帝王的爱好。由于对于艺术消费具有很大的需求,绘画便走向了富丽堂皇和表现恬然闲适。在元代画家来看,这是一种丧失个性的媚俗风格。在这种背景下,赵孟頫提出倡导“复古之风”。正如《清河书画舫》载其《自跋画卷》“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意。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实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这段话便是他艺术主张的最好体现。

  赵孟頫是一个全才型的画家,山水、花鸟、竹石、道释、人物无不擅长。在画法上,则工笔、写意、设色、水墨无所不精,这也为他率领文人画家步入画道主流奠定了基础。

  他还将书法引入绘画,开创了“简率尚意”的画风,确立了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当宋代院体画追求色调的渲染,以多维块面组成图形陷入俗套之后,强调简捷明快的线条实际上是对宋院体画的一种纠正。人们在欣赏画面构成的图像的同时,还能欣赏到画家走笔运势之美,这就使绘画具有更深的韵味。

  赵孟頫简介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中年曾改作孟俯。南宋湖州人。宋宗室。南宋亡,家居力学。元世祖搜访“遗逸”,御史程夫奉诏荐举,遂入仕元朝,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其后谢病还乡,信奉佛教。卒封魏国公,谥“文敏”。 能诗文,精鉴赏,工篆刻,喜音乐,尤以书画成就为最高。翰墨传于四方,日本、天竺诸国皆奉为至宝。书法初学李邕,后以王羲之、献之为宗,尤精正、行书和小楷,圆转遒丽,自成风格,世称“赵体”。与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我国古代“楷书四大家”。其族兄赵孟僴出家于松江府城内本一禅院,故孟頫常来松江,在本一禅院讲学授艺。当时华亭文士以书法知名者有王坚、王默、俞庸、章弼等,皆以孟頫为宗。又与松江普照寺住持僧友善,曾以楷书陆机《文赋》相赠。又有行书《千字文》刻于松江。另有《华亭长春道院记》及《松江宝云寺记》等碑刻,皆为孟頫寓居松江时所书,惜已无存。今唯醉白池公园内存有其行书前、后《赤壁赋》碑刻。其绘画,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并用书法技巧写古木竹石,自称“石如飞白木如籕”;主张“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故论者谓其画“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改革南宋画院体格调,开创元代新画风。当时流寓华亭的名画家黄公望、王蒙曾执弟子礼,常至本一禅院向孟頫学画。华亭高僧温日观,以善画葡萄闻名,曾以《墨葡萄》一幅见赠,孟頫为题跋语。居松时,曾作自画像,摹勒上石。此石刻画像于1980年出土,今藏松江博物馆。其绘画艺术对明代“松江画派”很有影响,董其昌、莫是龙、赵左等都将他的画视为“南宗正脉”。松人将他与董其昌、张照合称“三文敏公”。 著有《松雪斋文集》(10卷另附外集1卷)、《松雪词》、《尚书集注》、《琴原律略》、《印史》等。

http://wm.songjiang.gov.cn/UploadPic/1_HBEH.jpg

《鹊华秋色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