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晚明思想史:禅净融合】

(2015-06-14 12:40:57)
标签:

佛学

以净土之念佛作为规范人的社会生活的手段,显然无益于晚明社会的整治。
晚明社会,尤其是东南一带,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解放,社会礼俗风习
发生了空前的变动,这种变动在表象上呈现为社会生活的奢靡放纵,而于背
后推波助澜的则是价值观念上的功利主义。净土宗藉念佛来收摄人心,凭恃
着的正是人们往生西方的愿望。从形式上看,佛教劝人行善化俗,但合乎道
德的生活本身并没有自足的存在依据。生活的目的不在于现实人生的张扬,
而是厌弃秽土、往生净土的手段。修善只为了求福,道德精神实极为卑劣。
明季之江南,刹竿相望,不修净业者鲜,然而净土宗对人的行为的整饬,如
此缺乏道德精神的底蕴,故可设想,其流风所至的影响。事实上,在佛门,
彼今之念佛者,名为专修,至于祷寿命则《药师经》,解罪愆则《梁皇忏》,济厄
难则《消灾呪》,求智慧则《观音文》。(《云栖净土语·竹窗随笔·念佛不专一》,《续
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十四套第一册)


念佛已完全变成因需要不同而发出的“随口叫喊”(同上《云栖净土语·开
示·警众》)。至于对士林民间的劝化,僧师们更是直截干脆地将科第子嗣
这样的现实福禄,悬为世人行善施恩的果报。晚明颇具影响的云谷法会便是
如此开导袁了凡的,他赠给袁了凡,并产生很大影响的《功过格》,则完全
是这种观念的具体反映[15]。


而且,禅净融合的危害远不止于卑下的道德意识,更在于消隐在念佛声
中,深藏于人之心理中的诸如轮回、天宫、阎罗王之类的各种迷信与荒诞观
念。“心念佛,绝狐疑,狐疑净尽即菩提”(《无明慧经禅师语录》卷四《念
佛法要》),净业修习,追求的就是使个体的理性彻底消融在声声念佛声中,
“一心念佛,余想不生,即禅定波罗密”(袾宏《阿弥陀经疏抄》卷一,《续
藏经》第一辑第一编第三十三套第二册)。毫无疑问,对于个体意识坚挺、
社会活力剧增的晚明,持续不断的“阿弥陀佛”,实在不过是平添了许多蛙
鸣蝉噪之烦聒。

 

晚明学术思想与社会意识迷离、衰颓到此地步,焉有不反思的道理,所
以就有学者站出来,在思想上作出反弹,要拨去云雾以见白日。这个代表就
是顾宪成与高攀龙为首的东林学者。

纠弹的切入点在于对心体一性体认识的反省。因为在顾宪成看来,王阳
明之后,学者盛谈玄虚,归趣禅宗,根源就在于阳明四句教的首句“无善无
恶心之体”东林学者及当时学者,将晚明的玄谈妄作泛滥的思想根源归于“无善无恶心之体”,却无疑也是切中要害的。晚明社会生活中呈现出的颓波靡风,源于道德精神的失落,
以及由此失落而带来的价值观念的迷离。王阳明哲学中的良知本体,本是道
德主体性的标举,而后世却无限推拓,直将道德精神的主体性,彻底变成个
体基于空灵的非真实性与基于感性的随意性,即顾宪成所说的“空”与“混”。
因此,重建道德精神是拨乱反正的核心任务,而这个道德精神的重建,集中
体现在善的心性本体的确认。顾宪成强调,“自昔圣贤论性,曰帝衷,曰民
彝,曰物则,曰诚,曰中和,总总只是一个善”,倘若“将这善字打破,本
体只是一个空”(《小心斋札记》卷三)。

 

晚明思想的裂变,到东林学者处,依旧是没有结出一正果。但东林学者功不可没,因为他们不仅扭转了风气,而且也拓宽了论域,使晚明学者可在一个务实疾虚、以道德精神为核心而又不自限于道德话语的环境中,来为明代近三百年的思想作结。而正在此时,耶稣会士,一群长有异相的人,
挟带着陌生的文化,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

 

,晚明的儒释合流,固然是一个思想衰颓的象征,因
而受到许多学者的纠弹,但在晚明僧俗两方面,也诚有许多的真正学者,是
将此作为匡正晚明社会生活、包括佛门规矩的一种努力的。在这种努力中,
儒释合流了的思想,以及佛教自身之禅净合一后的实践,毫无疑义,是不可
能真正使思想裂变了的晚明社会重新确立起价值系统与行为规范的,但是这
并不否定在从事这一努力的僧俗两方面的人士中,确有一些像释袾宏这样的
有德之士,因着他们的人格力量,对他们影响所及的社会群体起到感召作用。
李之藻曾讲:
     莲池弃儒归释,德园潜心梵典,皆为东南好佛者所宗。(《辨学遗牍跋》,《天学
     初函》(二)第688 页)

 

显然,为了维护这种感召,主张儒释合流的人士,是不允许旁人对佛教加以
肆意诋毁的。更不必说这种诋毁是来自对佛教所知甚少的天主教神父。袾宏
称自己撰写《天说》的缘起,就是因为一老宿告知:“彼(天主教)欲以此
(敬天主)移风易俗,而兼之毁佛谤法,贤士良友多信奉者”,故“安得避
逆耳之嫌,而不一罄其忠告乎?惟高明下择刍荛而电察焉”(《天说一》,
据《辨学遗牍》引,《天学初函》(二)第651、652 页)。可见因果确然。
利玛窦对佛教的批判集中反映在他的《天主实义》和万历三十六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