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上海肖涛
上海肖涛 新浪个人认证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5积分
  • 博客访问:68,396
  • 关注人气:1,201
  • 获赠金笔:250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元老博主图片博主私密博文现有金笔200支
正文 字体大小:

【欧洲小说五大情节模式】

(2015-03-17 16:46:37)

   西方小说从16世纪到20世纪的发展情况,我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来梳理出它的五种情节发展模式。第一种就是旅程模式。旅程模式是西方小说16世纪到18世纪主要的小说模式,以流浪汉小说为主,我把它称为是一种旅程小说。为什么叫旅程小说呢?这种小说总是以人物旅途经历为主,以描写人物的旅途经历为情节的线索。旅程小说主要包括流浪汉小说。

  首先是西班牙一个无名氏的《小癞子》,它是西班牙一部非常著名的流浪汉小说,也是小说的发端;再就是德国格里美尔斯豪森的《痴儿西木传》,写一个儿童或者说一个未成年人在战争当中的漂泊流离,这是德国的一个非常标准的流浪汉小说;那么,英国的标准流浪汉小说是哪一部呢?是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写的是女流浪汉,或者说是一个流浪女,写她怎么样靠着青春和姿色不停地欺骗,通过骗婚来漂泊流离,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法国的标准流浪汉小说,是勒萨日的《吉尔·布拉斯》,吉尔·布拉斯也是一个在旅途中不断漂泊的人,给人家帮佣,也是靠欺骗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流浪汉小说。

  旅程小说的第一个特点,或者说旅程的特点,就是描写户外空间、人在路上,它的情节都发生在陆路和水路上,因为当时科技还不发达,还没有出现飞机,所以就不会有空中的旅行。在旅途漂泊的人从一个地方漂泊到另一个地方,或者说从一个环境迁徙到另一个环境;旅程小说的第二个特点,它和后来的《红与黑》或者《安娜·卡列尼娜》重视人物心理描写不同,旅程小说不写心理,它主要是以事系人,就是写人的行动,写人在旅途单枪匹马的活动。这个特点,是从西方古希腊文学的《荷马史诗》就开始的传统;旅程小说的第三个特点就是淡化家庭。流浪汉小说从来不写家庭,而且从来不谈情说爱;旅程小说的第四个特点是,它是非常乐观的,整个小说具有喜剧的色彩。也就是说,旅程小说是和悲观主义绝缘的,从来不悲观、从来不叹息,哪怕明天没有饭吃,它也是欢笑的、不哀叹的;旅程小说的第五个特点是,它的语言也是喜剧性的。
——————————————————————————————————
  第二种模式,叫传记模式。我为什么给它定位叫传记模式、传记小说呢?因为这种小说是按照传记的规则来写人物的故事的。那么,传记小说有哪些呢?有法国最大的代表司汤达的《红与黑》,我们把它变个名字,叫《于连传》,一点不会有歧义;还有像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你就说《约翰·克里斯朵夫传》,也不会有问题;还有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另外,像英国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哈代的《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这一系列作品,绝大多数是以人物来取名的,你把它叫某某人的传都不会引起别人的误会。

  传记模式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非常重视时间结构,它跟流浪汉小说重视户外空间不同。传记小说重视的时间是什么时间呢?人物的生存时间、个人的生存时间,它写主人公一生的经历或者是半生的经历,它并不以人物自然生命的长短来定论,这个人活的长他就要好一些,活的短就要差一些,而是以人物过了哪几种生活、有过哪些经历作为生命的长度和立传的内容。

  这种小说体现了一种悲剧精神。这种悲剧精神表现在哪里呢?实际上主要是它的结局是悲剧的,跟流浪汉小说结局是喜剧相反。个人的这种传记小说,结局都是以主人公的死亡为主;当然也有个别的没有死,简·爱没有死,大卫·科波菲尔没有死。人生最终是一个悲剧。而且它还表现了人在和环境的冲突中感受到的痛苦,所以就形成了一种悲剧性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态度。

————————————

  第三种模式,是在19世纪文学中和传记小说同时出现的,或者说稍后出现的另外一种小说模式,就是编年史模式。为什么叫做编年史模式呢?就是说它采取的是一种编年史的历史纪事手法,按照年代来叙写社会风情和人物生活的一种小说结构。按照这种编年史的历史纪事手法来写的小说很多,最著名的有风俗编年史,描写社会风情的这么一种历史,这是历史学家不写的历史,是风俗的历史,由文学家来完成了。比如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另外像马克·吐温的《镀金时代》,写的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的繁荣;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写的是俄国1812年抗击法国入侵的这么一个战争事件,等等。

  这些编年史小说,都有编年史的特点,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时空特点,就是历史时空。它的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都是真实的,人物是虚构的。就是说,在真实的历史时间、历史环境下,讲述一个虚构的人物故事。这种小说表现的就是社会的全景生活。既然叫编年史,它就不是描写某一个人的生活,它表现的是社会全景生活,也就是它写的故事就像一个社会的横剖面,而不像传记小说是写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过程,它是截取生活的一段来写。
————————————————————
  第四种模式是内意识模式,这就进入了20世纪文学。这种内意识模式就是以意识流小说为主的小说,它的情节结构是按照人物的内心意识活动来组织的。它都有哪些作品呢?著名的有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有英国作家伍尔夫的《到灯塔去》,还有《达洛维夫人》,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美国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还有索尔·贝娄的《赫索格》,这些都是属于以意识流为主来描写的作品。

  作为意识流小说,它最主要的一个时间结构就是重视心理时间,以心理时间为小说叙述的主要时序。客观时间就是自然时间,只是叙事的一个立足点。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是,有动态性、无逻辑性、非理性。我们的意识活动是非常自由自在的,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
————————————————————————————————
  第五种模式就是分解模式,也是现代小说的一种模式。这种小说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分割情节,消解结构,就是一种无情节的小说。如果大家去读这种无情节的小说,有时候就觉得耐不住,它已经把结构都消解了,成了一种无情节小说的结构方式,打破了传统结构。有哪些作品呢?有卡夫卡的《审判》《城堡》《变形记》,有法国加缪的《局外人》,还有纪德的《伪币制造者》。这些都属于一种分解小说、一种无情节小说,所以我把它称作是一种分解模式。

  分解模式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时空结构抽象化。怎么说呢?就是它的时间、空间都不确定。这种模式,整个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甚至于没有情节,小说表现的冲突是一种心物冲突,就是人与环境的冲突、人的观念和环境的对立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表现为物系人事,就是以物来联系人、以物来看人。人被抽象化了、人不再具有生命活力了,变成了一个纸人,不再像过去的小说,像编年史小说、像传记小说,甚至流浪汉小说,写的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气的人。这种小说表现了一种寓言结构,它具有寓言的特征。意识流小说具有的是神话结构、神话的特点;分解小说具有寓言特征,它可以说是扩大化的长篇寓言,通过一个寓言故事,得出一个真理,或者得出一个人情世故方面的结论。

 

——张世君教授《欧美小说情节演化模式

阅读(262) 收藏(3)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幻灯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