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味:品特的戏剧性威胁】

(2015-02-18 12:16:59)
标签:

创意写作

剧本

品特

威胁戏剧

                             他的戏剧揭示出掩藏于日常闲谈之中的危机,

                            并闯入了压抑苦闷的诸种封闭空间。

                                                                       ——获奖理由

 

 

    “威胁戏剧”是指因为其戏剧情节常发生在一个完全无辜的境遇下,主人公平淡地聊一些日常生活的话题,最后发展成一个具有威胁性的荒诞状况,将人物性格的对立、权力的撕咬、情感的隐现冲撞成激烈的戏剧。这种特点的戏剧是由英国戏剧大师哈罗德·品特创立的,其早期剧作《房间》、《生日晚会》、《送菜升降机》都是这种威胁戏剧的代表之作。

   1957年,英国戏剧大师哈罗德·品特写了第一个剧本《房间》,之后进入创作的活跃期,接连写出《生日晚会》、《看管人》、《归乡》等几部代表作,成为继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有人把他划归于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那样的“荒诞派戏剧”,而他却自称是“威胁喜剧”,因为其作品强调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威胁”,这种威胁既来自外部,也来自自身。

   他自己也承认,他的创作深受贝克特、弗兰茨·卡夫卡和美国武打电影的影响。但品特有自己的特色,他的戏剧倾向于表现个人在陌生环境中的压迫感,场景通常是一个房间,几个人物,屋子里的人害怕屋子以外的东西。这种特点被评论界称之为“威胁的戏剧”,这也是他的戏剧被称为“威胁戏剧”的由来。

 

主旨

  哈罗德·品特就自己的“威胁戏剧”语言,说了一番回味无穷的话:有两种静默,一种是不说话,另一种则发生在滔滔不绝地讲话的同时。这时,讲话实际上道出的是一种隐藏在话语下面的另一种语言……我们听到的语言是我们所没听到的一种指引,一种必要的躲避,一种粗暴的,狡猾的,使人痛苦的或嘲弄人的烟幕,其作用在于使另外一边安于其位,真正的静默降临时,我们还能听到回声,但更接近赤裸状态,看待言语的一种方法就是把它当作经常用来遮盖赤裸状态的一种计策。

 

特点

   较之贝克特的“荒诞”和“先锋”,品特的作品要更“正常”和“传统”一些。比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采用了一种极端的反传统的手法来表现荒诞的人生,剧中的时间、地点、人物都高度抽象化和模糊化,主人公没有祖国、没有家庭、没有职业,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本身——人也因此失去了赖以证明自我生存的依据,整个生存状态被悬置起来。

   而品特则在“威胁戏剧”类的剧本中把整体构思的荒诞性和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手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观众感受到是具有真实性与现实性的荒诞。品特首先把剧作的发生语境移植到英国,作品中有着明确的英国环境、英国人物和英国习俗,其真实色彩大大增强。

   除此之外,他习惯于在日常的生活场景和日常的对话中机智巧妙地暴露生活中的停顿、空白和虚幻,主人公平淡地聊一些日常生活的话题,最后却发展成一个具有威胁性的荒诞状况——人物相互之间相互猜疑,为自己的身份问题而焦灼或绝望。

————————————————————————

 “威胁喜剧”与“品特式”:游走于传统与先锋之间 

  自从马丁·艾斯林在他影响深远的《荒诞派戏剧》(该著作1961年出版于美国纽约,目前国内有两个译本:一为199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版,一为2003年河北教育出版社版。中戏版为节译本,略去的一章恰恰是论述哈罗德·品特戏剧特色的第五章)中将品特划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并进行专章论述之后,评论界都倾向于将品特戏剧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今年适逢荒诞派戏剧大师、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贝克特诞辰百年纪念活动隆重展开,更使评论家习惯于将这两位人物相提并论。的确,正像哈罗德·布鲁姆在其主编的《品特论文集》的序言开头所指出的那样,“品特是贝克特的正子正孙”(品特在一次访谈中也承认自己曾受到贝克特的影响),但在读他们的作品时,我们还是能够比较容易地发现他们的风格是有明显差异的。 

  较之贝克特的“荒诞”和“先锋”,品特的作品要更“正常”和“传统”一些。比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采用了一种极端的反传统的手法来表现荒诞的人生,剧中的时间、地点、人物都高度抽象化和模糊化,主人公没有祖国、没有家庭、没有职业,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本身——人也因此失去了赖以证明自我生存的依据,整个生存状态被悬置起来;而品特则在剧本中把整体构思的荒诞性和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手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观众感受到是具有真实性与现实性的荒诞。品特首先把剧作的发生语境移植到英国,作品中有着明确的英国环境、英国人物和英国习俗,其真实色彩大大增强。除此之外,他习惯于在日常的生活场景和日常的对话中机智巧妙地暴露生活中的停顿、空白和虚幻,主人公平淡地聊一些日常生活的话题,最后却发展成一个具有威胁性的荒诞状况——人物相互之间相互猜疑,为自己的身份问题而焦灼或绝望。这也是他的戏剧被称为“威胁戏剧”的由来。其1957年发表的《房间》、《生日晚会》、《送菜升降机》及其翌年发表的《有点儿疼》,都是具有上述特点的威胁戏剧。这些剧本中总是充满着一种无形的恐惧,人物被困在一个狭窄的空间内,外界似乎有什么东西潜伏或是等候着,随时准备侵入本已狭小的空间。 

  与品特剧作内容的写实性与荒诞性交织相适应,品特成熟期的戏剧语言也自成一格,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人们习惯用“Pinteresque”(品特式)来描述这种风格(该词已经收入英国最权威的《牛津英语字典》,在国内1993年出版的、陆谷孙教授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亦收有该词)。正如瑞典皇家文学院所高度评价的那样,品特“发现了日常闲聊之下的深刻”,使“戏剧回归到它的基本元素:一个封闭的空间和不可预知的对话。”语言是品特戏剧的最大法宝。这种语言不同于传统话剧的流利精美(如莎士比亚“生存还是毁灭”的大段台词),而是破碎而平淡,有时剧作家甚至故意在语言中插入大量的沉默和停顿。在品特的戏剧中,强烈的戏剧效果通常不是由情节的突转而是由话题的突转而实现的——将一个正常流动的话题突然中断后强行插入一个新的话题,剧本正是由此而充满了矛盾的张力。此外,虽然品特的语言有着类似于荒诞派戏剧的破碎零散的形式风格,但其在事实上与荒诞派戏剧对语言的贬抑倾向背道而驰:荒诞派戏剧中的破碎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颠覆,而品特戏剧中的破碎语言是从生活中获得的写实的破碎,反而最接近真实的生活语言。这一点,与荒诞派戏剧的“反语言”倾向有着本质的区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