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剧本评估】

(2015-02-09 15:29:30)
标签:

肖涛

剧本

电视剧的最高境界当然是传达一个价值观,传达一种审美,就如同《白色巨塔》。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至少在剧本技巧上要完美。
1,有良好的结构,起承转合,高潮、铺垫、伏笔炉火纯青。
2,人物驱动,有强大的人物。甚至可以说,即使观众将故事完全忘记,依然能记得起人物。在很多时候,人物比故事重要。
3,人物三原则:Hero、Arc、Stake。这三个单词分别代表三个含义:主角必须独自解决问题、人物前后必须有转变和升华、人物命运必须有吓人的赌注。
4,电影剧本和电视剧剧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好的电视剧剧本,我把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现实角度考虑,适合去做的;一类是单从艺术角度考虑的。
第一、是否有政治风险?
不要鄙视我,这不只是政治问题,更是经济问题。经手的大题材越多越犯嘀咕。不过说实话,有风险才会有成绩,有些题材虽然敏感,但只要不涉核心议题,如果本子真的好,抱着被改一百遍的心态冲一冲也值得。

第二、大的题材领域是否受欢迎?之前是否有成功先例?在此基础上,该作品是否有创新之处?
因为涉及到投资拍摄,还是稳妥为先。跟风虽不好,但也不原地踏步,保证基本盘,做点小创新。如果题材本身属于比较冷僻的领域,再单看剧本自身成色。

第三、一号人物是否出彩?
不论男猪女猪,就目前的电视剧而言,一部戏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一号角色(不论男女)。这个角色垮了,其他角色再好也没用,这个角色成了,其他角色也会受益(有些配角就算戏写得一般,靠比较成熟的演员都能出彩了)。
怎么叫出彩?
首先得有个性,这个不必说,没个性做什么一号,扔到一堆剧里,他得有相当的辨识度;
其次,得讨喜,这个讨喜不是字面上的八面玲珑,而是指他的个性能引起观众(至少是此类型剧目标受众)的共鸣,有些时候,角色人品写得很好,戏也不少,但引起观众反感,仍然是失败的。
我希望达到的效果是怎样的?
观众看过几集他的戏之后,把这个人往空舞台上一扔,观众都能想到接下来他可能会干嘛。编剧赋予了他生命之后,不再是编他干嘛,而只是把脑海中那个他的行为记录下来。要达到这种效果。

第四、剧本结构是否完整?情节是否合理?
前者包括几条线索是否足够丰富?是否过于零散?前后整一性如何?起伏张弛是否前后一致?
后者包括是否符合艺术逻辑和生活逻辑?是否有较大的违背史实(这个只要不闹笑话,就不太细究了。重大题材除外。)?桥段设计是否足够极致(当下观众口味偏重,不疯魔不成活)?

第五、对白写作水平如何?
对我来说,这条甚至超过前面一条。因为国内观众的观赏习惯与其说是看电视剧,不如说是“听”电视剧。对白写作水平会对整部剧产生直接影响。虽然对白要尽量日常,不要太难懂,但能不水绝不要水,一句可以讲完的,不要拖来拖去讲个半天。

第六、是否“接地气”?是否有话题性?能否观照现实?
接地气是必须的,曲高和寡的东西不适合在中国作为电视剧出现——就算你有情怀不计成本去拍,可能也难有电视台情愿去播。所谓接地气,未必等于媚俗,而是身段放低一点,少拽文,少掉书袋,整个气质更平民一点,以平民心态去做戏。
不管是为了项目还是为了表达,一部戏都必须有话题才能产生社会影响,从而带动整体上扬。话题肯定是来自近期社会现实的,无论你做的是什么题材,都必须与当下产生关联,才有希望成为近期的舆论中心。这种关联未必要很明显,但一定得有说头——特别注意:回到第一条,让人联想啥都最好别联想到当下政局。

以上六条若能达到,制作过程中没有太打折扣,基本就是一部成色不错的电视剧了。这当然不是我心目中最好的电视剧剧本的标准,但它是针对现实比较靠谱的规划,具备了一定操作性。

近年我觉得比较好的国产电视剧:
《黎明之前》、《永不磨灭的番号》、《潜行狙击》(港产也算国产吧)、《裸婚时代》。

————————————————————————

电视剧,说到底是商品,不论编剧是大腕还是抢手,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基于市场的判断。
市场则意味着要考虑政策风险、观众群体、话题开掘。
1 只有在广电变幻莫测的政策下生存下来的剧本,才有让大家看到的可能(见抗战片中对国党分子的分寸把握);
2 只有命中核心观众并覆盖了尽可能多的人群,才能为故事的发展保驾护航(如年轻人的爱情生活里一定有许多父母的戏份);
3 只有讨论了直击人心的话题,才能激发平凡生活中人们的共鸣(大把的剩女、蜗居、育儿题材)。
以上回答的是故事设定的问题,即先保证项目的可做性,而不只是案头本。
在这个前提下,一个好的电视剧剧本会做到几方面:
1 首先有一个清晰的主题,当代生活剧多是讨论社会现象,年代和古装剧通常写传奇人物的经历,或是符合当下大众的思考点、或是满足人们内心的欲望/意淫;
2 然后构建几组人物,从不同角度来讨论问题、或促成/妨碍主人公的经历,每个人物各自有完整的命运线;
3 对结构这个概念做一通俗化理解,不妨当做对情节的把握问题,因为电视观众未必记得住线索的编排多么精妙,但他们可以准确地感觉到这几集是否紧张、是否好看。说7集一大事3集一小事每集有6个情节点,这固然是衡量标准,但多少戏份组成一个事件、怎样的戏又算是一个合格的情节点,则是对编剧的考验;
4 有趣的语言很重要,大陆电视剧在很大意义上是“听”的艺术,但如果没有精妙的情境和独特的性格做支撑,没等写到最后编剧就会精疲力尽,所有人说话越来越像,甚至越来越像别的什么剧。因此好的台词是扎根在故事里的;
5 桥段当然重要,但其实一个情节的开发更为重要,困境的发生、应对办法、结果和影响,这是更为细致的剧作法,无法再有限的篇幅里说清楚。外行讲究招数(桥段),内行会知道招数只是表面。


大陆电视剧在种种因素制约下,开拓性非常令人惭愧,但并不代表它不在进步。我在扎实做了几年之后,对每一个剧作点的感触也在加深,心态也不再像刚入行的时候那么浮躁。虽然现在新媒体的发力非常强劲,更年轻的人奋力抢占滩头,但我总相信积淀的力量。好的电视剧很多,即便不那么好的也有其中的优点。想推荐的是上半年的《大丈夫》,这个依然有着瑕疵的剧其实是个值得研究的范本,你很难想象老夫少妻的话题可以被写得这么干净而有趣。
电影我接触的不深,但观众群体、政策尺度、剧作篇幅上和电视剧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当然会引起截然不同的创作要求。一共才百来场戏,写什么不写什么,更是到了斤斤计较的底部。正因如此,单场戏的韵味比电视剧更重要,沈佳宜用笔戳柯景腾的背、足以让我们记住这个电影,电视剧即便设计了这样的桥段也很难有如此记忆度,不是么?

————————————————————————————

好的电视剧剧本要素
限定在了国产剧的范畴内,我们就可以抛开美剧的很多要求。比如多幕的叙事。在美剧叙事里,基于电视台的定制和季播化播出的要求,美剧对每一集和每一部电视剧的叙事章节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某个意义上像戏剧。但国产剧无须做到这点——甚至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按照这个要求做的电视剧均一败涂地,因为中国观众看电视剧的方式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评价好的电视剧本第一要求,就是能满足中国观众的审美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科班编剧非常喜欢用多线并叙的叙事手法,有时还过于强调画面语言的重要性,但中国观众,包括东亚和东南亚其他国家观众其实并不接受这种叙事。经典案例是《24小时》在中国播出收视惨淡(那时收视率没有作假,可以认为是很有价值的指标),而如《青盲》、《红色》等电视剧虽然有良好的口碑,但是收视率均十分惨淡,也没有引起沉默的大多数的兴趣,充其量不过是几个文艺青年话题。反之,如《大宅门》、《打狗棍》、《勇敢的心》、《红高粱》这些作品,源于中国传统的评书和章回小说叙事风格,以线性叙事为主,突出人物传奇性和命运感,突出中国特有的文化问题和社会状态,也因此成为同时期最为成功和优秀的电视剧作品。


这个标准之下还有个技术性标准,就是我们要明白这个电视剧在哪播。以《北平无战事》为例,在北京和天津播出,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成绩和影响(分析数据,在不讨论干扰因素的前提下,这个剧的地域特征非常明显),但在河南台和广东台(目前播出,有几人重看?)却毫无影响力。这就说明这个剧有强烈的地域性。因此,《北平无战事》固然在剧作上非常优秀,但是否能称上好作品,很大程度取决于在哪播出。


这就有人会问,难道电视剧好坏就以在哪播出的收视率指标作为标准吗?我的答案是不,但我说不的前提并不是否认收视率,而是否认唯收视率论。单纯以收视率考评电视剧是有问题的,既所谓我们在迎合电视剧观众,而不是去满足他们。而电视剧创作周期通常1-2年,你如何能确保2年后观众还是这个口味呢?所以,看到迎合收视率的剧,既我们所谓的脑残剧,古装的也有,现代的也有,抗日年代的也有,但称不上好剧,仅能做到让投资方收个本,让观众图一乐。


但反过来,放弃收视率就是对的吗?如果一部电视剧拍出来,文青们一直叫好,但是几千万的投资打了水漂,所谓明星导演编剧赚得十足,普通百姓,特别是离退休不擅长使用的老人们却看得一头雾水——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他们每天最大的寄托,电视台一分广告都没有——中国电视台全靠自己赚广告养活自己,那这样的电视剧有什么意义呢?投资方的钱也是自己辛苦赚的,写这样的电视剧的编剧,除了让自己赚了大名外什么都没有。因此,编剧打着要薪的背后,我们也要有所区别:有的是真的被投资方骗,那我们要支持;但有的以“艺术”为名让投资者赔本、让观众厌恶,却还要高片酬,这不是公然耍流氓吗?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好剧本没有通过好的制作团队来完成也无法彰显其内在力量。反之,有些好的制作和演出团队通常能挖掘出一些普通剧本内在张力。这个对现代剧尤为如此,如《生活启示录》、《一仆二主》、《大丈夫》等,如果不是编剧、导演、演员和强大的资金和制作团队的共同配合,这些剧本也难称好作品。

概括一下,在我看来,好的电视剧剧本要剧本一个前提之下两因素:

 

一个前提就是基于电视剧播出媒介所特有的国情和社会特征,两个因素就是艺术创作因素和市场因素(自身和外

在)。艺术创作因素未这个前提之下形成的电视剧艺术创作特征,而市场因素则是这个电视剧播出所在媒介的要求。评估者在把自己从观众和创作者身上摘出来后,以这个前提之下的两个因素作为分析方向,再辅之以数据支持,一定可以找到真正的“好”剧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