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男人读梅勒:在路上,不垮掉】
(2014-12-10 20:53:33)
标签:
情感 |
诺曼·梅勒07年死的。这年死的牛人不少,挺怪异的年份,大概感觉到了2008天年气数已尽。
凯勒,一个很励志的人,从小我们就知道“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米勒有好几个,有写福柯的,有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女作家,有NBA神投手,有农民画家,有导演,还有一个叫亨利·米勒的。海勒也有好几个,最出名的大概《第二十二条军规》之作者。亨利·米勒和海勒,都与梅勒有不可分割之关系。
什么关系呢?我知道梅勒挺过米勒,《性政治》一书二人都成了米利特批判的靶子,除了作品原因外,可能二人都有些厌女症吧。究其实,梅勒文笔很干净华丽、激情洋溢的,偶有粗暴有时反倒近似姜文电影式的“畜牲性”,而达不到米勒那样肆无忌惮,抑或说,梅勒小说的主题及其个人写作的意图,骨子里就不是靠性话语来支撑的。
他挺过的人多了,有金斯堡、有凯鲁亚克、威廉·巴勒斯……这也意味着梅勒才算是“垮掉的一代”或“嬉皮士运动”的开山鼻祖抑或精神教父。《裸体午餐》之“裸”,某种意义上,根源还在于梅勒一以贯之的由《裸者与死者》中衍生出来的“裸露”美学。而“裸露学”与反文化、性革命、嬉皮士、摇滚乐等之间,实质存在着某种不止发生于身体场域中隐秘逻辑。诸如福柯的“生命政治”、阿甘本的“裸命哲学”,其文学样本的极佳范例,梅勒当属不二首选。
这么说并非夸大,诺曼·梅勒的被称为美国存在主义宣言的《白种黑人》(1957)以及1960年在波士顿审讯中为巴勒斯小说所做的辩护,从理论上论证了“垮掉文学”的意义。
这的确是一个有种男人做出的业绩。从此看,“不垮掉”其实是对“垮掉”的双重否定,即超垮掉,进而达到一路硬到底、硬汉不跳舞的境界。梅勒一生就如此践行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