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康乾彩瓷】

(2014-04-17 20:59:17)
标签:

文化

      乾隆粉彩有一个独有的特征,即器物口部及底部都施松石绿釉。松石绿釉浅淡光润,釉面犹如粥皮,由于是一种低温彩釉,釉面常常带有细小的纹片。这一特点乾隆时首先出现后,一直延用到晚清。乾隆官窑粉彩的纹饰一般是“大内”送来的图样,主题纹饰按不同时节都有严格规定。除以粉彩绘画为主,还常加绘料彩、金彩或黑彩,或与青花、五彩、斗彩并施于一器,这种在一件器物上施多种彩或同时以各种彩绘工艺制作的乾隆粉彩,可说是集多种陶瓷工艺成就于一身,充分反映了乾隆朝制瓷工艺的精湛。

   首先在用色和施彩的工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除以粉彩绘画为主,还常加绘料彩、金彩或黑彩,或与青花五彩、斗彩并施于一器,这种在一件器物上施多种彩或同时以各种彩绘工艺制作的乾隆粉彩,可说是集多种陶瓷工艺成就于一身,充分反映了乾隆朝制瓷工艺的精湛。

其次,在装饰方法上出现多种色地“开光”粉彩,如红、黄、蓝、绿、紫及多种色釉为地,可达十多种,有的在色地上彩绘带有西洋色彩的缠枝花,有的在色地上借用珐琅彩的轧道工艺用一种较锋利的金属工具划刻出精细的凤尾纹,即所谓的“锦上添花”,开光内绘花鸟图、山水人物图及墨书乾隆御题诗等。这种色地粉彩纤巧繁缛,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乾隆粉彩中数量最多的。




第三,乾隆粉彩利用粉彩粉润柔和的质感,用粉化的各种彩料仿制各种工艺品,如漆器、铜器、珐琅、大理石,还仿制动物、植物、瓜果等。能准确地表现出所仿之物的色彩和质感,可谓惟妙惟肖。
第四,乾隆粉彩有一个独有的特征,即器物口部及底部都施松石绿釉。松石绿釉非常浅淡光润,釉面犹如粥皮,由于是一种低温彩釉,釉面常常带有细小的纹片。这一特点乾隆时首先出现后,一直延用到晚清。
第五,主纹是缠枝花,形象是将传统的牡丹花、宝相花或莲花的花与叶变形,仿佛西洋花卉。纹饰中也有西洋人物。同时还常以缠枝花作主体,分别加施夔龙、夔凤、蝙蝠或缨络、八吉祥等,组成各种祥瑞吉庆、美意延年内容的图案。清乾隆官窑粉彩瓷器传世品有一定的数量。在用色和施彩的工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

第六,乾隆粉彩的造型工艺更是精益求精,不论是高达一米多的大型陈设瓷,还是小至几厘米的扳指、鼻烟壶,造型都非常规整,很少出现夹扁或歪塌现象。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奇精巧的镂雕瓷为乾隆时期新创,各式镂雕瓶包括转颈瓶、转心瓶、交泰瓶、套瓶、冠架以及各式转足碗等,千姿百态,其他时代是无法比拟的。


【康乾彩瓷】

清雍正朝,粉彩进入盛期。雍正粉彩在康熙粉彩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无论造型、彩绘技法还是纹饰,都达到空前的高度,堪称粉彩瓷器的代表作。官、民窑同时大量生产,精细的官窑制品可与珐琅彩比美。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首先是它的地釉质量好,无论白度还是透明度都超过了明代永乐的白釉,经测定,雍正粉彩盘的瓷胎白度达到77.5%。

 陶瓷史家陈万里先生说过:“雍正白釉之进一步提高,合于釉上施加软彩的要求,因而收到相互为用、相得益彰的效果。”雍正粉彩的彩料配制技术也较高,珐琅彩在烧彩前与烧彩后呈色大致相同,而粉彩颜料则不同,除红、黑二色外,其他颜色在烧之前无法区别,颜料配制后必须进行试烧,合乎要求后才能正式彩绘,经低温彩烧后,色彩微微凸出釉面,彩面具有晶莹的光泽,有的粉彩纹饰的边际还显现出彩虹般的光晕。粉彩的绘画技法多样,官窑更为考究,有平涂、渲染、没骨、洗、皴、点等,工笔、写意俱全,富有中国画的笔韵。所绘纹饰以花鸟草虫为主。

人物故事画多为室内景观,人物线条柔和,仕女体态修长,面目娇美,多衬以几案、绣墩、博古架等室内陈设。画面都留有一定的空白,显示出深远和层次感。还有气势雄伟的山水画,笔法劲健,设色较为浅淡。雍正民窑粉彩的花卉、花鸟纹饰粗犷,人物画中善绘刀马人物或戏剧故事中的情节,色彩凝厚浓艳,胎体厚重,琢器的外底部多为砂底。【康乾彩瓷】

雍正粉彩

雍正粉彩的造型极为丰富,无论是餐具、文具还是陈设品都很优美,一改康熙时古拙厚重之感。大型器规整不变形,小型器各部位处理严谨得当,反映当时制作技巧的高超。其青花款识六字二行者为专人书写,字体工整有力,青花色调纯正。六字三行者书写草率,而青花花押款、斋堂款则比较稀少。
【康乾彩瓷】

【康乾彩瓷】

清代宫廷珐琅彩瓷之五


□ 王健华
珐琅彩的几个问题 

在探讨清代珐琅彩的产生、发展和消失之前有两个概念性的问题需要澄清,即何为珐琅料,何为珐琅彩,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 

珐琅料 
珐琅料与珐琅彩从一开始即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珐琅料为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具有光泽的物质(也称作釉药),主要成分是硼酸盐和硅酸盐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的、白色易熔的珐琅料中,加入颜料(金属氧化物)便成为有色珐琅,其釉药的液体性质较瓷釉稍浓。珐琅质的釉药在填用之前,首先要研成极细的粉末,把渣滓清滤掉,掺以水和颜色,分别以小碗盛之备用。珐琅料出现于12世纪的欧洲,13世纪风靡法国,明初时期传入我国,景泰年间,珐琅料即用于铜胎掐丝珐琅器,最终大获成功,清初铜胎画珐琅也用此料,同样取得相当好的成绩。 

珐琅彩 
珐琅彩是什么呢?在本文开头已经讲过,珐琅彩沿袭清代宫廷的称谓,正式名称应当为“瓷胎画珐琅”,俗称“珐琅彩”。它是运用加工极细的珐琅料在烧好的瓷胎上绘制花纹,然后经过700℃-800℃的窑炉烘烤而成。清代宫廷第一次将珐琅料作为彩瓷的绘画原料,创烧出闻名于世的珐琅彩瓷的时间应为清康熙中期,最迟不会晚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这一点从康熙五十九年二月初二康熙帝给曹奏折的批示中可以得到证实,“近来你家差事甚多,如瓷器珐琅之类,先有旨意件数,到京之后,送至御前览完才烧”。 
康熙朝使用的画珐琅原料仍为西洋进口料,雍正六年朝廷拨专款自行研制珐琅料大获成功,自此珐琅彩烧制非常兴盛,延续至乾隆中期以后遂成绝响。真正的珐琅彩应当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使用珍贵的西洋进口或宫中自行炼制的珐琅料画彩烧制的御用瓷器,彩料中不能掺和珐琅质以外的任何其他成分。器物表面花纹由于珐琅质釉料的浓稠不同而呈现凸凹不平的现象。在此时期,非宫廷画彩烧制的珐琅彩是根本不存在的。乾隆以后出现的所谓珐琅彩瓷实际上是粉彩料与局部珐琅料的混合彩。故宫藏品中的嘉庆、道光官窑中粉彩瓷器的边饰或纹样的某一部位也会使用玻璃质的珐琅料,但只是只鳞片爪,星星点点而已。民国初年出现的仿康熙、雍正、乾隆珐琅彩,比清三代珐琅彩瓷画的还要细,不是画得不到位,而是精细得过了头,使用玻璃质的料彩来顶替珐琅彩,不能与纯粹的瓷胎画珐琅同日而语。珐琅料与珐琅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以这样说:珐琅料最迟在明代早期已经传入我国一直沿用至今,而精美绝伦的珐琅彩为清代宫廷所独有,康熙中晚期创烧,经雍正全盛发展至乾隆以后失传。 
http://img.qkzz.net/images/m/yssc/443533-2.jpg

珐琅彩的判断 
判断某件器物是否为珐琅彩,有一个相当关键的前提,就是此器物是否为清代宫廷造办处的产品,如不是造办处所出产品,就不能算作真正的珐琅彩瓷,珐琅彩瓷至少应当包括如下几个定义:由江西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精美的瓷胎;所用彩料是西洋进口或宫中自炼珐琅料;从设计画样、合模、画彩到烧成所有工序都由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承接安排,所有彩绘均出自宫廷画家之手;皇帝亲自参与设计和修改意见,准烧什么,不准烧什么由皇帝钦定,烧成之后再送皇帝呈览。 
珐琅彩瓷是清代宫廷艺术的光辉典范,必须同时具备上述四个与宫廷密不可分的先决条件,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被认定为真正的珐琅彩瓷。清代所有的珐琅彩器物烧成之后都有翔实记录,并呈皇上御览,然后登记造册,定名入账,成为皇家世袭财产妥善保管。根据档案记载,每件器物配制何种木质的匣子、收贮何处,皇帝都亲自过问并提出具体要求。 

http://img.qkzz.net/images/m/yssc/443533-3.jpg
珐琅彩衰落的时间及原因 
清代珐琅彩的具体衰亡时间,目前学术界存在着争议,一种是认为乾隆三十年(1765)以前。另一种认为乾隆六十年(1795)以前。两种看法都共同认定珐琅彩终止于乾隆朝,只是时间早晚有别。实际上珐琅彩生产具体截止到哪一年,文献中并没有明确记载。笔者比较倾向于前者,认为珐琅彩烧制截止于乾隆中期,笔者查阅乾隆朝《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造活计清档·珐琅作》的档案,所有与珐琅彩有关的记述都集中在乾隆三十年以前,乾隆中期以后已经看不到任何有关烧制珐琅的记述了。乾隆二十三年以后,铜胎珐琅器的制作已由造办处移出交给广东地方粤海关承作,乾隆二十三年二月初七行文中记载:“郎中白世秀、员外郎金辉将画得瓶、罐、纸样大小四十张持进,着粤海关接样,自配花纹做西洋珐琅,要乾隆年款矣有传旨不必烧造时,再行停止烧造,钦此!”珐琅彩与铜胎画珐琅乾隆二十三年以前都在宫中造办处珐琅作烧制,为什么突然要移至远离京城的广东粤海关呢?主要出于经济的原因。清前期的“康乾盛世”至乾隆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迅速下滑的趋势,国库财力枯竭,捉襟见肘,钱局曾一度缺铜铸钱,铜价猛涨,不得不动用宫中大件铜胎珐琅以及雍正朝内府留下的大量铜活字交钱局铸币。甚至拆掉瓷器内的铜胆(官窑瓷瓶多有铜质内胆)铸币用。国库亏空,宫廷生活的奢侈之风必然会受到影响,珐琅作银两紧缺,生产条件每况愈下,而珐琅彩瓷造价昂贵、费工费时,各方面都难以维系它庞大的经费开支,最后终于停止生产。可以认为乾隆中晚期社会经济衰退是导致珐琅彩迅速消亡的主要原因。

   
清朝工艺品珐琅彩瓷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作者:  发布时间: 2011/4/1 14:25:18
 

 

 

 

   摘要:珐琅彩的传入和发展,不仅丰实了中国工艺品宝库,也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瓷器在元以前一向以单色为主,元人开始在瓷器上施彩和增饰纹样,是珐琅工艺的影响结果。明代以后瓷器的填彩、艳丽瓷器及法华器的兴起,都与珐琅制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成化的斗彩,弘治的刻填绿釉、正德的素彩。可以说,珐琅器的发展充实了中国的瓷釉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http://www.jinouge.com/images/flc.jpg
一、琅珐彩瓷概述
 

    
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彩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瓷器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不在清宫中而移至景德镇。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器。
  

    
1)瓷中极品——珐琅彩瓷
 

    
康熙年间,清宫中造办处设立“珐琅作”专门烧制珐琅器。清宫珐琅彩瓷分两类,一是磁胎画珐琅(珐琅彩),一是磁胎洋彩,均是“珐琅作”内完工的官窑瓷器。其工序是先在景德镇御窑场或宜兴等地烧制器胎,检选品质绝佳者运送入宫,再于“珐琅作”加绘珐琅彩,入炉再次烧成。这种需经两地制造的瓷器,是陶瓷史上的空前创举。所谓“洋彩”,就是摹仿西洋绘画技法描绘的珐琅彩瓷。
 

    
乾隆年间,督陶官唐英每年春秋两季,亲自前往江西景德镇监造御用瓷器,为了博得君心,唐英不断推陈布新、研究新技法,绞尽脑汁设计新样式,烧制出一批被誉为‘鬼斧神工’奇巧的镂空转旋器;他又开创‘锦上添花’剔刻技法,将洋彩的华贵绚丽臻于极致。‘洋彩’就是唐英创新运用的名词。唐英之后,景德镇官窑再也无法烧出如乾隆早期的精美绝世之作。
  
     
2)洋为中用
 

    
珐琅彩的彩料还有“洋为中用”的成分。五彩和粉彩中都不含的化学成份“硼”珐琅彩 中有:珐琅彩中含“砷”;康熙前的瓷器中黄色为氧化铁,而珐琅彩中黄色的成分是氧化锑; 珐琅彩还有用康熙前没见过的胶体金着色的金红。上述化学成分分析说明了珐琅彩是国外引 入的,文字上也有记载,宫中原名《瓷胎画珐琅》的档案于乾隆八年改名《瓷胎洋彩》由此可见珐琅彩确是欧洲进口,由此更可见康熙帝国时中外文化与贸易交往的盛况。
  

    
珐琅彩瓷是清宫造办处珐琅作利用珐琅料在皇宫内、圆明园及景德镇烧制成的一种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被誉为“世界上最奢侈的艺术品”,其艺术价值、收藏价值、投资回报价值都非常高。珐琅彩是在金属珐琅器影响下,在我国的五彩瓷基础上发展创烧而成的一个品种,也是在康熙帝直接授意下创烧的。即是用珐琅料在已烧好的素胎上绘画花鸟、等纹饰图案,然后再入窑复烧而成。
 

    
山水珐琅彩瓷器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
 

     
二、    珐琅彩瓷的历史
 

    
相传历史上在我国江西瓷都附近,曾有一产胡姓人家,世代烧瓷为生。他家的瓷制品因 为精美得到了百姓的欢迎,也就惊动了官府。乾隆南巡肘他的臣子将胡姓制瓷献给皇上,得到皇上大大赞美。大臣想让胡姓人进宫专为皇上和皇宫制瓷。 因为种种原因姓胡的不愿意进宫,于是大臣们在宫里特设一个窑,按照胡姓人的烧制方法烧制出了精美的珐琅彩瓷器。为了表宫里与民间的不同,也为了显示这种瓷器的出处,有人就将“胡”字拆开,将专为宫中烧的这种珐琅彩瓷器叫做 “古月轩”。
 
  
传说很有味道,但珐琅彩瓷器的出现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产物。珐琅彩瓷器的前就身是景泰蓝,也就是所谓的“画珐琅”。它兴起于明代,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 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制而成的工艺晶。清代康熙年间这种“画珐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其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雍容华贵的珐琅彩问世,虽与“康熙盛世”有关,但与雍正的关系更为重要。雍正登基后,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镇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而且雍正酷爱精美绝伦的瓷器,经常对宫廷瓷器加以评价,亲自过问,并派得力的官员去管理瓷业生产。康熙、雍正年制作珐琅彩时,先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最好的原料烧制成素胎送至宫廷,由宫廷画师加彩后在宫中第二次入低温炉烘烤而成。


    
珐琅制作的成本很高,工艺也比较复杂。以掐丝珐琅为例,首先是制胎,即用金属(主要是铜或铜合金)制成各种器型的内胎,较复杂的器型则需分别制作。然后,用金属丝编织成各种图案,用焊剂或植物胶使之附着于胎面,称为"掐丝"。接下来是将各色或混合的珐琅料填注于花纹框格中,花纹外再填注其他颜色的釉料(通常是蓝色),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步骤,最终才形成完整的珐琅器物。复杂的器形还要经过拼接安装。内填珐琅是在胎面上范铸、刻划、腐蚀、敲击出各式图案,然后在凹处烧出一层透明的珐琅色。所以内填珐琅又称为堑胎珐琅。而画珐琅则是在金属或瓷制的内胎表面先烧制一层不透明白色珐琅为底,然后在上面绘画纹饰或涂上面釉,最后烧制完成。由于画珐琅是十八世纪从欧洲经广东传人中国,所以又称为广珐琅或洋瓷。 

    
1)“前三清”珐琅彩瓷各不同 

     
康熙时期——绚丽多姿 

             http://www.jinouge.com/images/%E5%9B%BE039%20%E7%8F%90%E7%90%85%E5%BD%A9%E8%8A%B1%E5%8D%89%E7%93%B6%20%E5%BA%B7%E7%86%99.jpg 

 

                        珐琅彩花卉瓶 康熙

 

中国的五彩瓷发展至康熙朝时更加绚丽,不仅器型多样,而且纹饰较多。金属画珐琅更是不仅器型有大小、园琢、使用和陈设众多之分,而且所画纹饰既有中国各种传统的吉祥图案、花鸟山水、人物,也有西洋人物生活场景图画等等。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不仅在器型和纹饰上秉承了五彩瓷和金属珐琅,而且追求五彩和铜胎画珐琅的效果。其时的珐琅彩瓷可以概述为:器型多样、规整,胎体总体显得厚重,纹饰多样,所绘山水花鸟凸显清四王风格,胎底修足为刀削修足。  
     
康熙时期,珐琅彩初创,珐琅彩料来自西洋,俗称洋色,所制瓷器大多为盘、碗、杯、壶等小件器物,且多为色地,即在素胎上以红、黄、蓝、绿等色釉作地,然后彩绘花卉图案。如20025月,香港苏富比公司拍卖了一只清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碗,就是以胭脂红为地彩绘康熙时期典型的富贵牡丹花卉图案,花叶筋脉分明,画工严整细腻。此碗口径14.2厘米,底部为双方框“康熙御制”蓝料款。最终以700万港币成交(约合人民币742万元)。
  

    
而查阅近二十年香港苏富比和香港佳士得的珐琅彩瓷器成交记录,康熙珐琅彩的数量相较于雍乾时期要多,价格从100多万到800多万港币不等,价格稍低的都是较早期拍卖的,近几年的价格大都在七八百万港币左右。
  

    
雍正时期——画珐琅四绝

   

         http://www.jinouge.com/images/%E5%9B%BE066%20%E7%8F%90%E7%90%85%E5%BD%A9%E9%9B%89%E9%B8%A1%E7%89%A1%E4%B8%B9%E7%BA%B9%E7%A2%97%20%E9%9B%8D%E6%AD%A3.jpg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 雍正

                      

 

    雍正王朝进一步发展了康熙朝瓷胎画珐琅技术,并形成了雍正朝画珐琅四绝。清陈浏《匋雅》中说:“质地之白,白如雪也。一绝也。薄如卵幕,口嘘之而欲飞。映日或灯光照之,背面能辨正面之笔画彩色。二绝也。以极精之显微镜窥之,花有露光,蝶有茸毛,切茎茎竖起。三绝也。小品而题极精之楷篆,各款细如蝇头。四绝也。”。所用素胎依然是景德镇御窑厂选送精品,有时也直接利用宫中的脱胎填白瓷器,以白地彩绘。彩绘图案也日趋丰富,器内器外,从花鸟竹石到山水人物一应俱全,并配有与画意相应的题诗。可以用20字概括为“胎白如雪”、“薄如卵幕”、“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细若蝇头”。同时形成了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风格。雍正朝小器精绝,大器雄强、精美,纹饰色彩典雅、雍容。主要的大器有四方瓶、六棱瓶、葫芦瓶、天球瓶、赏瓶、灯笼瓶、琮式瓶、炉、鼎、尊、花觚等等,纹饰画工皆规整精湛,彰显霸主之雄强之气,可谓美轮美奂。 

    
雍正珐琅彩瓷器的外底均署年款,以蓝料彩“雍正年制”四字双行宋錾体印章式款最为多见,款外围以双方框,框线外粗内细,极其规整,很像是用图章印上去的。也有少数器物署上述同式款,但无边栏。雍正珐琅彩瓷器也有署青花款的,所见有“雍正御制”四字双行外围双方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圈。雍正珐琅彩瓷器上大都题写五言或七言诗句,一般为两句,也有题一句的。其内容常与所绘纹饰题材相呼应。如:画山水题“树接南山近,烟含北渚遥”或“一江绿水浮岚影,两岸青山夹翠涛”。画燕子题“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画兰花题“云深瑶岛开仙迳,春暖芝兰花自香”。画牡丹题“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绣云”。 画莲花题“妆凝朝日丽,香逐晚风多”。画芙蓉桂花题“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 诗句均为行草书体,笔画流畅。与器形、纹饰相配、相得益彰。
 
 
    
雍正皇帝在位虽只有十一年,珐琅彩瓷器存世量相对康乾时期要少得多,但不乏精品。200210月香港佳士德拍卖的清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口径17.2厘米,双方框“雍正年制”蓝料款,所绘梅竹是典型雍正过墙花纹样,配有题诗“芳蕊经时雪里开”。拍卖时以3252.26万港币成交(约合人民币3447.55万元)。类似的珐琅彩盘,目前已知的仅有两件,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一件,日内瓦的某私人藏家有一件。


    
乾隆时期—乾隆盛世 珐琅异彩 

 

             http://www.jinouge.com/images/%E5%9B%BE135%20%E7%8F%90%E7%90%85%E5%BD%A9%E7%BC%A0%E6%9E%9D%E8%8A%B1%E5%8D%89%E8%92%9C%E5%A4%B4%E7%93%B6%20%E4%B9%BE%E9%9A%86.jpg 

                  珐琅彩缠枝花卉蒜头瓶 乾隆

     珐琅彩瓷到了乾隆时期,可谓是最后的辉煌。乾隆朝中期后,社会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宫廷奢华之风大为收敛,珐琅彩瓷由于造价昂贵,且花工费时,使得国库无力支付。各种原因促使乾隆中期后,珐琅彩瓷便少有烧造,至嘉庆后期基本不再烧造。 

    
清代珐琅彩瓷在不同时期都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可作为断代依据:(1)就绘画风格而言,康熙珐琅彩瓷器的内壁或外壁全部涂满彩色,不露白底,不题诗。雍正早期仍保留康熙朝的风格,后期不用色地,而用彩料直接在洁白的瓷器上进行彩绘,内容上也改变了康熙朝有花无鸟的单调画法,而绘花鸟,竹石,山水等各种画面,并配以书法极精的相应题诗和蓝料印,成为制瓷工艺和书、诗、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品。乾隆朝的画面有的出现完全仿西洋画意;(2)就底款而言,康熙底款特征——“康熙御制”宋体双排料款,料有蓝、红、黄三种,多数为蓝料款,黄款主要见于紫砂器。雍正底款特征——多数为“雍正年制”宋体双排四字蓝料款。少数为“大清雍正年制”楷体双排青花款。乾隆底款特征——多数为“乾隆年制”双排四字蓝料款,字体多数为宋体,少数为篆体。未见红、黄料款。底款多数为单边框,少数为双边框,也有无框和圆框的。


    
三、珐琅彩瓷的特点 

    
珐琅彩瓷器没有大的器物造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碗、盘最多,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另外还有一个品种是宜兴紫砂陶胎外绘珐琅料彩,这也是难得一见的。珐琅彩瓷器在胎质的制作方面是非常讲究的。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在如此的胎质上又施釉极细,釉色极白,釉表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确可用“白璧无瑕”来赞誉。


    
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康熙的珐琅彩瓷大多作规矩写生的西番莲和缠枝牡丹,有花无鸟,显得单调。而雍正以花卉图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当时尤为突出的是画面上配以相呼应的题诗。雍正时这些题诗的书法极佳,并于题诗的引首、句后配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其印面文字又往往与画面及题诗内容相配合,如画竹的用“彬然”、“君子”章;画山水的用“山高”、“水长”章;画梅花的用“先春章等。珐琅彩瓷器可以说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胚、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时期出现了很多极其优秀的陶瓷作品,但珐琅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画工也不是一般的窑工,而是皇宫里面顶尖的专业画师,所以这些器物可以代表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最高的工艺水准。 

    
四、珐琅彩瓷的绘画
 

    
珐琅彩瓷的绘画是其精华所在。珐琅彩瓷的胎、彩和造型终究逃不过同时期其他彩瓷的影子,而绘画却有他独特酌一面。珐琅彩的绘画大多出自宫廷御用纸绢画的画稿。据记载,从康熙到乾隆画供奉纸画的名画家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王原祁、蒋廷锡、郎世宁(意大利西洋画家)、冷梅、唐岱、高其佩、袁江、董邦达、金廷标、李世倬、沈晖、袁瑛、王敬铭、钱维城等等。这些名画家的画稿被画工精心地描绘于珐琅彩瓷器上,形神兼备,各具不同的风采。
 

    
珐琅彩绘的发展有各自的时代特点。康熙时候的珐琅彩绘大都仿照铜胎画珐琅时的色彩图案。内容多为缠枝牡丹、缠枝西蕃莲、缠枝秋葵,也有写生花卉。构图上是讲究对称的规矩图案,花大叶大,内容简单,缺乏生气。这时彩色质地的衬托就显得非常有用,质地有红、黄、蓝、白等各种颜色,但所有色彩和绘画都在器物外面,内壁洁白。施色匀净是康熙珐琅彩的最大特点。


    
雍正初年时珐琅彩绘变化不大,构图仍是呆板的对称,但写生画开始多了起来,有了些活力,背景地仍是胭脂红、黄、蓝、白等色。到了雍正中期,“院画”的工笔画在整个社会流行开来,很得雍正皇帝的赏识。珐琅彩瓷器的画工们迎合皇帝的好恶,在珐琅彩瓷器上以 “院画”为底稿,开始“勾、画、皱、染”,这也是珐琅彩瓷器独有的。绘画题材多为寓意深刻的芙蓉鸳鸯、灵芝水仙、锦鸡牡丹、梅兰竹菊、翠竹麻雀、秋树八哥等,更有各种山水楼阁画面。因为雍正本人喜欢水墨及设色山水,所以这些画中就有用赫,墨、蓝单色或两种颜色画的,极为淡雅清丽。“团蝶图”则是集所有颜色于一身,据说有36种颜色之多。终究是纸绢画做底稿,这些有直接画在洁白如雪的瓷器上的,有在设色上画的,但设计都很精巧。此时的器物身上仍多数是里不画,有少许里画的则外面就被敷上彩色。此时也偶见“锦灰堆”画法。
  
    
结语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彩绘瓷器中最著名的品种,是中国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顶峰时期的产物。由于其烧造数量少而且当时仅供皇帝秘玩,故显得异常珍贵,又被称为官窑中的“官窑”。珐琅彩瓷器所用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彩绘和烘烧则大多是在北京宫廷造办处的珐琅作坊内完成,受皇室亲自监控及严谨审查。而一般粉彩瓷器从制胎、彩绘到烘烧都是在景德镇御窑厂完成的,两者之间的差别也显示出珐琅彩瓷器的珍贵之处。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制作在继承了前两朝技术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不仅珐琅彩瓷器器型上有所创新、发展,纹饰图案也丰富多彩,除一些继承前朝、山水、人物、花鸟等,纹饰更加讲究繁缛、华丽,工艺更加复杂。乾隆皇帝才华横溢,兴趣广泛,本就是一大玩家,此时无论瓷器、玉器,还是漆器、木器、景泰蓝等等,都有很大发展。珐琅彩瓷器的制作技术也更臻于完美。

    
珐琅彩瓷器以“五颜六色、璀璨多姿的颜色釉”装饰在陶瓷器上,更显富丽堂煌 凝聚着中国古代陶瓷工匠的聪明才智。漫长的历史岁月沧桑积淀于缤纷的色彩之中,(瓷器在唐代多彩;宋代理性;元代辉煌;明清华丽。)像大树的年轮一样,述说着历史上发生过的一切,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尤其是元、明、清颜色釉陶瓷,不但色彩斑斓,而且成为中国陶瓷的主流品种之一。 

    
颜色釉斑斓的色彩中,极富观赏情趣,使人引发高雅的审美体验,领悟到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就是颜色釉陶瓷受人喜爱的根本原因,也是它能成为中国陶瓷主流产品之一的关键所在。【
http://www.jinouge.com/newsmore.aspx?id=8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