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彩瓷】
标签:
文化 |
乾隆粉彩有一个独有的特征,即器物口部及底部都施松石绿釉。松石绿釉浅淡光润,釉面犹如粥皮,由于是一种低温彩釉,釉面常常带有细小的纹片。这一特点乾隆时首先出现后,一直延用到晚清。乾隆官窑粉彩的纹饰一般是“大内”送来的图样,主题纹饰按不同时节都有严格规定。除以粉彩绘画为主,还常加绘料彩、金彩或黑彩,或与青花、五彩、斗彩并施于一器,这种在一件器物上施多种彩或同时以各种彩绘工艺制作的乾隆粉彩,可说是集多种陶瓷工艺成就于一身,充分反映了乾隆朝制瓷工艺的精湛。
乾隆粉彩
第六,乾隆粉彩的造型工艺更是精益求精,不论是高达一米多的大型陈设瓷,还是小至几厘米的扳指、鼻烟壶,造型都非常规整,很少出现夹扁或歪塌现象。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奇精巧的镂雕瓷为乾隆时期新创,各式镂雕瓶包括转颈瓶、转心瓶、交泰瓶、套瓶、冠架以及各式转足碗等,千姿百态,其他时代是无法比拟的。
清雍正朝,粉彩进入盛期。雍正粉彩在康熙粉彩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无论造型、彩绘技法还是纹饰,都达到空前的高度,堪称粉彩瓷器的代表作。官、民窑同时大量生产,精细的官窑制品可与珐琅彩比美。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首先是它的地釉质量好,无论白度还是透明度都超过了明代永乐的白釉,经测定,雍正粉彩盘的瓷胎白度达到77.5%。
陶瓷史家陈万里先生说过:“雍正白釉之进一步提高,合于釉上施加软彩的要求,因而收到相互为用、相得益彰的效果。”雍正粉彩的彩料配制技术也较高,珐琅彩在烧彩前与烧彩后呈色大致相同,而粉彩颜料则不同,除红、黑二色外,其他颜色在烧之前无法区别,颜料配制后必须进行试烧,合乎要求后才能正式彩绘,经低温彩烧后,色彩微微凸出釉面,彩面具有晶莹的光泽,有的粉彩纹饰的边际还显现出彩虹般的光晕。粉彩的绘画技法多样,官窑更为考究,有平涂、渲染、没骨、洗、皴、点等,工笔、写意俱全,富有中国画的笔韵。所绘纹饰以花鸟草虫为主。
雍正粉彩
雍正粉彩的造型极为丰富,无论是餐具、文具还是陈设品都很优美,一改康熙时古拙厚重之感。大型器规整不变形,小型器各部位处理严谨得当,反映当时制作技巧的高超。其青花款识六字二行者为专人书写,字体工整有力,青花色调纯正。六字三行者书写草率,而青花花押款、斋堂款则比较稀少。

清代宫廷珐琅彩瓷之五
在探讨清代珐琅彩的产生、发展和消失之前有两个概念性的问题需要澄清,即何为珐琅料,何为珐琅彩,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
珐琅料
珐琅料与珐琅彩从一开始即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珐琅料为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具有光泽的物质(也称作釉药),主要成分是硼酸盐和硅酸盐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的、白色易熔的珐琅料中,加入颜料(金属氧化物)便成为有色珐琅,其釉药的液体性质较瓷釉稍浓。珐琅质的釉药在填用之前,首先要研成极细的粉末,把渣滓清滤掉,掺以水和颜色,分别以小碗盛之备用。珐琅料出现于12世纪的欧洲,13世纪风靡法国,明初时期传入我国,景泰年间,珐琅料即用于铜胎掐丝珐琅器,最终大获成功,清初铜胎画珐琅也用此料,同样取得相当好的成绩。
珐琅彩
珐琅彩是什么呢?在本文开头已经讲过,珐琅彩沿袭清代宫廷的称谓,正式名称应当为“瓷胎画珐琅”,俗称“珐琅彩”。它是运用加工极细的珐琅料在烧好的瓷胎上绘制花纹,然后经过700℃-800℃的窑炉烘烤而成。清代宫廷第一次将珐琅料作为彩瓷的绘画原料,创烧出闻名于世的珐琅彩瓷的时间应为清康熙中期,最迟不会晚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这一点从康熙五十九年二月初二康熙帝给曹奏折的批示中可以得到证实,“近来你家差事甚多,如瓷器珐琅之类,先有旨意件数,到京之后,送至御前览完才烧”。
康熙朝使用的画珐琅原料仍为西洋进口料,雍正六年朝廷拨专款自行研制珐琅料大获成功,自此珐琅彩烧制非常兴盛,延续至乾隆中期以后遂成绝响。真正的珐琅彩应当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使用珍贵的西洋进口或宫中自行炼制的珐琅料画彩烧制的御用瓷器,彩料中不能掺和珐琅质以外的任何其他成分。器物表面花纹由于珐琅质釉料的浓稠不同而呈现凸凹不平的现象。在此时期,非宫廷画彩烧制的珐琅彩是根本不存在的。乾隆以后出现的所谓珐琅彩瓷实际上是粉彩料与局部珐琅料的混合彩。故宫藏品中的嘉庆、道光官窑中粉彩瓷器的边饰或纹样的某一部位也会使用玻璃质的珐琅料,但只是只鳞片爪,星星点点而已。民国初年出现的仿康熙、雍正、乾隆珐琅彩,比清三代珐琅彩瓷画的还要细,不是画得不到位,而是精细得过了头,使用玻璃质的料彩来顶替珐琅彩,不能与纯粹的瓷胎画珐琅同日而语。珐琅料与珐琅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以这样说:珐琅料最迟在明代早期已经传入我国一直沿用至今,而精美绝伦的珐琅彩为清代宫廷所独有,康熙中晚期创烧,经雍正全盛发展至乾隆以后失传。
http://img.qkzz.net/images/m/yssc/443533-2.jpg
珐琅彩的判断
判断某件器物是否为珐琅彩,有一个相当关键的前提,就是此器物是否为清代宫廷造办处的产品,如不是造办处所出产品,就不能算作真正的珐琅彩瓷,珐琅彩瓷至少应当包括如下几个定义:由江西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精美的瓷胎;所用彩料是西洋进口或宫中自炼珐琅料;从设计画样、合模、画彩到烧成所有工序都由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承接安排,所有彩绘均出自宫廷画家之手;皇帝亲自参与设计和修改意见,准烧什么,不准烧什么由皇帝钦定,烧成之后再送皇帝呈览。
珐琅彩瓷是清代宫廷艺术的光辉典范,必须同时具备上述四个与宫廷密不可分的先决条件,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被认定为真正的珐琅彩瓷。清代所有的珐琅彩器物烧成之后都有翔实记录,并呈皇上御览,然后登记造册,定名入账,成为皇家世袭财产妥善保管。根据档案记载,每件器物配制何种木质的匣子、收贮何处,皇帝都亲自过问并提出具体要求。
http://img.qkzz.net/images/m/yssc/443533-3.jpg
珐琅彩衰落的时间及原因
清代珐琅彩的具体衰亡时间,目前学术界存在着争议,一种是认为乾隆三十年(1765)以前。另一种认为乾隆六十年(1795)以前。两种看法都共同认定珐琅彩终止于乾隆朝,只是时间早晚有别。实际上珐琅彩生产具体截止到哪一年,文献中并没有明确记载。笔者比较倾向于前者,认为珐琅彩烧制截止于乾隆中期,笔者查阅乾隆朝《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造活计清档·珐琅作》的档案,所有与珐琅彩有关的记述都集中在乾隆三十年以前,乾隆中期以后已经看不到任何有关烧制珐琅的记述了。乾隆二十三年以后,铜胎珐琅器的制作已由造办处移出交给广东地方粤海关承作,乾隆二十三年二月初七行文中记载:“郎中白世秀、员外郎金辉将画得瓶、罐、纸样大小四十张持进,着粤海关接样,自配花纹做西洋珐琅,要乾隆年款矣有传旨不必烧造时,再行停止烧造,钦此!”珐琅彩与铜胎画珐琅乾隆二十三年以前都在宫中造办处珐琅作烧制,为什么突然要移至远离京城的广东粤海关呢?主要出于经济的原因。清前期的“康乾盛世”至乾隆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迅速下滑的趋势,国库财力枯竭,捉襟见肘,钱局曾一度缺铜铸钱,铜价猛涨,不得不动用宫中大件铜胎珐琅以及雍正朝内府留下的大量铜活字交钱局铸币。甚至拆掉瓷器内的铜胆(官窑瓷瓶多有铜质内胆)铸币用。国库亏空,宫廷生活的奢侈之风必然会受到影响,珐琅作银两紧缺,生产条件每况愈下,而珐琅彩瓷造价昂贵、费工费时,各方面都难以维系它庞大的经费开支,最后终于停止生产。可以认为乾隆中晚期社会经济衰退是导致珐琅彩迅速消亡的主要原因。
| 清朝工艺品珐琅彩瓷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
|
作者: |
|
中国的五彩瓷发展至康熙朝时更加绚丽,不仅器型多样,而且纹饰较多。金属画珐琅更是不仅器型有大小、园琢、使用和陈设众多之分,而且所画纹饰既有中国各种传统的吉祥图案、花鸟山水、人物,也有西洋人物生活场景图画等等。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不仅在器型和纹饰上秉承了五彩瓷和金属珐琅,而且追求五彩和铜胎画珐琅的效果。其时的珐琅彩瓷可以概述为:器型多样、规整,胎体总体显得厚重,纹饰多样,所绘山水花鸟凸显清四王风格,胎底修足为刀削修足。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