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论、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希腊晚期哲学三大流派。于希腊化时期(前334-30年)发轫之初形成于希腊本土,而后绵延不绝,成为跨度千年的地中海各大国的主要哲学思潮。
唯一不变的是怀疑论强烈的伦理目的性——一切理论活动服务于心灵的宁静。正如庄子:“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1心灵宁静为目的,2结束独断即悬决为达到这一心灵宁静的最佳途径,3以不可知论为达到结束独断的理论基础。
我们无法判断感觉与意见是否与客体一致,无法认识事物的终极本性,也无公认的标准来裁决人们的意见分歧。
不能相信自己的认识,应该悬置。
不判断的结果就是不动心,即平静安宁,无动于衷,或摆脱烦恼。
何谓烦恼?一者为与日常生活有关,即坏的际遇。一者为纯粹哲学的烦恼。
当然,“既是又不是”、“既不是又不是不是”,如同庄子“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二律背反境地很容易形成。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后现代哲学”的萌芽或隐匿于此。
怀疑论是一种能力或心态,它使用一切方式把呈现于判断对立起来,结果由于对立的对象和理性的同等有效性,我们首先产生心灵的悬而未决状态,接着产生不被扰乱或宁静的状态。我们称它为一种能力,而并不指什么微妙的涵义,只是指“能够”的意思。
怀疑论体系主要的基本原则是——每一个命题都有一个相等的命题与之对立,因为我们相信这一原则带来的结果就是停止独断。
蜂蜜对我们呈现为甜的,但是它本身是否甜,我们就不能确定了,因为这已经不是呈现,而是对于呈现的判断。即使我们真的批判呈现,我们也不是想要否认呈现,而是要指出独断论者的草率。
在研究中悬搁判断。
其实差异理论,才是这一派别留给我们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如果感觉不能把握外在对象,心智也不可能,那么这一论证也使我们对于外在物体悬而不决。
即使就一种感觉本身来论证,我们也可以导向悬而不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