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迪亚诺对法国特别巴黎等城市的街路,了如指掌,小说成了他重构都市地形图的践行手段。在这一虚拟空间中,你更应注意的或许是那些消费场所。当然,我还是被莫迪亚诺小说中的基调所感染,也就是说,时时播撒出的雨滴,有时会让你感受到某种忧郁的氛围;而对光与色彩的营造,更有助于将阅读的视线保持着与主人公心理活动的下意识之举,产生某种感应,抑或默契。
当然,这种抒情性有时是小说家的调味素,它分延出了某种视觉生产线的魅惑效果。这种魅惑效果,其实源自欲望本身的溢彩流光之特质。
每一次小型对话中,你会发现主人公都有心理波动。这些近似自言自语的心理现象,往往带有某种困惑感,且通过疑问、推敲的方式,形成了心灵辩证法,实质举棋不定的取舍之间,隐藏着情感关系的变异逻辑。
从此中,你也发现了莫迪亚诺小说的“时尚性”。而这种特性,也规约了莫迪亚诺实质成不了法国一流的小说家,缘故在于主人公的心理,特别女性主体的心理轨迹,在莫迪亚诺看似隐蔽而淡漠的叙述声音中,总显得有些造作,抑或矫情。也就是说,作为男性写作者的莫迪亚诺,一旦变形为女性主体,他实在是无法完成身份与性别上的成功变脸。
这是技巧上的问题,实质也是小说视角与形式艺术上的政治革命。莫迪亚诺的小说,实质已步入了死路。或许源自克莱齐奥等高大阴影遮蔽而导致的缘故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