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國與法國的巴洛克藝術】

(2014-01-10 11:17:16)
标签:

文化

《英國與法國的巴洛克藝術》


  由於宗教信仰與政治體系的緣故,英國的巴洛克風格並不明顯。至於法國,路易十四雖然是一個對軍事興趣高於藝術的政權,不過他卻能體認建築藝術的吸引力,並且大興土木;他也推動國家藝術的創作,決心使法國本土風格成為巴洛克的經典風格,這種想法從此以後卻成為法國人集體意識的一部分。



第一部分:英國巴洛克

  巴洛克風格主要盛行於天主教國家,雖然英國信奉新教,崇尚簡樸,但查理二世復辟時期為了彰顯其權力,也開始發展華麗的建築風格。荷蘭對英國的裝飾藝術以及住宅建築的影響也頗大。到了十七世紀初期,皇室建築開始有了義大利化的風格,而最偉大的英國建築師克里斯多佛‧雷恩﹝Christopher Wren﹞也運用這種風格來設計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 Cathedral﹞。

建築師:克里斯多佛‧雷恩Christopher Wren, 1632 ~ 1723

  克里斯多佛‧雷恩是一位實際卻又富有實驗性的建築師,他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在巧妙多變的教堂設計中非常明顯。基本上,他的設計合乎實際需求,氣勢莊嚴而沒有壓迫感,他以極節制的手法,表現建築的基本線條和室內空間,將古典宗教精神與豐繁的巴洛克完美融合。

  一般而言,英國巴洛克時期建築,裝飾華麗。在橢圓形大廳、圓形屋頂上經常看到古典的樣式和曲線樣式的相互搭配運用;建築物四周,也搭配廣場、庭園、噴泉、雕像。雖然雷恩沒有去過羅馬,但他和義大利建築師博羅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一樣,在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 Cathedral﹞ 的中央設計一個巨大的圓頂,兩側是華美的塔樓,中央大門入口則是神殿面貌的展現。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architect-wt/wren/St-Paul-Cathedral-02s.jpg
聖保羅大教堂
﹝St. Paul Cathedral﹞

1675 ~ 1710 年

雷恩﹝Christopher Wren﹞之作品

地點:倫敦,英國

  英國是一個新教國家,基本上是反對巴洛克這種類型的藝術,所以聖保羅大教堂雖然是屬於巴洛克風格,它還是捨棄了屬於巴洛克的那種狂想的部分,盡量傾向文藝復興的理性。雷恩的聖保羅大教堂主要結構是沉穩的文藝復興風格,和凡爾賽宮一樣,在外觀較少誇張的裝飾,給人一種宏觀的感覺。

  理性風氣對藝術發展相當不利,譬如英國一直要到十八世紀才漸漸出現自己本土的畫家,在這之前,我們看到在英國從事繪畫的,都是來自外國的畫家,例如范戴克等人。



第二部分:法國巴洛克

  法國巴洛克的極盛時期是在路易十四時期,法王路易十四被稱為「太陽王」,其執政期間正是君權神授思想最巔峰的時代。他嚮往義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立法蘭西學院,每年派遣藝術家到義大利學習。路易十四所興建的凡爾賽宮,雍容華貴、富麗堂皇成為法國巴洛克式建築的代表。

  受到路易十四的影響,整個法國舉凡服裝、禮儀、藝術,都展現出巴洛克風格,義大利古典美學蔚為主流。至於法國北方的法蘭德斯以及東方的日爾曼也對法國的巴洛克運動有所影響。

  法國的巴洛克時期出現了幾位卓越的藝術家,包括了建築家勒沃﹝Louis Le Vau﹞、畫家普桑﹝Nicolas Poussin﹞、拉突爾Georges de La Tour﹞、洛蘭﹝Claude Lorrain﹞以及勒布倫﹝Charles Le Brun﹞。

建築師:勒沃Louis Le Vau, 1612 ~ 1670

  法國建築師勒沃是法國巴洛克時期最好的建築師,凡爾賽宮﹝Palace of Versailles﹞即為他所設計,它的公園綿延數公里,無法一眼望盡,而其建築物本身也宏偉壯觀。凡爾賽宮的特色在於它的外觀裝飾不像其他巴洛克建築那樣華麗大膽,但是它幾乎是所有文藝復興風格特質的重組,凡爾賽宮的室內設計理念更是被視作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典範。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architect-wt/versailles/versailles-s.jpg
凡爾賽宮
﹝Palace of Versailles﹞

1661 ~ 1774 年

勒沃﹝Louis Le Vau﹞是主要建築師

巴黎近郊凡爾賽鎮﹝Versailles﹞ ,法國

  但是勒沃只是凡爾賽宮這項浩大工程的前導,經過幾乎半世紀的時間,凡爾賽宮終於在好幾代的設計師、藝術家和工匠的努力之下逐一完成,然而整個整體建築與園林在概念上則異乎尋常的一致:直接或象徵的影射路易十四本人。凡爾賽宮完成後一如路易十四所願,吸引了全歐洲的注意,成為當時每個歐洲王室的理想典範。

畫家:普桑Nicolas Poussin, 1594 ~ 1665

  普桑是法國巴洛克風格中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他的藝術的主要特點有二。第一是無君的思想。他崇拜的是人類與大自然而不是君王,希望世界是和平幸福的,不再有壓制、暴力和狡詐。第二是理性高於一切,他認為藝術是理智的產物。

  普桑作品多以神話、歷史和宗教故事為題材,再加上自然景物的描寫,構圖嚴謹,氣氛寧靜,富有田園詩般的抒情味道。他的風景畫更成為法國民族風景畫的基礎,並對歐洲浪漫主義風景畫產生重大的影響。普桑在義大利生活很久,使他敬仰古人的成就,服膺拉斐爾等文藝復興大師,一生引為楷模。

  《聖母升天》﹝The Assumption of the Virgin﹞是普桑到義大利以後的成名作之一,與普桑後期的嚴肅古典畫風不同,《聖母升天》藉著盤旋的雲彩、飛揚的布片和天使傳達出一種動態的、歡騰的氣息。這種構成和豐富的色彩運用可以看出普桑受到義大利文藝復興繪畫和提香﹝Titian﹞的影響。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poussin/Poussin-1626s.jpg
聖母升天
﹝The Assumption of the Virgin﹞
1626 年

普桑﹝Nicolas Poussin﹞之作品

油畫‧畫布,134 x 98 公分

國家藝廊,華盛頓﹝Washington DC﹞,美國

  同時具備考古精神與懷古情感的普桑,對古代建築和希臘雕刻都曾加以細心研究。從畫作《劫持薩賓婦女》﹝The Rape of the Sabine Women﹞可見一般。這幅畫描繪羅馬廢墟和郊外景色,人物的塑造更是一絕,並以強烈的光線效果與色彩刻意雕琢,有如希臘雕像在半空中凍結凝止。雖然普桑視理性為藝術的基礎,但是他的人像從不會缺乏生氣或是單調。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poussin/Poussin-1634s.jpg
劫持薩賓婦女
﹝The Rape of the Sabine Women﹞

1634 ~ 1635 年

普桑﹝Nicolas Poussin﹞之作品

油彩,畫布,154.6 x 210 公分

大都會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普桑雖然在藝術上繼承了古典主義和文藝復興藝術的傳統,但他師古而不拘泥,仍然是一位頗有獨創性的畫家。

畫家:拉突爾Georges de La Tour, 1593 ~ 1652

  拉突爾一直在故鄉羅林﹝Luneville﹞生活。他的畫風受到卡拉瓦喬的影響,但並不妨礙他的作品具有格外鮮明的個人風格。雖然拉突爾創作的題材主要是宗教畫和風俗畫,但兩者往往又彼此揉合。拉突爾的畫作特色在於喜歡利用燭光來創造獨特的效果,構成充滿氣氛的情境。在顯示其藝術特色方面,很有代表性。

  《基督在木匠的店裏》﹝Christ in the Carpenter's Shop﹞是拉突爾藝術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年幼的耶穌頭上沒有像中古世紀繪畫中頭上頂著光環或飾物,而是舉著唯一的光源蠟燭,燭光造成了彷彿有光自他的臉龐放射出來的錯覺,很技巧而不落俗套地營造出耶穌的神聖感。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latour/latour-1645s.jpg
基督在木匠的店裏
﹝Christ in the Carpenter's Shop﹞
1640 年

拉突爾﹝Georges de La Tour﹞之作品

油彩.畫布,46.6 x 39.1 公分

國立美術館,阿姆斯特丹,荷蘭

  拉突爾在《抹大拉瑪利亞與冒煙的燭火》﹝Magdalen with the Smoking Flame﹞中對人物的處理有獨到之處。畫作描繪曾當過妓女的瑪利亞在為過去罪惡閉關苦修。膝上的骷髏提醒自己要正視死亡。桌子上還有一根鞭子和一個十字架,暗示其苦修,蠟燭火焰靜靜映照在在她憂鬱的臉龐上。拉突爾創造了一個迥異於一般人對妓女瑪利亞的印象。

  從畫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拉突爾再度以燭光的光線處理畫面,這幅畫成功的突顯光源,造成畫面的特殊明暗效果。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latour/latour-1640s.jpg
抹大拉瑪利亞與冒煙的燭火
﹝Magdalen with the Smoking Flame﹞

1640年

拉突爾﹝Georges de La Tour﹞之作品

油彩‧畫布,117 x 92 公分

市立美術館‧洛杉磯 ﹝Los Angles﹞,美國

  拉圖爾雖然大多是畫宗教題材,但是畫面上的人物卻是法國的農民的衣著打扮,周圍的生活環境用具都有泥土的芳香。他的作品,宗教氣氛都很淡薄。

畫家:克勞德‧洛蘭Claude Lorrain, 1602 ~ 1682

  克勞德‧洛蘭是生於法國,後來移居羅馬。他是法國最早的風景畫家之一,他開創了一種理想化的浪漫風格,在這種風格中,真正的主題是自然而不是人物形象。他的風景畫有著濃郁的抒情味和傳奇色彩,深受十七世紀的達官顯貴喜愛,而且對後世的畫家也有巨大的吸引力。洛蘭一心想使現實昇華,將一些真實景觀與理想的新構思結合起來。《港灣與麥第奇別墅》﹝Port Scene with the Villa Medici﹞這幅使他開始豎立起自己的名望的幻想畫就是一例,畫中將現實的建築與幻想中的大廈結合,創造了一個奇幻的海市蜃樓世界。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lorrain/lorrain-1637s.jpg
港灣與麥第奇別墅
﹝Port Scene with the Villa Medici ﹞

1637 年

洛蘭﹝Georges de La Tour﹞之作品

油彩‧畫布,102 x 133 公分

烏菲茲美術館,佛羅倫斯,義大利

  在洛蘭的作品當中,很明顯的遵循著一種模式,洛蘭畫作中實際景觀往往經過理想化,畫中呈現的總是完美的夏日午後或黃昏,他在畫面底部以人物、湖岸或船隻畫出引向全景的前端視覺通道,通道向畫面的深處收縮,兩側矗立著樹林、浪漫的古蹟或是宏偉的建築,最後則是無限擴展的遠景。

畫家:勒布倫Charles Le Brun, 1619 ~ 1690

  勒布倫是十七世紀下半葉宮廷首席畫家以及皇家學院院長,曾為凡爾賽宮作過大量的壁畫和天頂畫。是法國彼時最有權勢的藝術家。這位擅長於籌畫工作的藝術家,為路易十四提供直接又有效率的服務,從製作掛氈、毛毯、舞台設計到屋頂裝飾無一不包。

  他在創作中常常借用希臘羅馬的歷史和神話題材為路易十四歌功頌德。他的藝術是把古典主義與巴洛克兩種風格糅合在一起,因此具有折衷主義的色彩。從《牧羊人的仰望》﹝Adoration of the Shepherds﹞這幅畫可以看到勒布倫的巧妙構圖,他將人間與天堂交錯混合,用一層火光造成奇幻的效果。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lebrun/lebrun-1689s.jpg

牧羊人的仰望
﹝Adoration of the Shepherds﹞

1689 年

勒布倫﹝Charles Le Brun﹞之作品

油彩‧畫布,151 x 213 公分

羅浮宮,巴黎,法國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th9_1000/open-29-broadcast.htm

 

《荷蘭與法蘭德斯的巴洛克藝術》


  十六世紀尼德蘭地區一直是屬於西班牙的統治範圍,但是北方諸省在經過長達八十年的獨立戰爭,終於在 1581 年宣佈獨立,成立了荷蘭聯省共和國。因此,到了十七世紀,尼德蘭藝術開始分成為北方地區的荷蘭民族藝術,與南方的法蘭德斯藝術。



第一部分:荷蘭巴洛克

  荷蘭巴洛克藝術中最引人注目的為繪畫,建築次之,雕塑則居末位。在繪畫方面,十七世紀為荷蘭繪畫的黃金時代,對整個西方美術的發展,產生過意義深遠的影響。

  由於革命的勝利,使荷蘭的畫家懷著民族的自豪感。他們擺脫了西班牙統治時期對宮廷貴族和天主教會的依附,在這樣的背景下,繪畫不再依附宗教,也不再依附宮廷,而是回到人的生活,並且歌頌生活。畫家們開始為新興的市民階級服務,他們描繪自然風景,描繪市民肖像,也描繪人所擁有的物質。為滿足市民的生活和審美需要,繪畫逐漸成為市場上的商品,其種類繁多,除了宗教歷史畫和肖像畫外,還包括了風俗、風景、靜物和動物畫。

  十七世紀荷蘭最重要的畫家首推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哈爾斯﹝Frans Hals﹞以及維米爾﹝Jan Vermeer﹞。

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 1606 ~ 1669

  林布蘭是十七世紀荷蘭畫派最典型的巴洛克畫家,也是對近代西洋藝術影響最深遠的大師級人物之一。

  隨著荷蘭獨立以後的市民社會一起成長,林布蘭歌頌新崛起的市民生活,為商業社會的醫生、紡織公會理事、負責社區安全的民兵隊伍畫像。他的肖像畫有些是個人肖像,但更多是集體肖像,強調團體中人與人的關係。

  林布蘭對於群像畫的觀念有別於前人,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將所有人羅列於一列,而是將他們安排成為一個有情節的舞臺場面,每位人物都是那個舞臺上的演員。在林布蘭的名作《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The Anatomy Lecture of Dr. Nicolaes Tulp﹞中,林布蘭便如此安排了八個人物,每人分別擔當一個角色,他們各自具有獨特的位置和引導作用,但是整體的情緒和基調則是非常和諧與統一。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rembrandt/rembrandt-01s.jpg

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
﹝The Anatomy Lecture of Dr. NIcolaes Tulp﹞

1632 年

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之作品

油彩.畫布,169.5 x 216.5 公分

莫瑞修斯博物館,海牙,荷蘭

  杜爾博士把剪刀伸進一具屍體的上肢進行解剖,學生們圍在他身旁,興致勃勃地或觀看操作示範或對照閱讀維薩里的解剖學課本。被解剖的屍體、專注觀察的助手、冷靜自信的醫生,都構成畫面上不可或缺的部分。畫中以近於冷酷的理智態度切入生命,沒有個人情緒的好惡,卻又透露崇高的理性價值,也正是當時荷蘭建國的新精神,和源起於宗教崇拜的義大利巴洛克風非常不一樣。

  另一幅很出名的《夜巡》﹝The Nightwatch﹞,則是林布蘭阿姆斯特丹風格初期與成熟期的分界作品。這幅畫十分巨大,人物眾多,打破了當時荷蘭集體肖像畫一字排開的呆板畫法,林布蘭以更具戲劇性的方法,解決將眾多肖像整合在畫面中的構圖問題。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rembrandt/rembrandt-1642s.jpg

夜巡
﹝The Nightwatch﹞

1642 年

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之作品

油彩.畫布,359 x 435 公分

國立美術館,阿姆斯特丹,荷蘭

  這幅畫描繪阿姆斯特丹民兵隊伍的行進,畫中充滿忙亂的活動,眾多人物在畫面中錯落,用豐富的光影、不同的姿勢構成豐富的視覺景深。手勢和臉部表情相對照,以相反運動橫越過畫面,在複雜的空間中,引領觀者以視線曲折的前進與後退。

  相對於卡拉瓦喬創立的明暗對比法,林布蘭則將它發展為更富戲劇化的舞臺燈光效果,營造出神祕多變的氣氛。有些隱藏在背後的人物,由於經過特別的光線處理,彷彿被舞臺上的光線照亮,忽然變成了主題。林布蘭先將背景色調壓暗,再逐漸使畫面亮起來,他所創造的繪畫技法,成為西方油畫的經典。

  林布蘭一生創作了近百張的自畫像,成為西方藝術中對自己最嚴格的解剖。他的自傳像經歷許多階段,尤其到了晚年,筆下的自畫像,滿臉皺紋,茫然而徬徨地看著人間,充滿無限感傷,又彷彿無限悲憫,使繪畫不再只是表象膚淺的賞心悅目,而是深沉的心靈挖掘,給予繪畫美學更深刻的揭發人性的內涵。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rembrandt/rembrandt-1669s.jpg

自畫像
﹝Self-Portrait﹞

1669 年

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之作品

油彩.畫布,86 x 70.5 公分

國家畫廊,倫敦,英國

  正如畫他人的肖像一般,林布蘭畫自畫像的動機,也是由於對人性本質所產生的強烈興趣而產生。他的自畫像中,有近百幅,質材皆不相同,可視為「真正的」自畫像,蓋其忠實地描繪了各個時期中不同的心路歷程。

  林布蘭的巴洛克風格沒有宗教與宮廷的虛華,而是以最厚實的方法刻劃人生的現象,在冷靜中內斂著飽滿的熱情,他使繪畫被革新,被顛覆,也以繪畫變成他生命最後的救贖。

畫家:哈爾斯Frans Hals, l581 ~ 1666

  哈爾斯一生大部分居住在荷蘭哈倫市﹝Harlem﹞,他被公認是荷蘭畫派的建立者,最擅長肖像畫和肖像般的人物畫。哈爾斯早年的畫作生動活潑,力求在動態中自然地捕捉人物瞬間的神態,筆法大膽奔放。晚年由於貧病交加,因此作品也失去了歡樂鮮明的色彩,黑色和白色成為畫面的主調,人物也顯得癡呆失神。

  《笑容騎兵》﹝The Laughing Cavalier﹞是一幅哈爾斯的典型肖像作品。畫中人物以動態姿勢呈現,他愉快的笑容、誇張的衣帽和裝飾都與傳統的肖像構圖不同,將一瞬間最真實的表情和神態留下來。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hals/hals-1624s.jpg

笑容騎兵
﹝The Laughing Cavalier﹞

1624 年

哈爾斯﹝Frans Hals﹞之作品

油彩.畫布,83 x 67 公分

華萊士收藏館,倫敦,英國

  《養老院的女管理員》﹝Regentesses of the Old Men's Almshouse﹞ 這張在哈倫畫的大型畫作不僅是哈爾斯最後的主要作品,而且是足以將他與林布蘭在這個時期並列的代表作。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hals/hals-1664s.jpg
養老院的女管理員
﹝Regentesses of the Old Men's Almshouse﹞

1664 年

哈爾斯﹝Frans Hals﹞之作品

油彩.畫布,172.5 x 256 公分

哈爾斯博物館,哈倫,荷蘭

  表現剎那之間的題材幾乎是荷蘭繪畫的特徵之一。哈爾斯在這裡將隔絕身體各自的部分和個體本身獨立開來。女管理員的白色衣領強烈的突出在屋裡黑暗的背景上,似乎漂浮著黑暗中;相對之下,她們的面孔跟背景的黑暗幾乎融為一體,加上淡淡的紅光飄過黑暗當中,像是將熄的炭燼所散發出的最後微光。

  從這幅團體畫中我們看到一個最蒼勁的團體,已經染上了死亡的氣息。似乎只要有活動和交際的場所,衰老和死亡就無時無刻的恐嚇著人們。

畫家:維米爾Jan Vermeer, 1632 ~ 1675

  比起林布蘭,維米爾的繪畫生涯開始得稍晚一些,他沒有經歷過大起大落的生命歷程,也不迷戀於光所能產生的眩目效果與強烈對比。維米爾一生的作品不多,因此目前流傳於世只有三十多件,尺寸都不很大的作品。雖然數量不多,維米爾卻通過它們展現了故鄉的美麗和寧靜的風光。

  維米爾的作品有很多是在描繪舒適,安閒的中產階級家庭生活,表現周圍熟悉的婦女,他喜歡將通常的家務勞動詩意化,因此他的作品特點是不以情節引人入勝,而是藉由一種抒情情調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例如讀信的藍衣少婦﹝Woman in Blue Reading a Letter﹞畫中的光線從窗外照射在埋首信中心無旁騖的女人身上。這幅畫的題材極為平凡,從沈默靜謐的氣氛中散發出濃郁的人情味。在維米爾的作品中,這是一幅對光的表現安排相當突出的作品。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vermeer/vermeer-04s.jpg

讀信的藍衣少婦
﹝Woman in Blue Reading a Letter﹞

1663 ~ 1664 年

維米爾﹝Jan Vermeer﹞之作品

油彩.畫布,46.6 x 39.1 公分

國立美術館,阿姆斯特丹,荷蘭

  另一幅畫《手持水罐的女子﹝Young Woman with a Water Jug﹞的構圖與讀信的藍衣少婦十分類似。一名婦女站在窗邊,一手扶窗,一手執著水罐,窗外的光在銀質的水罐上靜靜流動,其中所透露出的平凡無奇的生活,似乎暗示人們不要對「偉大」與「壯麗」有非分的幻想,做一個平凡的自己或許是人一生中最應思考的事情。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vermeer/vermeer-06s.jpg

手持水罐的女子
﹝Young Woman with a Water Jug﹞

1660 ~ 1662 年

維米爾﹝Jan Vermeer﹞之作品

油彩.畫布,45.7 x 40.6 公分

大都會博物館,紐約,美國

  相對於林布蘭的畫有著男性的陽剛與沉重,維米爾的作品經常藉由女性的溫婉幽雅,呈現小品的寧靜。除此此外,對於巴洛克藝術中瀰漫的宗教激情與宮廷的華麗,維米爾也從小鎮市民文化的題材,填加令人回味的寧靜與悠遠。



第二部分:法蘭德斯巴洛克

  法蘭德斯為西歐的一個歷史地名,泛指古代尼德蘭南部地區,大體上包括現在的比利時、盧森堡以及法國東北的部分地區。其藝術史最重要的期間是從十五世紀到十八世紀;其中又以十七世紀為黃金時代。

  法蘭德斯的藝術跟同期荷蘭獨立後那種為新興資產階級服務的藝術不一樣;它仍然處於西班牙封建專制和天主教會勢力的控制之下,主要為宮廷貴族、富商和耶穌會服務;這類人物對藝術的要求促使法蘭德斯繪畫具有追求富麗堂皇的裝飾風格。法蘭德斯藝術中,最引人注目的為繪畫,其次是建築,最後才是雕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首推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畫家: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 ~ 1640

  魯本斯是巴洛克時期的代表人物,更是法蘭德斯畫派的核心人物。魯本斯因為有外交官的身分,得以周遊列國,依靠臨摹吸收了各國藝術大師卓越的才華,精通各類繪畫的技法,其中受到米開朗基羅、威尼斯畫派和卡拉瓦喬的影響最大。這可以從魯本斯豐腴的人物造型、熱情飽滿的色彩、充滿戲劇性的構圖看出來。他又將這些元素跟法蘭德斯民族美術傳統結合,加以發展,形成了自己的畫風,作品表達了對人生和自然的歌頌。

  魯本斯有一幅畫《愛的花園》﹝The Garden of Love﹞充滿肉慾的調戲畫面,它曾經被懸掛在菲利普四世的寢宮中。這幅畫的主題屬於文藝復興風格:戀人出現在一個庭院中,經常伴隨著道德警訊或象徵。這幅畫作是從文藝復興到十八世紀之間華鐸﹝Jean-Antoine Watteau等畫家類似主題轉變的重要連接。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rubens/rubens-1633s.jpg

愛的花園
﹝The Garden of Love﹞

1632 ~ 1634 年

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之作品

油彩.畫布,198 x 283 公分

普拉多美術館,馬德里,西班牙

  下面這幅《自畫像》﹝Self-portrait﹞ 是魯本斯最後一幅自畫像,它遵循十六世紀威尼斯畫派的風格,在色調運用上下了一番功夫。畫中的魯本斯,裝著盛重,身上並且佩著象徵爵位的佩劍。他氣宇軒昂,容止閒雅,流露出自信及滿足神情。即使右手戴著手套,提醒著觀者他晚年手部痛風而不得不拋棄畫筆的無奈。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rubens/rubens-1638s.jpg

自畫像
﹝Self-portrait﹞

1638 ~ 1639 年

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之作品

油彩.畫布,109.5 x 85 公分

藝術史博物館,維也納,奧地利



畫家: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 1599 ~ 1641

  在魯本斯眾多的追隨者與助手中,范戴克是最出色的一個。他畫宗教畫,也畫神話題材,但其藝術才能主要表現在肖像畫方面。後來在英國當宮廷畫家,其肖像畫對十八、十九世紀的英國肖像畫產生過重要影響。作品特色在於優雅的形象,及纖細之感,帶有幾分感傷的風格。

  1632 年,他倫敦到定居,並成為英王查理一世﹝King Charles I﹞喜愛的畫師,范戴克繪製了許多查理一世的畫像,這幅《英王查理一世狩獵》﹝Charles I: King of England at the Hunt﹞就是其中一幅相當有名的作品。畫風典雅、嚴謹,身著獵裝的國王站在野外的形象,莊重中混合著淡淡的憂鬱情調。范戴克為英國貴族留下的大量肖像畫,影響過英國畫壇,成為不少英國畫家仿效的對象。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vandyck/vandyck-1635as.jpg

英王查理一世狩獵
﹝Charles I: King of England at the Hunt ﹞

1635 年

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之作品

油彩.畫布,266 x 207 公分

羅浮宮,巴黎,法國

  《參孫和達利拉》﹝Samson and Delilah﹞ 這幅畫是關於舊約中猶太英雄參孫的故事。參孫的愛人在他睡著時剪掉他的頭髮,藉以使他失去他的超人力量並讓他無力反擊。在這幅畫中,范戴克在探索一種略帶憂鬱的表現方法,採用鮮艷的色彩,這樣的配色方式使黃色放射出金色的光芒、紅色宛如烈火、膚色則有了新的透明度。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vandyck/vandyck-1628s.jpg

參孫和達利拉
﹝Samson and Delilah﹞

1628 ~ 1630 年

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之作品

油彩.畫布,146 x 254 公分

藝術史博物館,維也納,奧地利



《義大利與西班牙的巴洛克藝術》


  十五世紀末期以後,歐洲各國不斷擴展科學新知,產生了許多發明;新航線的發現,證明了地球是一球體,也造成了通商與殖民的興盛。這種經濟擴張運動,使人眾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富有,思想也跟著自由起來,因此引起民間的理性主義抬頭,對教會的「創世紀」神學理論產生懷疑,進而引發出不同形式的「宗教改革」運動。相對於宗教改革運動,舊有的教會勢力,為了維護鞏固自身的利益,也發動起「反宗教改革」運動,以致引起新教與舊教權力之爭,加上這時候歐洲各國基本上都屬於君主專制的時代,經常為了擴張領土而發生衝突,遂導致後來的「英法百年戰爭」發生。

  藝術發展在這種複雜的局勢之下,受到相當大的影響,巴洛克﹝Baroque﹞藝術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

巴洛克藝術的特質

  在歐洲文化史中,「巴洛克」慣指的時間是十七世紀以及十八世紀上半葉,這一時期,上接文藝復興,下接古典時期與浪漫時期。

  巴洛克藝術源於「反宗教改革」運動,最初的發源地是被教皇統治的羅馬,後來向北及向西擴展到其他歐洲地區。當時天主教會認為感情及感官有助於對教會認同的提升,因此巴洛克藝術經常以橢圓形為基礎,並偏愛複雜的形狀以及空間的動態對立和貫穿,藉以提升觀賞者的情緒及官能感覺。其他特質是宏偉、戲劇性、對比﹝尤其在照明方面﹞、豐滿勻稱,也常把運用豐富的表面、扭曲的元素、鍍金的雕像做出令人目眩的排列。建築師則毫不掩飾地應用亮色和夢幻而繪製生動的天花板。

  相較於文藝復興時期著重平衡、適中、莊重、理性與邏輯的藝術風格,巴洛克藝術卻強調動勢、熱中表現或暗示無窮、不安和對比的感覺、擅用光的特性創造戲劇性、誇張、透視的效果,並且不拘泥各種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界線,將建築、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融為一體。

  巴洛克藝術雖然形成並盛行於十七世紀,但與過去其他藝術風格卻是並存的,以當時意大利及西班牙兩地為例,當時是文藝復興盛期、矯飾主義以及巴洛克三種風格同時並存,不過還是以巴洛克為其主流。巴洛克晚期風格常被稱為洛可可藝術風格,在西班牙和美洲的西班牙殖民地則稱為丘裏格拉﹝Churrigueresque﹞風格。


第一部分:義大利巴洛克

  十七世紀巴洛克藝術的最大中心是羅馬,當時的佛羅倫斯已退居次要的地位。一般認為,意大利的巴洛克藝術可分為三個階段:1600 ~ 1625 年為初期,1625 ~ 1685 年為盛期,1685 ~ 1750 年為後期。


義大利巴洛克初期


  義大利巴洛克藝術初期是在克服矯飾主義的傾向,呈現在繪畫的發展當中,以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Caravaggio﹞最具代表性。他跟他的弟子將明暗強烈對比的技法,與熱情奔放的人物造型相配合,形成巴洛克繪畫的特色之一。

畫家:卡拉瓦喬Caravaggio, 1571 ~ 1610

  卡拉瓦喬是巴洛克繪畫的先驅,他的作品的特色是利用光線的明暗襯托出真實的空間感,並大膽捨棄對所有細節的描寫,以創造出畫面戲劇性的效果。他對自然的態度是直觀的,經常以粗野或純樸的市民為模特兒繪製肖像畫,他在靜物畫上的成就也十分突出。

  卡拉瓦喬的一生,從生活到藝術,都是一個叛逆者和革新者。他的個性狂野、暴躁、易怒,總是想要脫離舊時的規範,重新思考藝術的意涵。約在 1590 年,卡拉瓦喬為聖路吉教堂﹝San Luigi dei Francesi﹞畫了著名的祭壇畫《使徒馬太和天使》﹝The Inspiration of St. Matthew﹞。在畫面上,有兩個等身大的人物,使徒馬太完全是一個農民的樣子,好像正在吃力地寫字。卡拉瓦喬對宗教畫的理解是:應該把流浪漢、農民、漁夫的形象引進神聖的教堂。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caravaggio/caravaggio-02s.jpg
使徒馬太和天使
﹝The Inspiration of St. Matthew﹞

1602 年

卡拉瓦喬﹝Caravaggio﹞之作品

油彩.畫布, 292 x 186 公分

聖路吉教堂,羅馬﹝Rome﹞,義大利

  卡拉瓦喬在祭壇畫方面,如《聖母之死》﹝The Death of the Virgin﹞中,也如此將聖母的形象平民化。這幅畫中的構圖中心是聖母瑪利亞,她蓬首赤足,面有菜色,周圍哭泣的人也都是一些鄉野村夫。這樣的畫面如同是真實生活的一幕,沒有絲毫的美化,也沒有表現出聖母的神聖與榮光。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caravaggio/caravaggio-09s.jpg
聖母之死
﹝The Death of the Virgin﹞

1605 ~ 1606 年

卡拉瓦喬﹝Caravaggio﹞之作品

油彩.畫布,369 x 245 公分

羅浮宮、巴黎、法國




義大利巴洛克盛期


  義大利巴洛克藝術發展到了盛期時,建築佔有很突出的地位,許多特色首先從建築體現出來,雕刻、繪畫的發展往往與之配合,形成一種綜合藝術。這時期最偉大藝術家代表是建築家博羅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瓜里尼﹝Guarino Guarini﹞、雕刻家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和畫家科爾托納﹝Pietro da Cortona﹞。

建築師:博羅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 1599 ~ 1667

  博羅米尼是十七世紀義大利最偉大建築師,也是主導巴洛克風格之人物。他的作品標誌著巴洛克建築變化莫測的頂峰。他運用對比互換的凹凸的線和複雜交錯的幾何形體得心應手,創作出一系列令人歎為觀止的巴洛克建築。1638 年,博羅米尼受聖三一會修士﹝Trinitarians﹞之託在四噴泉十字路口的狹小位置設計《四噴泉聖卡羅教堂》﹝San Carlo Alle Quattro Fontane﹞及其修院。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architect-wt/borromini/borromini-1638s.jpg
四噴泉聖卡羅教堂
﹝San Carlo Alle Quattro Fontane﹞

1638 ~ 1641 年

博羅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之作品

羅馬﹝Rome﹞,義大利

  這座教堂的正面和內部皆有醒目的流動曲線,為矮小的建築帶來光線和生氣。其中最高明的設計是教堂的圓頂,其隱藏式窗戶、幻覺化的藻井及小巧天窗使它看起來比實際還高。但是博羅米尼未能等這教堂完工就先過世,之後由其侄子伯納多﹝Bernardo﹞繼續工作。

建築師:瓜里尼Guarino Guarini, 1624 ~ 1683

  瓜里尼精通數學,是一位活耀於杜林﹝Turin﹞的建築師。他的設計和著作為中歐和北義大利後期巴洛克建築書的主要參考資料。1639 ~ 1647 年,當他在羅馬當見習期修道士時,受到博羅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的影響。1666 年遷居杜林﹝Turin﹞度過他的晚年。在杜林,他設計的《聖辛東教堂》﹝Capella della Santissima Sindone﹞,用了磚石拱卷組成的立體拱架結構代替穹窿頂;《卡里格那諾大廈》﹝Palazzo Carignano﹞的波浪形立面和曲線雙回樓梯以及大廳中奇特的雙圓頂,堪稱 17 世紀後半義大利最優美的府邸 。1737 年,他出版了最主要的建築著作《民用建築》﹝Architettura Civile﹞。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architect-wt/guarini/palazzo-carignano-01s.jpg
卡里格那諾大廈
﹝Palazzo Carignano﹞
1638 ~ 1641 年

瓜里尼﹝Francesco Borromini﹞之作品

1679 ~ 1685 年

杜林﹝Turin﹞,義大利



雕刻家: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 1598 ~ 1680

  貝尼尼是巴洛克時期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刻家與建築師,生於那不勒斯﹝Naples﹞,父親是佛羅倫斯人,也是一位矯飾主義的雕刻家。貝尼尼活了 81 歲,在他多產之生涯當中,有很多作品都和聖彼得大教堂有關。貝尼尼替聖彼得大教堂的工作尺度從小到大均有,小的只是作畫,大的則是替教堂設計了一個巨大無比的廣場。1624 年,教宗烏爾班八世﹝Urban VIII﹞任命他修護聖畢比亞納教堂﹝Church of St. Bibiana﹞,開啟了他從事建築工作之門。

  貝尼尼得天獨厚,一生受到七位教宗的信賴,委託以改建羅馬的重任,長達六十年。他以列柱的形式,興建了聖彼得大教堂前著名的廣場迴廊,這座迴廊如一雙手臂環抱,使原來冷峻崇高的教皇殿堂產生了與人接近的親切感。走在今日的羅馬,處處都看得到貝尼尼留下的作品,譬如著名的《四河噴泉》﹝Fountain of the four rivers﹞,貝尼尼以巨大的四件雕像,架構起象徵人類文明的四條河流,成為與民眾發生密切關係的景觀藝術。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sculpture-wt/bernini/bernini-1648s.jpg
四河噴泉
﹝Fountain of the four rivers﹞

1648 ~ 1651 年

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之作品

石灰華,大理石

拿佛納廣場,羅馬﹝Rome﹞,義大利

  巴洛克藝術事實上是一種世俗美學,更切近人世間感官喜悅的追求,嚮往幸福甜美的渴望,拒絕貧窮與禁慾。因此,它的特質是一種「幻覺」,換句話說是將人們在宗教偽裝之下的激情,以及世俗慾望的狂想從內心解放出來。貝尼尼對這種「幻覺」有很深的體會,加上他的雕刻技藝精到,善於表現激動的情感和熾熱的意境,因此他在雕塑中創造的人體常常顯現出一種糾纏或悸動,情緒被推向戲劇性的高潮。

  在《聖泰瑞莎的幻覺》﹝The Ecstasy of Saint Therese﹞的雕像中,我們看到貝尼尼明顯地把「狂喜」從宗教的激情轉而暗喻了世俗肉慾感官的悸動。如泰瑞莎一樣的陷入迷狂激情中的「聖女」,口唇半張,呼吸急促,心跳耳熱,她們的宗教激情更近於肉體上性的狂喜高潮罷。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sculpture-wt/bernini/bernini-1647s.jpg
聖泰瑞莎的幻覺
﹝The Ecstasy of Saint Therese﹞

1645 ~ 1652 年

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之作品

大理石

勝利聖母教堂,羅馬﹝Rome﹞,義大利



畫家:科爾托納Pietro da Cortona, 1596 ~ 1669

  科爾托納是義大利畫家及建築家,是羅馬巴洛克盛期的奠基者之一,在雕刻方面,可與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媲美。他的繪畫用色華麗,構圖靈活,善於塑造豐腴健美的形象。從他的一幅早期根據希臘傳說而繪製的傑作《劫持薩賓婦女》﹝The Rape of the Sabine Women﹞中,看到畫中場面壯觀激烈,驍勇的武士攻進薩賓城中,劫持了以美貌著稱的薩賓婦女。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cortona/cortona-1627s.jpg
劫持薩賓婦女
﹝The Rape of the Sabine Women﹞

1627 ~ 1629 年

科爾托納﹝Pietro da Cortona﹞之作品

油彩‧畫布,280.5 x 426 公分

卡匹托里尼畫廊,羅馬﹝Rome﹞,義大利

  然而,科爾托納最傑作的作品是位於羅馬巴貝里尼宮﹝Palazzo Barberini﹞大廳的壁畫《神意的勝利》﹝The Triumph of Divine Providence﹞。畫家在這件作品中進一步發展了巴洛克天頂壁畫的傳統,讓各色人物從雲際空間直接穿插於建築透視背景之中,有目眩神移之效。這種集繪畫、雕刻與建築裝修於一體的藝術,成為日後流行於歐洲各地同類作品的楷模。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cortona/cortona-1633s.jpg
神意的勝利
﹝The Triumph of Divine Providence﹞

1633 ~ 1639 年

科爾托納﹝Pietro da Cortona﹞之作品

溼壁畫

巴貝里尼宮,羅馬﹝Rome﹞,義大利



第二部分:西班牙巴洛克

  西班牙在十七世紀,由於航海事業的發達,建立強大的艦隊,成為歐洲的強權。當時西班牙的王權擴張在菲利浦二世、四世時代達於巔峰,而維拉斯奎茲就是在這個王權高張時刻最代表性的宮廷畫家。

畫家:維拉斯奎茲Diego Velazquez, 1599 ~1660

  維拉斯奎茲是西班牙的宮廷畫家,雖然他一生繪畫的主題都因此受到了限制,但也留下許多以宮廷貴族為主題的肖像。譬如《卡羅斯王子騎馬像》﹝Prince Baltasar Carlos on Horseback﹞這幅畫,王子騎在馬上,手握權杖,意氣風發,馬的前蹄立起,飛揚騰達,這種表現法幾乎成為後來西方繪畫處理偉人肖像的典範。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velazquez/velazquez-1635bs.jpg
卡羅斯王子騎馬像
﹝Prince Baltasar Carlos on Horseback﹞

1635 ~ 1636 年

維拉斯奎茲﹝Diego Velazquez﹞之作品

油彩‧畫布,209 x 173 公分

普拉多美術館,馬德里﹝Madrid﹞,西班牙

  維拉斯奎茲被稱為是「西班牙藝術家的最高指導者」,從某種角度講,他是個與古典主義理想美無緣的畫家,而是一個偉大的寫實主義者。在最著名的《侍女》﹝Las Meninas﹞裡,他就迴避了巴洛克宮廷藝術的歌功頌德傳統。他以極平實的手法,利用鏡子反照的空間,一方面記錄了自己正在為國王皇后畫像的場景,另一方面也描繪了年幼的公主帶著陪侍宮女忽然闖入畫面的偶發事件。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velazquez/velazquez-1656s.jpg
侍女
﹝Las Meninas﹞

1656 年

維拉斯奎茲﹝Diego Velazquez﹞之作品

油彩.畫布,318 x 276 公分

普拉多美術館,馬德里﹝Madrid﹞,西班牙

  在巨大的畫幅中,維拉斯奎茲利用多層次的空間,使視覺產生極豐富的效果,畫家本人正在作畫,他拿著調色盤和筆,國王、皇后、公主,都成為他的模特兒。畫家意識到自己在創作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君王」,他不再是服從於世俗權力的御用畫家,他為創作者找到了獨立自主的存在意義。

  維拉斯奎茲的色彩理念與法蘭德斯﹝Flemish﹞畫家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一樣來源於對威尼斯畫派的繼承發展,只不過維拉斯奎茲的色彩更為淳樸自然。《維納斯對鏡梳妝》﹝The Toilette of Venus﹞是畫家晚年的作品,流暢的造型,明亮的色彩是他一生藝術成就的最好總結。維納斯﹝毋寧說是一位美麗的西班牙女郎﹞流露出一種任何畫家筆下所不具備的淳樸自然的美感。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velazquez/velazquez-1649s.jpg
維納斯對鏡梳妝
﹝The Toilette of Venus﹞

1647 ~ 1651 年

維拉斯奎茲﹝Diego Velazquez﹞之作品

油彩.畫布,122.5 x 177 公分

國家畫廊,倫敦﹝London﹞,英國

講師:李賢輝﹝崇右技術學院數位媒體設計系副教授﹞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th9_1000/index.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