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分人才、五分鬼才——罗聘】

(2013-12-09 13:37:55)
标签:

文化

  【五分人才、五分鬼才——罗聘】
【山鬼图】“山鬼”旧注皆认为是山中之鬼怪,后人则认为是巫山神女,今人多认为是女性山神。此图中的山鬼不同于张渥《九歌》中的半裸野女形象,而是一位仪态万千的秀美女子,若不是身上绘有薜荔,身后随有猛虎,几乎被认为是一位大家闺秀。画中人物用线细柔,比例恰当,设色清雅。猛虎以细笔淡墨勾毛,浓墨点花纹,  多呈古拙雅趣。人兽之间一柔美一强健,对比强烈。

【五分人才、五分鬼才——罗聘】

【五分人才、五分鬼才——罗聘】

   ————————————————————————————
    罗聘,扬州八怪的殿军人物,也是扬州八怪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一怪。《鬼趣图》成就了他在扬州八怪的地位。并被认为是开启了中国漫画的鼻祖。罗聘为什么画鬼?他的笔下鬼为什么受到“青睐”。《罗聘故居》刚出版,对此进行了探究。记者就此采访了作者——清代扬州画派研究会理事、罗聘故居日常管理工作负责人吉秋炜。

  《鬼趣图》是怎么出炉的?

  “可以说是刚到京城的罗聘的毛遂自荐之作”

  乾隆三十六年(1771),这是39岁的罗聘第一次进京。在京城,罗聘常常以八幅《鬼趣图》示人。罗聘显然不是画神画鬼第一人,但是他的鬼画却一改他人的“神仙情结”,满纸烟云,鬼气森森,但不狰狞恐怖,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

  吉秋炜说,这样的一种画风在当时的京城引发了轰动。而且在这些画上,罗聘没有任何题跋,越发显得神秘迷离。“当时蒲松龄文学巨著《聊斋志异》已经大行于世,这也说明,《鬼趣图》的‘走红’恰巧与当时文人的欣赏时尚是相吻合的。”

  加之,罗聘一直坚持说,他是“花之寺僧”,有一双蓝眼睛,竟能白日见鬼。这个消息像风一样传遍了京城,盛名乍起。“《鬼趣图》可以说是刚到京城的罗聘的毛遂自荐之作,从此站上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绘画舞台。”吉秋炜说。《鬼趣图》是一把艺术匕首?

  他将鬼魅人格化人情化,更体现了对人生命的终极关怀 

  《鬼趣图》被不少人认为是揭露黑暗、讽刺不公的一把艺术匕首。

  就像蒲松龄、纪昀、袁枚,他们用语言来描述,罗聘就用绘画来描摹,其实是异曲同工。

  吉秋炜研究发现,《鬼趣图》其实贯注着罗聘深厚的人文精神。罗聘从小饱读诗书,崇儒崇佛,性格中庸、敦厚、儒雅。“温和的性格决定了罗聘不可能画出带有强烈的尖锐犀利的思想性作品。尽管初到京师,会遭受白眼、冷遇,也能体会到官场的狡诈、人情冷暖,他本人也有些侍才傲世的书生狂气,但这绝对不会导致他的性格到了北京就突然间变得激烈愤世起来,并以《鬼趣图》作为标枪在乾隆眼皮底下投掷。我倒觉得罗聘创作《鬼趣图》的灵感是源于他的宗教情怀,体现了对人生命的终极关怀,他将鬼魅人格化人情化,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文精神。”

  《鬼趣图》有别于民间传说的狰狞恐怖的形象,用写实和夸张相结合的手法并按大众审美心理需求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渲染烘托鬼域特有的情境,形象个性突出,神态生动,造型新颖。

  罗聘在绘制《鬼趣图》时运用了一种独特的技法,就是用水将整张画纸打湿,然后作画。在湿纸上作画是需要技巧的,落笔的轻重缓急都是关键,罗聘的湿纸画法则运用恰到好处,整个画面布满幽冷的鬼气。

  《鬼趣图》罗聘终生沉默?

  “《正信录》是罗聘对《鬼趣图》的最佳注解”

  《鬼趣图》问世2000多年来,研究者数不胜数,有专家说罗聘自己对《鬼趣图》终生保持沉默,没有留下一句话。

  吉秋炜认为,《正信录》是罗聘自己对《鬼趣图》的最佳注解。罗聘年轻时画鬼。到了中年以后,改画佛了。罗聘第三次进京后的第二年,乾隆56年,在琉璃厂之僧舍融会“儒释之言”,完成了他的《正信录》。

  《鬼趣图》,罗聘不立文字;《正信录》语多棒喝,言如宝筏。

  《鬼趣图》是罗聘用绘画的形式从鬼的角度来揭示人该如何做人,《正信录》是从人的角度来揭示人该如何立身。吉秋炜说,《鬼趣图》是觉悟,《正信录》是圆通。从《鬼趣图》到《正信录》,从39岁到59岁,整整20年,从“觉悟”到“圆通”,罗聘完成了个人人性的升华,“人生都作图画看”。

【http://www.yznews.com.cn/yzwb/html/2010-06/21/content_147983.htm】

——————————————————————

   《鬼趣图》一共八幅,第一幅是满纸烟雾中隐隐有些离奇的面目和肢体;第二幅是一个个短裤尖头的胜鬼急急先行,后面跟着一个戴缨帽的瘦鬼,像是主仆的样子;第三幅是一个穿着华丽而面目可憎的“阔鬼”手拿兰花,挨近一个穿女衣的女鬼说悄悄话,旁边一个白无常在那儿窃听;第四幅是一个矮鬼扶杖据地,一个红衣小鬼在他的挟持下给他捧酒钵;第五幅是一个长脚绿发鬼,伸长手臂作捉拿状;第六幅是一个大头鬼,前面两个小鬼,一面跑,一面慌张回顾;第七幅是一个鬼打着伞在风雨中急去,前面有个鬼先行,还有两个小鬼头出现在伞旁;第八幅是枫林古塚旁,两个白骨骸髅在说话。真是光怪陆离,无奇不有,看了使人既耸然又发笑。

  《鬼趣图》在绘画技法上很有独到之处。据道光年间的学者吴修(思亭)的记载:“先以纸素晕湿,后乃行墨设色,随笔所至,辄成幽怪之相,自饶别趣。”②墨的渗透和渲染是泼墨山水的基本技法,把这种技法引用到人物(鬼物)画上,使技法和主题巧妙地结合,充分体现出鬼气和鬼趣,却是罗聘的精心创造和湛深艺术修养。

  罗聘只说他画的是真事,他那双蓝眼睛与众不同,可以白日见鬼,他所画的就是他亲眼见到的各种鬼相。对此,纪昀在《滦阳消夏录》中有一段记述:

  “扬州罗两峰,目能视鬼,曰:凡有人处皆有鬼,其横亡厉鬼,多年沉滞者,率在幽房空室中,是不可近,近则为害。其幢幢往来之鬼,午前阳盛,多在墙阴,午后阴盛,则四散流行,可穿壁而过,不由门户,遇人则避路,畏阳气也;是随处有之不为害。又曰:鬼所聚恒在人烟密簇处,僻地旷野,所见殊稀。围绕厨灶,似欲近食气;又喜入 厕,则莫名其故,或取人迹罕到耶?所画有《鬼趣图》,颇疑其以意造作,中有一鬼,首大于身几十倍,尤似幻妄。”③

  言之凿凿,耸人听闻,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也是鬼影幢幢。“凡有人处皆有鬼”、“鬼所聚恒在人烟密簇处”、“所画有《鬼趣图》颇疑其以意造作”等,透露了一点,“鬼就在人中间,人中即有鬼”,借用李卓吾评《西游记》的一句话:“妖魔反覆处极似世上人情”。《鬼趣图》者,人趣图也。

  从当时的文艺现象来参看,这一点更为清楚。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谈鬼,袁枚的《子不语》谈鬼,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谈鬼,稍后王椷的《夜雨秋灯录》、沈起凤的《谐铎》也谈鬼。它们之间的思想艺术高低不同,谈鬼则一。它们并不像六朝志怪小说那样真的相信因果报应,也不像唐宋传奇小说借谈鬼以逞才情,它们借鬼喻世,借鬼讽世,这是当时千种风气,也是一种托词,毕竟在高压的政治下谈鬼比谈人风险要小,罗聘借见鬼而画鬼,则更难究诘了。

  英廉、翁方纲、钱大听等都有题诗《鬼趣图》。

  吴照说:

  肥瘠短长君眼见,与人踵接更肩摩。

  请君试说阎浮界,到底人多是鬼多。

  徐大椿说:

  早岁已持无鬼论,中年多被鬼椰揄。

  何人学得燃犀法,逼取真形入画图。

  袁枚说:

  我纂鬼怪书,号称《子不语》。

  见君画鬼图,方知鬼如许。

  知此趣者谁,其惟吾与你。

  蒋土铨对第二幅瘦鬼和胖鬼图写道:

  饿鬼啾啾啼鬼窟。不及豪家厮养卒;

  但能依势得纸钱,鼻涕何妨长一尺!

  张问陶对第八幅两个骷髅写道:

  愈能腐臭愈神奇,两束骷髅委路歧。

  面对不知人有骨,到头方信鬼无皮。

  筋骸渐朽还为厉,心肺全无却可疑。

  黑塞青林生趣苦,莫须争唱鲍家诗。

  《鬼趣图》一出,罗聘在京师的名声大噪,当然也有人为他担心,如程晋芳就劝他:“斯图即奇特,洗手勿轻试。”画鬼遭鬼忌,掩饰得再巧妙,也会弄出麻烦来的。
http://www.boraid.com/article/html/214/214999.as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