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部落化生存与写作】

(2013-12-07 12:00:58)
标签:

文化


 何谓部落?部落(tribe)是一个文化人类学概念,是一种社会组织类型,由共同血统氏族组成。因人口繁殖,氏族中部分人向外开拓新的生存空间,于是产生了新的氏族。几个新老氏族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部落。

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与领土,具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共同的宗教与祭祀仪式,即共同体。

部落内各氏族地位平等,部落最高首领称为酋长,由各氏族推选产生,公共事务由各氏族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讨论决定。从氏族到部落,再到部落联盟、民族国家,这是人类社会组织发展的大致路径。

在《一呼百应的力量:部落》一书中作者如此定义部落,即“一群人彼此关联,由领导者带领,抱着同样的理念集结在一起,这就成了部落。数百万年以来,人类非彼部落成员,就是此部落成。一群人要形成部落,只需要两个条件:共同的兴趣和沟通方式。”相同的志趣和沟通方式,是形成部落的两个条件。

“没有领导者不成部落——没有部落也就无所谓领导者。我们总要有所归属,这是人之本性。我们最有力的生存机制之一就是成为部落的一部分,为志同道合者贡献力量(亦从中获取)。我们着迷于领袖和他们的思想,我们无法抗拒汹涌而来的归属感的召唤,也无法抵挡新生事物带来的悸动。”“成为部落一员是我们定义自我的重要部分。地理概念曾经很重要。……但互联网消除了地理限制。”

部落需要领导者,同时还需要共同的理念,亦即是“共同的兴趣”,这是自我认同的主要基础。同时作者还认为部落成员之间需要“沟通方式”。“将一群人转变为一个部落只需两样东西:共同的兴趣和沟通的渠道”。而“沟通有下列四种类型:领导者和部落;部落和领导者;部落成员之间;部落成员和外界。所以领导者可通过下列方式发展部落和成员:将共同的兴趣转化为一个充满激情的目标,一种对变革的渴望;提供可增进成员交流的工具;促使部落壮大、吸纳新成员。”

部落与媒体的关系,亦即是说“每个部落都是一个媒体渠道”,“部落与众不同。部落永远是最有效的媒体渠道,但不是用来出租或销售的。部落不遵从你的意愿,而是遵循自己的意愿。”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能感觉出,在一定程度上,现代性的脱域功能,在于时空分离,将人拔根,从乡村抛到都市中来;在这里,人和人成了“流动的陌生人”之同时,还要设法建立新的认同方式,亦即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而这个聚群,恰就是对共同体家园的基本诉求,因为共同体“是一个温馨的地方,一个温暖而又舒适的场所。它就像是一个家,在它的下面可以遮风避雨;它又像是一个壁炉,在严寒的日子里,靠近它,可以暖和我们的手。……其次,在共同体中,我们能够互相依靠对方。”

当代人给予部落的定义基本就是一个共同体,同时共同体成员建基于彼此间的相互认同,并遵循大致共同的理念,保持个人身份的独立感和创造性。《游戏规则——部落》这样认为:

一个部落是一种独特的人类社会,有其特殊的性质和作用,是不能再划归为任何一种其他人类社会形态。这个社会的单一性源于一种特殊的情感——部落情感,它将某一特定的领土上的所有个体锻造成一个人并面对另一特定领土的个体。部落就像家庭一样可以感觉到的,就像在同一水平上的一个家族。

那么作者为何使用“部落”这个概念呢?书中做这样言道:

我是有意地使用部落一词及其相关词语,而不是种族及其派生词,目的就是突出强调本研究的最大理论特征:在从一个原始世界到一个文明世界的进程中,部落性,这一独特的能量,它的本质和作用在基本方面竟然没有丝毫概念。这种部落能量在原始年代是推动人类前进的主要泉源之一。同样,到了今天它在人类进步的主要事业上继续发挥着巨大的建设性作用。

从此看,当下诸多“漂移部落”也如此相仿,“他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在上海屋檐下,也许出生在此,也许户籍迁徙于斯勒,也许手持暂住证,但他们进行诗歌写作有年,不吵不闹,在大都市的高压竞争中投机营生,在营生业余读书、交流,曾和本人喝酒畅谈。……他们是这个城市里一个特殊的部落,不抱团,没有中心,没有领地,仅仅依靠对作品的认同、对人格的互赏而不对称地往来着。”

    这也意味着部落与血缘、地缘、业缘、学缘、情缘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性, 

这方面构成了认同的心理原始机制,亦即是部落情感。“一个部落的统一性和特殊性源于一种独特的,即我们称之为部落的情感。”

“部落人正是以此作为其自身的基础的。也就是说部落情感决定了维系部落的基本原则和潜在心理,能够形成与部落相关的部落文化。部落内的人,其部落情感和文化心理大都“带有或明或暗的部落人基本定理:我们部落是最好的。”因为“每个部落都有一种倾向觉得自己是以精神上、伦理道德上都比其他部落优越为特点的。”因此,一种部落情感之于一个部落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即认同机制,决定了人的主体性如何确立和自我感的获得。但同时我们需要注意,部落情感其实是建立在各种不同的表征物上,而为了获得被表征的权力或者对表征差异的可能性的追求以及反表征策略,实质也成为一种抵抗的政治学。“每个部落,有它自己的政治。一个人可能在这个部落感到得到一种有教养的、热情的、服务周到的惊颤的保护而相反在另一个部落却成了各种各样的滥用职权和大发淫威的对象。”

    现代人的部落化趋势,总体上与媒介转换相关。口述传统,决定了部落团结并将其传统传承下去,而印刷文化则将人与人推向了相互分离和陌生化的境地。再部落化的时代则只能与电子媒介和新媒体相关。本文即按照麦克卢汉的某些说法来使用部落这个概念,即媒介变迁与生存和写作方式之间的互动性,所带来的文学变革。

麦克卢汉认为,电子媒介使讯息传播瞬息万里,空间距离和时间差异不复存在,整个地球在时空范围内已缩小为弹丸之地。电子媒介的同步化性质,使人类结成了一个密切相互作用、无法静居独处、紧密的小社区。他还提出,人类从远古的面对面传播至印刷品的产生和兴起,再到如今的电子化媒介的兴盛经历了一个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过程。也就是说,远古时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赤裸裸的面对生存的同时也通过原始的交流方式进行讯息的传播,在麦克卢汉看来,这样环境下的人才是整体的人,称其为部落人,即口耳相传的口语文化时代属于部落文化。……印刷文化属于一种“非部落化文化”。电子时代来临后,以电子媒介为基础所形成的新文化,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向部落文化的复归。因为,电子文化作为以偏重视觉的书面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声音和图像又重新被接纳到传播文化之中,犹如口语文化时代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 [5]

   

    部落化后的大众文化对于他者来说是陌生而难于流行的。以我国的豆瓣网为例,每一位注册会员,都会从“我喜欢”出发,日积月累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圈子。每一个文化圈子都源自传统的大众文化,喜欢相同类型的电影、音乐、书籍和知识等等。不同的是,经过每一位圈子成员的参与和丰富,分化后的大众文化逐渐演变成独有的让他者无法容易理解的一种文化,本文称之为部落化后的大众文化。

 

具体到当代文学生产与发表机制而言,“中国作家作为一个集体已经四分五裂了。这种分裂在我看来是好事,可导向写作的多元化。中国有体制的问题,近几年来又有市场的问题。无论体制和市场对文学的伤害都可归结为垄断的倾向。多元反对垄断,如果能够形成格局,对文学写作而言是有益无害的。实际上,读者对当代文学的期待越来越小了,读文学的人越来越少,读当代文学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如果阅读是写作的基本动力,如今的写作环境应该是很糟糕的。文学的基本平台的降低是大势所趋。从创作和发展的角度说,普遍的提升已无可能。我觉得希望存在于几个人或者少数人那里,正是由于各方面的压力以至绝望,所以不作他想,其写作能够企及某个高度是有可能的。”

   因此,部落化的生存与写作,应成为这个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后的基本趋向,也是汉语文学走向良好生态前景的希望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