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伦电影与波士顿的“下城”

标签:
文化 |
第一章 商务区:19世纪末的下城
第二章 扼杀地铁:快速公交的政策
第三章 神圣的天际线:限高之战
第四章 中央商务区:20世纪20年代的下城
第五章 离散化进程后的魅影:大萧条和二战时期的下城
第六章 迫切的思考:下城与汽车推进的革命
第七章 衰落区的出现:下城与城市改造的由来
第八章 只是另一个商务区?20世纪中叶的下城
跋
从家父开始的记忆之旅,逐渐打开下城这一空间。
每个城市的下城都是一片欣欣向荣,这是当时美国的一个特色。
四分之三世纪过后,下城依然是美国的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下城一词,经常出现在电影和小说里,有时甚至出现在电影和小说的标题中。美国记者和作家们如今也提到巴格达、波哥大、内罗毕、上海、西贡、马德里等其他城市的下城,不过这些城市其实没有下城,那里的居民们也从不用这个词。
不过这个词的本义在19世纪中期发生了改变,并很快就与商业区联系在了一期。在19世纪末,下城代表着忙碌、喧嚣和贪婪,正如作为时兴的居住区的上城,代表着高贵、文雅和有教养。这么多年过去了,美国人开始认为下城是落魄的,甚至是肮脏的。到了20世纪末,这种区分已经深深植入美国人的思想里。
词义的改变意味着空间的改变。现在的下城只是众多商务区中的一个,它已经不再是绝大多数人工作、购物、经商和娱乐的场所了。
既然下城已经变了,美国人对它的认识也就改变了——甚至对包含它的城市的认识也改变了。从19世纪末一直到20世纪初,美国人以为下城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美国的所有城市,无论大小,都一定要有下城。
下城繁荣虽已逝去,但很多出生在20世纪4、50年代的人们依然怀念它们。伍迪·艾伦的很多电影里都能透出这种感情。也因此,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我写下了下城的历史。从19世纪末下城确立其统治地位开始,写到20世纪中叶下城的衰退。本书的主要内容都是关于下城、关于美国人对下城的看法及其变化过程。书中也写到了下城的商人和业主,写他们如何努力推动了下城的繁荣,必要之处也会涉及他们在城市其他地域的投入。这也是一本通过空间看政治的书,本书会写到下城商务区和边缘区商务利益的对立,以及下城内部商业利益的对立。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本书也可以说是记述了美国人如何塑造下城,而不仅仅是他们对下城的感觉。所以它讲的是推动力而非人的感受。本书的主人公是富商巨贾而不是推销员和服务生,是办公楼里的大老板,而不是电梯工和报务员,是交通规划师和公路设计师,而不是坐公交和开车上班的人。
无需怀旧,因为对这些人来说,什么都不会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