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日本作家没有“代沟”?
(2011-04-13 16:38:24)
标签:
文化 |
正当国内文坛的80后明星们噼噼啪啪地敲击键盘在网上论战时,日本的同行却正在小屋里埋头写作,以期在各种文学奖中脱颖而出。打开日本知名作家的履历,几乎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文学新人奖的获奖经历。对于孜孜写作的日本年轻作家来说,获奖便是在文学界“鲤鱼跳龙门”,将带来社会认可、大笔奖金、充满希望的前景。一个文学青年可以通过文学奖成为畅销书作家,进而获得各大出版社的关注,较为顺利地走上专业作家之路。无论在作品水平,还是市场运作方面,日本的文学奖都成为选拔新人的一道门槛,获奖是在日本成为作家的重要步骤之一。
比如国内读者熟悉的日本女作家吉本芭娜娜,她完成升空的起点是1988年,《厨房》一书获日本当年“泉镜花文学奖”和“海燕新人文学奖”。在中国国内成为小资文化符号之一的村上春树,尽管经常表示对于得奖无所谓,但其处女作《且听风吟》荣获1979年日本群像新人奖,为其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人辈出逐渐成主流
日本各种文学奖中,芥川奖和直木奖规格最高。前者代表日本纯文学最高奖项,后者针对大众小说。每年这两项文学奖得主的公布都会被媒体作为重要新闻在第一时间报道。中国读者较为熟悉的松本清张、大江健三郎曾是芥川奖50年代的获奖者。
近年来芥川奖备受瞩目的趋势之一是获奖者十分年轻。今年年初,青山七惠凭借《一个人的日子》获得该奖项奖。青山七惠的经历并不复杂,她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旅游公司做普通的文案工作,下了班就回到并不宽敞的家里默默写到深夜。文学奖颁布后,青山圆润的脸庞,温和的笑容经常出现在电视和报纸上,她回答记者的问题,以及谈到获奖感受时,都像她的小说那样,清新之下透着坚定。
此外,目前日本较受关注的年轻作家如中村文则、绵矢丽萨、金原瞳等,都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村文则的获奖作品《土中的孩子》,描写一个幼时受到虐待的青年如何适应社会。被认为是挑战现实题材,具有强烈冲击力的严肃作品。绵矢丽萨生于1984年,17岁凭《Install》获“文艺奖”;凭《好想背后踹他一脚》获芥川奖时仅19岁。目前她的第三本小说《给你梦想》也正在热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