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武乡县国家传统村落泉之头村

武乡县泉之头村,因村东有一口泉井而得名。泉之头村原名叫马家庄,因最初住的是马姓人家。500多年前,陈氏家族逃荒谋生从洪洞大槐树下出发,最早迁址马家庄隔河相望的阳坡土窑洞里。后搬到马家庄,经陈氏艰苦奋斗、勤耕细作、勤奋好学、习武练武、行商学艺。上到北京,下达广东,走南闯北,财富逐渐积累,使村庄得到空前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村。
泉之头村立村于隋朝末年,古建筑形成于明清时期。村子整体布局座北朝南,三面环山,一水中流,村落与山水配合。房屋格局以太极八卦图建造,村周围有北斗七星泉眼,北部有冷泉,南部有热泉,遥相对应,阴阳调和,是武乡县境内不可多得的传统村落。村内陈家祠堂占地240平米,祠堂正房坐北朝南三大间,有东西厢房面积共60平米。村东有三官庙,正面有三关爷庙,內敬天官、地官和水官。右有夫子庙,左有龙王庙,前院西有财神庙,东为观世音庙,南为戏台,东有土地庙。
陈氏宅院大约建于明代嘉靖年间,鼎盛于清代中叶。抗日战争时期,因这村林茂粮丰,水源充沛,且地处偏僻,八路军三分区、部队后方医院、武西县委、县政府、武西县立第一高小、县毛纺厂、县剧团、武乡县第七区区公所等单位长期驻扎于此。泉之头村是当时武西县的抗日中心。1940年——1941年武西县抗日政府机关,1941年——1945年武西县抗日高校均驻扎在泉之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