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镇县米薪关镇上阴山村

分类: 全公开,可任意阅览 |
上阴山村,位于县城东南15公里处,北偏东距下阴山2公里,南偏西去楼子瞳2.4公里,西偏北临过家屯2.6公里,东偏南接黑石2.4公里。总土地面积16272.5亩。
上阴山村,在东汉属当城县域。唐属天成军。辽、金属天成县。元代属天成县,称南洼村。明代已有土堡,有墩兵且耕且守。明正德十年(1515年)《大同府志》载称“阴山上堡”,属镇虏卫所辖26堡寨之一。清朝初期属天镇卫左所。雍正三年(1725年)后由天镇县左都辖域。乾隆十八年(1753年)《天镇县志》载有“上阴山”村,属大东南里。民国初年属天镇县二区(谷大屯)。1937年后属伪政府二区。1943年划入伪米薪村。1948年属共产党天镇县政府属四区。新中国初属天镇县五区(谷大屯)。1953年属上阴山乡管辖。1958年10月天镇、阳高合县后属阳高米薪关公社。1961年4月阳高、天镇分县后属天镇米薪关公社。1984年属米薪关公社至今。
上阴山村,清乾隆十八年(1853年)有101户720人。民国元年(1912年)149户678人。1949年有224户989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举家迁往内蒙古临河较多。1975年有313户1382人。1997年有454户1644人。主要姓氏有吕、张、贾、王、扬、傅、郑、范、史、冯、郝、马、罗等,吕、张、贾为村里的旺族。吕姓于清乾隆(1765年)前后,从称达沟迁入,立祖人吕永福。贾姓于清嘉靖年间(1796年—1820年)从磨石山迁入。
上阴山村,座落于卧虎烟墕西麓,海拔1220米至1250米。基本座北朝南,峙坡筑居,多窑洞。到清末,有龙王庙、八龙庙、五道庙、真武庙、观音庙、财神庙、关帝庙、河神庙、文庙及乐楼1座。居址有旧土堡1处,见堡门坡、阳坡堡、新堡、堡西等地名。村正北有烽火台1座,其东520米卧虎墕西侧有现高2米烽火台1座,其西540米处有现高4米烽火墩1座。三墩直线分布。
上阴山村,清末,贾福办文武学堂培育子弟。民国初期有张、吕、郑氏私塾3处,雇请先生教学。1934年设简易小学1所,公派老师1名。1945年简易小学复学,有公派老师1名。1948年冬季设公立四年制小学1座。
上阴山村,遗址在村西南多暴露窖穴,灰坑,出土绳纹、兰纹、素面纹陶器,器型有罐、壶等。出土战国、汉代货币。清顺治8年(1651年),上阴山与下阴山两村交界处,飞落陨石1块,形如纱帽,两村争有成崧,供奉村龙王庙。
上阴山村,分新村、旧村两部分,旧村地势较高,在旧房原址建新房785间,有308户852人得到妥善安置。村党支部,村委会,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整个旧村拆旧房建新房,没有留下一座旧房,也基本上没有扩大占地面积,也就没有了拆房复垦的麻烦。改革开放后,有的村民为了方便出行把房子建在了公路边,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全村可耕地5215亩,有505户1725口人。村支书贾俊堂,村主任吕广山。
前一篇:天镇县白羊口村长城驿站开门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