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镇县米薪关镇谷大屯村的历史与现实

分类: 全公开,可任意阅览 |
谷大屯村,位于县城东南16.5公里处。东南临蔡家庄1.7公里,南上盆儿窑2.7公里,西南接韩小屯2.4公里,北攀磨石山1.8公里。总土地面积9787亩。
谷大屯村,始建无考。辽、金、元属天成县。元初有曾、雷、谷等姓居住。明初从洪洞县迁入张、王、党、吕等20余姓(见1966年村史)。此时建土堡。正德十年(1515年)《大同府志》称“谷家堡”,属镇虏卫。清初属天镇卫左所。雍正立县后属天镇县左都。乾隆十八年(1753年)《天镇县志》称谷大屯。民国初年属天镇县二区。1945年10月后属共产党天镇县民主政府五区。1953年属谷大屯乡。1958年初属谷大屯公社。1984年属谷大屯乡。2001年合属米薪关镇。
谷大屯村,1735年有90户,600人。1912年有150户,611人。1949年有226户,952人。1997年有341户,1269人。耿姓是清嘉靖年间(1796年—1820年)从耿家梁迁入。
谷大屯村,村子建在磨石山沟、黑石头沟相汇的黄土状地层上,西临冲沟,北高南低,海拔1325米—1350米之间。明初筑土堡,为百户所治地。清初为百户所治地。咸丰年间(1951年—1861年),耿氏在堡内,东南角又筑土围,成母子堡俗称西堡、东堡。东堡又称耿嘉宝。至清末,村内有观音庙、关帝庙、龙王庙、五道庙。西堡城墙上有真武庙、村西梁有山神庙、东有狐神庙,南有山神庙(俗称南庙),北有庙(俗称北庙)。龙王庙、狐神庙各配乐楼。1940年8月,伪警察署强征民工千人,修筑炮楼2座,各高3.6丈,面积各9平方丈,内部用木板架成2楼;1942年4至10月,伪警察署派壮丁150余人,在村南土岗修三角形碉堡,堡面积2.5亩,内碹18间土窑,搭9间马棚,中间挖坑、浇筑25立方水池一个。堡墙筑有垛口。三个角上各修一个炮楼,外挖深2丈、宽1.5丈防护沟。
谷大屯村,清末有中医2家。王姓,堂名“广兴红”,兼卖中药。孔姓中医,也卖中药。民国年间增加西医1户,夏姓,张本窑人。李姓,阳原牛房沟人,开中药房。1937年后增加中医,李国其1户。谷大屯乡卫生院,是1953年建的县公立的第一个卫生所,医生4人,内有中医一人,所长赵培。1958年为中心卫生院。清代,村里一直有私塾,清末同治、光绪年间有耿家、赵家私塾,名扬全县。
谷大屯村,地处米薪关镇中心地带,是本镇的交通枢纽之一,下辖磨石山村、西盘道村、丁家窑村、黄土嘴村四个自然村。全村781户1809人,确权可耕地7196亩,建档立卡贫困户157户367人,截止2018年底已经全部脱贫。这几年脱贫攻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2016年至2017年,用三年的时间将坡地改造为梯田5000亩;全村易地搬迁、危房改造505户1371间;建护房、护村坝1260米;种植黄芪500亩,种植红芸豆3486亩,种植油菜籽2000亩;养殖毛驴812头,养羊2050只。
谷大屯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和经济的发展,是米薪关镇、县节水办,包联干部于斌、呼东清等干部与村支书石九恒带领两委班子及广大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前一篇:天镇县米薪关镇磨石山村
后一篇:天镇县米薪关镇韩小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