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镇县新平堡镇保平堡历史探源

(2017-09-16 20:29:27)

现在的保平堡就是明朝时大同镇所管辖的七十二城堡之一,属阳和道新平路,新平路分守参将驻守在新平堡内。属天镇县“八堡一城”中的第三堡。

保平堡位于天镇县新平堡镇正南方约3公里处,东与河北柴沟堡接壤;南面和桦门堡相距10公里,据天镇县城23公里;西距长城1公里。

保平堡是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土筑,隆庆六年(1572年),增修堡墙并包砖。周长850米,堡墙高12米。筑有东门。东门高5米,宽3米,进深11米,砖券门洞,门有石额“镇云”。堡址在海拔1255米,占地41亩。不过,周围梢远处比它高的山头很多。是嘉靖年间修筑长城,又修筑和长城相配合的五堡(新平堡、桦门堡、保平堡、平远堡、平定堡)之一,明长城纵贯于堡城西面和北面,为明代宣化,大同两镇的咽喉要地,也是蒙古游牧民经常南下侵扰争战之地。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筑长城后,二十五年(1546年)筑土堡,因处边外极冲,临长城,镇沟口,故名保平堡。与其他四堡一样,这个四方形城堡的每个角外也另外有了望墩,但是这里数目很多,一共7个,不光是四个角上有,侧面也有,高达9米以上,与堡墙有大致30米的距离。从布局上看,外连城墙,内接城堡,形成一个“线、点、面相结合”的万无一失的防御体系。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蒙古游牧部落首领俺答汗从这里突破,进入天城卫进行抢掠,这个堡也是备御要地,

堡内建庙12处,有龙王庙、奶奶庙、罗汉庙、佛殿、观音庙、城隍庙、真武庙、玉皇阁,城门上及城外有关帝庙等。堡西砖塔一座,堡东门外有房舍、窑。尤其是堡内中心的玉皇阁,建筑和现存的新平堡玉皇阁一样,登阁一望,长城内外5公里远景尽收眼底。

清初属新平路五堡之一,兵民同居。后裁兵弁渐演变为民堡。民国初期划入天镇县四区。1988年后属新平堡镇至今。

保平堡寺庙建筑在文革中逐渐被拆除。玉皇阁是1980年初拆除的。堡内居民用水需从堡东沟底0.5公里许的河沟挑(俗名东沙河),吃水困难,住户逐渐外迁,大多数迁到堡东南的大南沟居住,现在以地成名,叫大南沟村。1990年堡内基本无人居住。

2013年冬天考察时,从新平堡到保平堡还是沙石土路,但近年来,新平堡镇在堡门东的一片空地上,新建了一个10多亩大的停车场,并筑了围墙,粉刷一新,上写建堡年代及保护古堡的重要性。堡的西边0.5公里处,即是依然雄壮的长城,墩台密集,巍峨高耸。河沟从西南山上发源,绕堡西南而东北,归入西洋河。

保平堡堡基为石条,堡墙外砖内夯。现存东门及四周堡墙基本保持原貌。堡为正方形,每边长约300米,呈西高东低之势。堡墙夯土层厚20厘米。堡砖长39厘米,宽19厘米,厚8.5厘米。

东墙残高1至8米。东门洞较完整,包砖还在,能清晰地看到门额上砖刻的“镇云”二字。门洞宽3米,高5米,进深8米,门外已用石头铺上甬路。门洞旁有一人为豁口,宽约2米,南段也有一人为豁口,宽约1米。

南墙东段有一段20米宽豁口,正南方马面完整,其余墙体残高7—9米。西墙北段有一5米宽豁口,残高1—8米。

北墙残高3—8米。

堡内东南东北角有部分耕地。正北也有部分耕地。按照规格与体例来看,曾是一处有着非常严密的人类生活体系的城堡,房屋遗址也已经模糊,只有些大致看出是长方形的土棱子。到处有石器以及瓦当、碎砖,也有街巷的痕迹。

  保平堡至杏园窑村一段,基本上是在平地上筑墙。由杏园窑村经红土沟村至李二口段,沿山脊筑墙。实际上外长城在这一地区并非唯一的一道高墙,而是和钻天杨的树枝一样,有着大方向相同的两三个分枝,且有局部墙段大致呈平行。保平堡和附近的桦门堡、平远堡、新平堡、瓦窑口堡,由于地处一道早期修筑的长城之外,统称为“墙外五堡”,五个堡垒相互策应相互依托,构成了抵御外患的第一道防线,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冲。但是其后又在这五堡之北、之西沿着山势修筑了另外一道长城,构成了第二道防线,这样这五堡被夹在了中间,实际上就不在边墙外了。

天镇县新平堡镇保平堡历史探源

天镇县新平堡镇保平堡历史探源

天镇县新平堡镇保平堡历史探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