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镇县清代完美的“便行桥”
天镇县张西河乡大桥村的“双成桥”,位于县城的东面,距离县城10公里,在s301省道的北面100米处。双成桥是当年东西两座桥的总称,现在仅存西桥。桥的石拱洞上方,距桥栏杆很近处石额上刻有“便行桥”三个字,桥南面三个字已经看不清楚,桥北面的三个字还算清楚。
双成桥始建于明初,在明朝这里是北方抵御蒙古部落南下的重要通道,也是明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开展茶马布匹等边境贸易的主要渠道之一。在清朝,是京城通往大同及西北的通道之一,交通地位十分重要。由于沟道的水是从南山而来,沟长洪水大,桥建成后多次冲毁。于是冲毁再建,建了再冲毁。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建,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再修,直到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最后一次建成现在的双成桥。
双成桥东西方向横跨在南北方向的深沟之上,沟深十余米,单拱砖石结构。桥全长32米,桥宽5.2米,半圆形青石发碹拱洞高四米,宽2.8米。桥的底部青石铺设水道,桥洞两边青石建设护坡墙,仔细观察,桥基础历经近二百年,依旧固若金汤。桥面两侧有二十余对望柱,每根住上端雕有一个憨态可掬,形态各异的狮子,共四十二个。桥面最能看出岁月的久远,不规则的石板被碾压的凸凹不平、光滑圆润。
据《天镇县村镇简志》载:曹弼,天镇县谷前堡镇水桶寺人,清道光年间生。自筹资金筑起“便行桥”,修桥栏杆石狮42柱,以纪念42岁时修桥。曹弼广做善事,修了枳儿岭五里路,还购谷物赈灾。人称“曹百万”。
公元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15日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向西出逃,27日经河北、山西交界处的枳儿岭进入天镇县。当时就是从“便行桥”上通过进入县城,住在位于县城西街的慈云寺。
双成桥(便行桥),是天镇县现存最古老的桥,非常值得一看。我带着天镇县人大主任刘世清专门去考察过“便行桥”。桥的设计和桥的质量都值得现在的设计人员和匠人来学习,学习的是一种精神,学习的是一种认真做事的态度。我曾几次到桥下观察,像“便行桥”这样的基础再过几百年都不会坏,因为桥基础做的太好了,很科学,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加载中…